浅谈小学毛笔楷书教学用笔的重要性
- 作者: 佚名
- 编辑: 程艳红
- 来源: 网络
- 点击: 2491
其一,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用笔的重要性,自身对汉字用笔的学习不够深入,片面地强调了汉字的形体美,导致一部分学生书写的汉字迟钝、软弱,无精神,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阻碍了其持续发展。
其二,如今学生课业负担重,课余时间甚少,他们都没有较多的时间来进行用笔上的基本功训练,每次完成老师的作业都是匆匆忙忙、潦草应付,写字水平很难有明显进步。
其三,很多学校可能都开设了写字课,有些条件好甚至开设了毛笔字课。可是,师资不足,教材不明确,也没有阶段性的写字教学计划,使得写字教育走向不明,一片迷茫。
究其以上原因,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方能使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其书写能力的持续发展。
一、简化笔画的起收笔,做到干脆利落,使字有骨力
这里的干脆利落是指起笔和收笔的动作要简洁、运笔要果断。太过复杂的动作既不利于学生接受,也易导致书写刻板。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基本笔画都可以分成起笔、行笔和收笔三部分。但是,可能因为一些老师本身对楷书的用笔学习不够深入,示范能力又不够,草率地从书店里买来一些改编过的楷书字帖,当作教学的范本。这些出版的字帖有的将汉字改的面目全非,失去本义。有的甚至还会标示出一些笔画的运笔线路,把笔画的运笔方法解释的很复杂,令学生难以接受。
比如市面上能买到的中小学生字帖《勤礼碑》或《九成宫》,里面虽然对笔画和汉字进行了分类,但所举的汉字和笔画很难对应起来。每个笔画用双钩表示,还给出了该笔画的运笔线路。长横:起笔从右往左逆锋起笔,再往右下顿笔,顿完后再向右行笔,至末端提笔后再向右下角顿笔,最后再回锋收笔,这样加起来大概有六个步骤才能完成该长横的写法。按照这样的写法,实在很难能写出有精神有骨力的字。清代书学家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云:“所谓,落笔先提得起者,总不外凌空起步、意在笔先,一到着纸便如兔起鹘落,令人不可思议。笔机到则笔势劲、笔锋出,随倒随起,自无僵卧之病矣。”这里描绘的实际上是起收笔的笔锋调整、使之由偏锋转为中锋的最基本的方法。
关于起笔和收笔的问题,笔者认为,不要做过多过复杂的动作,即起笔空中轻落,只是角度的不同会出现藏锋和露锋的区别,而收笔也应是按下回锋,回锋的动作越小越好,以免学生造成重复涂改笔画的误区。在指导学生书空时,最好是手指对应范本上的笔画摹着书空,而不是将手举得高高。这样模糊地书空,只会影响学生在书写时起收笔的动作太大,造成书写上的错误。
二、关注运笔节奏变化,时疾时徐,使字气势飞动
《语文新课标》指出“初步掌握汉字的书写方法,逐步做到铅笔字、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并未涉及毛笔的书写也要有一定的速度,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谈节奏变化并非让学生把毛笔字写的有多快,而是要在每一笔每一画的书写中讲究快慢变化。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提到:“古人论用笔,不外乎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之,无之!”也指出行笔的速度有快慢之变化。
以“人”字的书写为例,很多学生在书写时总是均匀分配撇和捺的书写时间,有的甚至将撇和捺写的差不多长,这样,最后产生的效果确是僵硬刻板,缺乏生动性。如果按照我们的教学目标,学生把这个“人”字写的端正平稳,笔画上有一定粗细变化,评价他的字也应该是优秀了。但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考虑,我们对学生的考量不应仅限于此。如果说捺写得慢一些,而上一笔的撇也写得与之差不多的速度,这个撇肯定写得不流畅,甚至控制力差一点的学生还会抖动,产生阻碍和波折。殊不知,我们的肌肉是有记忆功能的,长期的这种书写动作是会习惯的,一习惯,学生书写任何笔画时行笔速度总会那么的均匀和固定。因此对于撇和捺这一组笔画来说,较为正确的做法是撇应写的稍快一些,笔画短一些,细一些。捺稍慢一些,笔画长一些,粗一些。这样,经常的训练,学生就容易掌握。今后写诸如:未、末、来、木等字时,对于撇和捺的运笔也就迎刃而解了。
要让学生逐渐掌握运笔的时疾时徐,除了教师的讲解外,更主要的是正确示范和为学生提供高清的范本。教师的示范一定要注意避开个人的不良书写习惯,以正确的方式给学生示范,给学生提供的范本应该是高清的墨迹本,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笔画提按顿挫,丰富笔画内涵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提按顿挫的运笔方法。提是笔锋轻着纸面,按是笔锋和笔肚都着纸面,顿是笔锋迅速向下着纸,挫是指笔锋顿后略提、笔锋转动,以轻离顿处。
宋曹在《书法约言》中指出:“凡运笔,有起止,有缓急,有映带,有回环、有轻重、有虚实。即无笔时亦可空手作握笔法书空,演习久之自熟。自此用力到沉着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其中谈到运笔的轻重、虚实变化,当运笔达到了沉着痛快的地步,古人书法神韵也就有了。
如今,我们学生写的字,结构虽匀,但笔画状如筷子,亦如春蚓秋蛇,实无神态可言。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彻底改变这一书写误区。
比如长横,两头重,中间轻,不管是欧体、褚体,还是颜体都是这个特点;竖画,欧体、褚体两头重,中间轻,颜体不明显;撇和捺画,不管是那种楷书,都是撇相对轻而捺相对重。顿挫一般出现在笔画的起止和转折处,尤其是转折,一般是先轻提之后再接着顿,这就是所谓的挫笔,根据挫的轻重程度,转折处可方可圆。
教学提的运笔,可以参照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中一些带有长横、长竖的字;教学按的运笔,可以参照颜真卿《勤礼碑》的一些带有捺画的字;教学顿挫的运笔的方法时可以参照欧阳询《九成宫》的一些带有转折的字;以上的这些手段只是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对提按顿挫运笔方法的掌握,初级阶段,学习的范本一般还是以一种为主。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楷书的用笔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拔苗助长。要因人而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尽自身所能,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教材的选编要分阶段,分层次。笔画教学所选的例字要与该笔画相对相应,选取的例字最好是白底黑字的墨迹,其中元代赵孟?和王羲之尺牍中有较多清晰的楷书字,可尝试着给学生作为范字。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修订版
[2]季伏昆 《中国书论辑要》 江苏美术出版社
上一篇:书法临帖基础:“形似”的重要性
下一篇:谈字外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