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这个说话技巧,带你走出语言黑洞

  • 作者: 黄启团
  • 编辑: 董方婷
  • 来源: nlpteam
  • 点击: 1465

  现代社会,很多人把“对事不对人”当作最为成熟圆融的处事原则。但这样真的好吗?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故事:张老板是个暴发户,刚花了800万元买了一辆红色的法拉利,特意开回老家炫耀。他的发小小刘见了很眼馋,挂着一张殷勤的笑脸过来跟张老板说:“哥,我刚交了个女朋友,我想带她出去兜个风,能不能借下你的车?”张老板肯定不能显得太小气,他钥匙一掏,潇洒地说:“兄弟,祝你约会成功。”一小时后,张老板接到了小刘的电话,电话那头是小刘快要哭的声音:“哥,我一不小心把你的车给撞了。”



《人物五官组合比例》庞可萱  6岁    选自《少儿画苑》国际少儿书画大赛


  张老板这时可能有这样两种反应:

  第一种:“有没有搞错?撞坏了哪里?这车可花了我800万,我开了还不到一个月!”

  第二种:“兄弟,别着急,人没有伤着吧?你和你女朋友都没事吧?”

  第一种反应是“对事”,第二种反应是“对人”,第一种反应让对方觉得很冰冷,第二种反应让对方觉得很温暖,第一种人是黑洞,他的关注焦点永远在“事”上,第二种人是发光体,他的关注焦点永远在“人”上。

  只看到事看不到人是很多人的惯性行为,这是因为很多人就是这样被教育出来的。

  小时候,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你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当时,你傻愣愣地伫立在现场,不知所措,迎接着父母的雷霆之怒,他们会骂个不停:“你怎么这么笨,老打碎东西,说过多少遍了,要小心,要小心,就是不长记性。”

  如果赶上父母心情不好,他们会顺手拿起鸡毛掸子、擀面杖向你的身上招呼:“让你不长记性。”

  父母的做法是对事还是对人?显然,他们只看到事没看到人,只看到摔碎的杯子,没看到瑟瑟发抖的孩子。

  这时,关注焦点在“人”身上的父母会怎么办?

  他们会第一时间把孩子的手拿过来,关切地问:“宝贝有没有伤着,给我看看。你先去沙发坐着,妈妈把玻璃碴扫干净,别扎到脚了。杯子碎了就碎了,妈妈知道你是不小心的。”在这种呵护下长大的孩子,他一定会感到格外温暖、格外幸福。

  我经常听到一些痛苦自责的声音:我知道不该对孩子发火,可是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看着孩子受伤的眼神,我很悔恨,可下次事情发生时,我还是忍不住对孩子发火。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一个人永远给不到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内心空乏的父母很难养出内心丰盈的孩子,我们当年怎么被对待,我们就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当年父母对待我们时,只看到事看不到人,我们对待子女时,也就只能看到事而看不到人。

  只看到事看不到人会对我们的子女造成无形的伤害,还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

  如果你是这样一个只看到事却看不到人的黑洞,是不是只能无奈地抱怨父母呢?25岁前,我们可以抱怨父母,25岁之后,我们就没有资格再抱怨父母了。

  我们是自己人生的主宰,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无法回到童年改变父母的态度,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通过学习改变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对事还是对人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引入这样一个语言技巧:赞美和批评。

  有些父母听了一些赏识教育的课程,回家后总是把“宝贝你真棒”挂在嘴边,殊不知,这会害惨孩子,很多孩子迈出了家门,小伙伴和老师不会像父母那样拼了命地夸他,他的心理落差会非常大,会非常失落。

  就像上面故事中北欧的教授说的:赞美孩子的时候,应该多赞美他的努力和成就。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宝贝,你能帮妈妈刷碗了,你真棒。”先赞美对方的一件行为,再上升到他的特质,这样的赞美更容易深入人心,更能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社会交往和领导工作中,我们夸赞下属:“小王,这次的工作完成得很出色,你真是个好伙伴。”这样他以后就会把工作做得更好。

  我们赞美朋友:“你昨天在会议上的发言非常精彩,你的口才真好。”这样,朋友就会更容易接受你的赞美,因为有事例证明他是一位口才好的人。

  赞美人时,我们要由事到人,先找到对方做的一件事或者一个行为,进而推断他的一个特质,这样的赞美更让人温暖。

  批评别人,要反过来,我们要从人到事。

  孩子考试不及格,我们批评孩子:“你这次考试又不合格,真是一个笨蛋。”这样“从事到人”的批评会摧毁一个人,孩子会真的就认定自己是个笨蛋。

  如何反过来呢?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爸爸心目中你一直都是个聪明的孩子。”先肯定孩子“人”的特质,然后说:“可是这次考试为什么又不合格?你最近是不是偷懒了?还是说你最近遇到了什么事?”

  这样就事论事,无论你的态度多么严厉,孩子都会觉得你是为他好,并且他有自信,自己未来能变好。

  下级工作出现不足或者失误,是常有的事。这时作为领导如果不能及时指出的话,对员工本身、企业都会造成损失。而如果直接批评指正的话,下属下不了台,他要么会愤而辞职,要么会消极怠工,要么会伺机报复,也将造成恶劣的影响。

  如何让下级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呢?“从人到事”的技巧会很有效。

  比如,下属提交的文案里出现了好几个错别字,我们可以这样说:“看你的文案就知道你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

  首先肯定下属的人格特性,接下来谈事,“像你这么有学问的人,怎么会出现错别字呢?是不是最近太累了,有些粗心,没有好好检查,以后一定要好好检查,不然这样的文案拿出来,太有损你的身份了。”

  这样的批评,对方听起来很舒服,还能听得进去。

  赞美:从事到人,从行为看特质;批评:从人到事,先肯定特质,再矫正行为。掌握了这个语言技巧,黑洞就能变成发光体,让身边的人备感温暖,让他们乐于靠近。

  人们常说事在人为,很多时候人和事都是无法分开的。人与人之间产生接触才会发生事,而事又会反过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厘清了人和事的先后关系,我们将这些技巧内化在我们的言行中,我们就能由黑洞转化成发光体。


(责任编辑:董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学会这个说话技巧,带你走出语言黑洞,作者:黄启团,来源:nlpteam,来源地址:)

上一篇:好神奇的语言魔力——源自生活的5种幽默训练法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说话不要太直 委婉一点更好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直率是人性…

2021-07-06
说话不要太直 委婉一点更好
赞扬下属的用语技巧

作为领导者,在赞扬一位下属时…

2021-04-24
赞扬下属的用语技巧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