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双年展 推动中国美术走向世界
- 作者: 徐红梅 吴艳丽 马苏薇
- 编辑: 方婷
- 来源: 中国青年网
- 点击: 2496
时间: 2023-03-20 08:58:42
“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之纸雕作品《童话世界》,作者李洪波。
“共生——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平行展“触梦三星堆——12K沉浸式数字展”展品之一。
张 衡供图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上的“零号作品”金啤坊,是深圳罗湖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
黄 剑供图
北京、广州、深圳、武汉……岁末年初,国内多个城市接连举办大型双年展,为广大市民奉上一道道艺术盛宴。从1992年起步至今,国内双年展历经30余年发展,迎来快速增长,实现“破圈”传播。各大城市立足文化建设,谋求差异化定位,不断探索新的策展理念和运营模式。如何办出本土特色、扩大国际影响?如何助推艺术创新、赋能城市发展?美术工作者携手各方,通过双年展这个国际展览平台,回答时代赋予的新课题。
“科艺融合”开辟艺术新境
策展团队庞大、艺术品类多元、周末观展一票难求,是近期举办的双年展的共同特点。双年展正在从专业美术展览,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盛会。
呈现前沿探索,不少双年展在创新中突围。像以“共生世界”为主题的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2023年1月7日在山东美术馆、济南市美术馆两大主展区同步开展,开幕首日即火爆泉城。由12位知名策展人组成的国际策展团队,为观众带来了22个国家和地区221名艺术家的272件作品,囊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摄影、装置、新媒体等10余个艺术门类,涵盖生态艺术、观念艺术、抽象艺术等诸多艺术流派,以充满创造力的形式,探索现代与传统、人与自然、地域与世界、现实与虚拟、艺术与科技等之间的关系,吸引了近60万观众线下观展。
能否为观众带来审美新体验和文化新思考,是双年展吸引观众参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少双年展选择开拓科技与艺术融合创作新空间,例如特设“科技与艺术”板块,通过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机交互、3D打印、虚拟仿真技术、微距背投技术等创作的艺术作品,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奇观。这些作品的出现,既反映出双年展紧贴时代脉搏、打破学科框架、鼓励创新探索的特质,也为观众带来关于美的无限想象和沉浸式、互动式奇妙体验,推动国内双年展从之前的学术交流平台,转变为与城市文化互动、与大众交流的开放平台。
运用高科技制作的装置、新媒体作品在双年展中的比例持续增加,也为美术创作带来新挑战。当一种技术被大量应用后,如何避免作品产生雷同感?艺术的边界如何定义?怎样使作品不止于视觉奇观,能真正引发观众思考?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认为:“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贴民族与时代精神诉求,更好地彰显中国美术的独特个性、价值判断,增强各地双年展的多样性、表现性,是文化艺术发展进程中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
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无论借助何种艺术媒介,美术作品打动人心的内核始终是其蕴含的思想和情感。科技的加入,只是助力艺术家以不同的观察视角和视觉方式来表达观点,启发观众思考。在把握美术创作本质的基础上,运用科技而不止于展示科技,方能开辟更有内涵的艺术新境。
一场盛会点亮一座城
一场好的双年展,可以点亮一座城。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所说:“双年展不仅应反映当代世界艺术的前沿探索与最新面貌,还肩负着构筑城市文化精神、建构城市文化记忆、振兴传播城市文化的使命。”近年来,国内双年展数量快速增加,不少城市尝试将其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以提升地域影响力、赋能城市发展。
如何更好发挥双年展的作用?一些双年展将展厅扩展至城市公共空间,既使展陈形式更加多元,又让人们在城市漫步中与艺术“偶遇”。像“2020年第五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通过8个主题展与22个平行展,以及“流动的双年展”观光巴士专线等活动,让城市洋溢着艺术气息。一些双年展积极发挥美育功能,以各种方式促进观众与展览、艺术家、城市之间的交流互动。如“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在长达3个月的展期中,推出200多场精彩活动,涵盖学术论坛、免费课程、公益导览等,引导人们共同关注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融入大街小巷、走入百姓生活,双年展公共性日渐凸显。
构建双年展与城市之间的深度连接需持续发力。艺术作品如何与大众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文化共振?
避免概念化、同质化是双年展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看来,发掘区域文化价值不仅是双年展避免同质化的手段,也是其建构价值体系的主要方式。这种理念在双年展中得到清晰体现。比如,“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以“共生”为主题,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探讨北京文化生态的多元面貌。其中“可见的浪漫:有关北京的记忆与想象”展和“蓝图北京”展,充满浓浓北京“味道”,让观众可以看见过去,也可以畅想未来。“艺以通衢——2022武汉双年展”中的“城市形态”板块,邀请画家、雕塑家、空间设计师、城市规划师乃至音乐家、心理学家共同参与,从城市风景、情感世界、虚拟空间三个角度进行多维呈现,力求让作品紧贴城市脉动,使观众从中找到“我与城市的关系”。
作品,是双年展连接城市的重要载体。鼓励艺术家到双年展举办城市深入调研、与居民共同创作,增进艺术家对地域文化的了解,提升居民的艺术参与度,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既可以激发艺术家的创新灵感,又能有效避免同一位艺术家参加多个双年展带来的同质化问题。从价值理念、策展思路、艺术创作、文化传播等各方面展开因地制宜的深耕,双年展方能为城市提供持久的文化滋养。
中国美术力求国际化表达
肇始于意大利威尼斯的双年展,是以艺术前沿探索思考时代主题的国际平台。伴随双年展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文化现象,国内双年展也在不断探索本土路径和特色。
与传统美术展览不同,双年展的作品形式更多元、视角更独特。在国外,双年展参展作品以大型装置、新媒体作品居多,而在国内,绘画、雕塑等架上艺术,依然是各类展览包括双年展参展作品中的主流。为凸显这种艺术创作类型上的中国特色,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自首届起即明确以绘画、雕塑等架上艺术作为主要展示内容。将中国的主流美术置于国际化的艺术交流平台中,向世界展示更加生动立体的中国,不仅是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艺术主张,也是国内各大双年展的基本宗旨。在不同艺术门类争奇斗艳的双年展中,绘画拥有可以令人长久凝视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审美品格。
参展数量过半的绘画,如何在双年展中体现其独特的价值?“在数字影像的洪流中,静态的绘画犹如一只‘强有力的锚’,应更好发挥其作用”,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裔萼认为,“自带创新属性的双年展,应从是否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深沉的人文关怀几个方面遴选作品。在展陈设计中,要考虑绘画作品如何与影像、装置类作品动静结合、互相补益。同时,应通过精彩而有效的教育和推广项目,将观众吸引到安静的绘画作品面前,让他们愿意驻足、注目,引领观众进入一个美好的审美空间”。
双年展作为与国际接轨的艺术平台,还承载着凝聚共识、交流互鉴的使命。国外艺术家的参与以及具有国际性的艺术表达,是双年展的重要内容。不同视角下的文化融通与艺术交流,有助于推动本土艺术创新。双年展的主题,既要体现国际视野、回应时代命题,又应突出展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担当与人文关怀。如何在人类面对的共同课题中找到不同的切入点,实现展览的差异化?如何使国际话题与本土语境紧密对接?这些都值得深入探讨。中国语言、时代主题、国际视野的交相融合,推动国内双年展不断向前,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艺术思路,助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今年,还将有许多双年展迎来新一届开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所有双年展都需深思的课题。期待更多双年展扎根中国大地,开拓国际视野,以鲜明文化特色,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中国美术更好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国内双年展 推动中国美术走向世界,作者:徐红梅 吴艳丽 马苏薇,来源:中国青年网,来源地址:http://wenhua.youth.cn/whyw/./202303/t20230319_143952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