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美术馆新展,呈现王友身的艺术旅程

  • 编辑: 董方婷
  • 来源: hi艺术网
  • 点击: 53273

时间: 2022-03-28 10:06:10

      3月26日,中间美术馆带来两档新展,分别是聚焦艺术家王友身30余年艺术创作的“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以及两位“30后”艺术家约翰·沃克与的对话展——“约翰·沃克与袁运生在美国”。
       从不按套路出牌的王友身
      王友身出生于1964年,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连环画专业,随后就业于《北京青年报》——一家在改革开放继续深化中,走向中国新闻报业改革中心的媒体。自1990年代以来,这份报纸不仅在内容上,也在其体制建设和价值取向上,与开放创新的时代风气同频共振。而在王友身的创作历程中,报纸也成为重要的线索。他将报纸变成日常用品,如衣服、窗帘,还用报纸铺满整个房间,以及在《北京青年报》创刊44周年时,他又将长城也纳入了“报纸”系列的创作中。报纸出了作为大众传播的媒介,也进入了私人空间,并将逐渐模糊个体与公众生活的关系变得可视化。
中间美术馆新展,呈现王友身的艺术旅程、约翰·沃克对话袁运生
中间美术馆新展,呈现王友身的艺术旅程、约翰·沃克对话袁运生
中间美术馆新展,呈现王友身的艺术旅程、约翰·沃克对话袁运生
中间美术馆新展,呈现王友身的艺术旅程、约翰·沃克对话袁运生
“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展览现场
“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展览现场
      展览伊始的《人像系列》是展览中唯一的绘画作品,这是一组没有人物面孔的绘画,实际上,这也是由于文革后艺术家们避免主题性创作的原因,从而去除了作品中的某种“意义”;而与之对应的墙面上则是王友身的“清洗”系列代表作之一《清洗·时差》:将苏式社会主义工农雕像、北京人民大会堂穹顶、艺术家工作室被废弃的工农兵雕塑分别以照片、清洗后的照片、特制浮雕三种形式进行呈现。在接下来的展厅中,观众还将看到各类被清洗过的照片:比如王友身买房过程中的拍摄、王友身自己的照片等等。这一系列的作品,都体现了本次展览的两个切入角度:“从去意义到无意义”与“从图像处理到图像消失”。
王友身《人像系列》67×67cm 木板综合材料 1990
王友身《人像系列》67×67cm 木板综合材料 1990
王友身《清洗·时差》120×90cm 照片、水、玻璃钢 2006-2008
王友身《清洗·时差》120×90cm 照片、水、玻璃钢 2006-2008
中间美术馆新展,呈现王友身的艺术旅程、约翰·沃克对话袁运生
王友身《报纸·看报》185×127cm 行为、照片 1993
王友身《报纸·看报》185×127cm 行为、照片 1993
王友身《女王杯》尺寸可变 玻璃、招贴 1997
王友身《女王杯》尺寸可变 玻璃、招贴 1997
中间美术馆新展,呈现王友身的艺术旅程、约翰·沃克对话袁运生
王友身《营养土》尺寸可变 营养土、照片 1994-2009
王友身《营养土》尺寸可变 营养土、照片 1994-2009
王友身《清洗·王》75×50cm 照片、水 2013
王友身《清洗·王》75×50cm 照片、水 2013
      而在一层展厅中,也呈现了一组温情的作品《我奶奶去世前后》,这是王友身从1989-1994年记录自己奶奶的照片。在这里,王友身的镜头不再只是对准外部世界,也投向了更私人化的角度。
中间美术馆新展,呈现王友身的艺术旅程、约翰·沃克对话袁运生
王友身《我奶奶去世前后》60×41cm 照片、相册 1989-1994
王友身《我奶奶去世前后》60×41cm 照片、相册 1989-1994
      王友身一边制造图像,一边也在消解图像,这种冲突在他的创作中也凝结成一种张力和趣味,让他的实践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
王友身《报纸·广告》54×40cm 报纸 1993
王友身《报纸·广告》54×40cm 报纸 1993
中间美术馆新展,呈现王友身的艺术旅程、约翰·沃克对话袁运生
王友身《暗房·清洗》尺寸可变 照片、显影盘、红灯、线、夹子 1998-2022
王友身《暗房·清洗》尺寸可变 照片、显影盘、红灯、线、夹子 1998-2022
      约翰·沃克与袁运生笔下的抽象表现主义风景
      而在中间美术馆三楼,则带来了中间美术馆十周年庆系列活动的首个展览“约翰·沃克与袁运生在美国”。他们均是与北京中间艺术基金会长期保持互动的两位艺术家。
中间美术馆新展,呈现王友身的艺术旅程、约翰·沃克对话袁运生
中间美术馆新展,呈现王友身的艺术旅程、约翰·沃克对话袁运生
中间美术馆新展,呈现王友身的艺术旅程、约翰·沃克对话袁运生
“约翰·沃克与袁运生在美国”展览现场
“约翰·沃克与袁运生在美国”展览现场
      约翰·沃克1939年出生于英国,早期受到受抽象表现主义和后绘画抽象主义的影响。1969年,沃克获得一笔奖学金来到纽约曼哈顿,并从此与美国的艺术界结缘。彼时,全球的现当代艺术中心已经由欧洲转移到美国,正是极简主义艺术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导美国艺术界的时刻。1980年代,沃克又在在墨尔本生活教学过一段时间,并于1989年重新回到美国。他选择在美国东北角的缅因州安家,这里拥有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也促使了沃克的创作从抽象绘画向风景画转型。在他的笔下,风景是多层次的、泥泞的,经由颜料堆叠,呈现出表现性、复杂性。
约翰·沃克《春泥》213.5×168cm 布面油彩 2006
约翰·沃克《春泥》213.5×168cm 布面油彩 2006
约翰·沃克《白色抵达Ⅱ》213.6×167.64cm 布面油彩 年代不详
约翰·沃克《白色抵达Ⅱ》213.6×167.64cm 布面油彩 年代不详
约翰·沃克《北布兰奇的篝火Ⅱ》45.5×60.5cm 布面油彩 2006
约翰·沃克《北布兰奇的篝火Ⅱ》45.5×60.5cm 布面油彩 2006
      袁运生1937年出生,1982年受邀前往美国华盛顿,随后旅美14年。在美国期间,他直接接触到抽象表现主义和行动绘画,开始创作大尺幅的综合材料作品。由于语言上的障碍,袁运生在创作构思上主要还是重启了旅居美国前的艺术经验与文化理想,多以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为灵感。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大批纸上水墨作品。约翰·沃克与袁运生曾在美国与中国都有过见面和交流,但这却是他们首次通过作品在一起对话。
袁运生《异域》135×205cm 纸本水墨,综合材料 1991
袁运生《异域》135×205cm 纸本水墨,综合材料 1991
袁运生《颐和园》44×50cm 布面油彩 1960
袁运生《颐和园》44×50cm 布面油彩 1960
袁运生《心序》136×274cm 纸本水墨 1960
袁运生《心序》136×274cm 纸本水墨 1960
      两档展览均将持续至6月26日。

(责任编辑:董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中间美术馆新展,呈现王友身的艺术旅程,作者:佚名,来源:hi艺术网,来源地址:http://www.hiart.cn/news/detail/cd8krxq.html)

上一篇:意大利国宝级设计师加埃塔诺·佩谢个展亮相今日美术馆

下一篇:春暖花开,来中国美术馆看“江山壮丽”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内容

春暖花开,来中国美术馆看“江山壮丽”

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

2022-04-07
春暖花开,来中国美术馆看“江山壮丽”
就是如此自洽!“85后”凌海鹏造了一套水墨密码

“85后”艺术家凌海鹏在站台d…

2022-04-26
就是如此自洽!“85后”凌海鹏造了一套水墨密码
春天,在国家大剧院看一场连绵百年的“山河交响”

2022年的春天,一场题为“山河…

2022-04-29
春天,在国家大剧院看一场连绵百年的“山河交响”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