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钊瀛在之空间掀起了一场视觉狂欢
- 作者: 佚名
- 编辑: 董方婷
- 来源: hi艺术网
- 点击: 1255
时间: 2022-06-08 08:32:45
张钊瀛的创作总体上是在物质、世界和“我”的关系层面上展开的。我们常被艺术家所编织的气势恢宏的图像景观和滑稽怪诞的叙事逻辑所震惊。物质符号的疏密关系决定了释义阅读的快感程度。面对张钊瀛的作品,观众常常不自觉地陷入一场视觉识别的狂欢。
在虚拟与现实的臆想中,绘画的图像剧场与真实的生存现场,在人们关于物质占有、消耗的共同理念中实现重叠,进而通过对物像的体验、识认,完成了自我欲望的释放和定位。张钊瀛通过对“新闻与神话”“生产与购买”“工厂与乐园”“商品与道具”等概念进行视觉话语的讨论,还原了一个在物质流通中进行组织、传播的,以消费文化为主导的世界文化场域。艺术家围绕图像中物质景观的内在价值、秩序规范及其表意机制与其自身所处的精神现场进行了深入的对照和反思。



本次展览中的作品在命名上拥有一个共同的前缀——“生活道具”,这体现了艺术家面对全球文化时的方位、态度。在艺术家看来,经济全球化的中介属性将不同地区的行为主体纳入其中,进而产生了有关世界意义的差异表达。一方面,艺术家认为汽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物质文化符号。
作为联通人的社会交往、生活方式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汽车”形象,其所隐喻的是自主迁徙的现实理念如何成为文化意义上多元流动的重要参照和指南。另一方面,艺术家似乎将自身融入到了由汽车观念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文化生产的现实之中。在不同的“生活道具”互动交织起来的景观世界里,时空的缩短看似推进了舒适和效率,而实际却恰恰相反。事件网络中此起彼伏地交往行动,在看似美好而充实的现代生活中,以隐秘的方式不断地透支着个体生命的自主与闲暇。



理想的状态下,文化应该是多元且包容的,而现实中的文化却向来具有挤兑性。张钊瀛尝试说明不同的识认观念决定了何为意义世界的阐释标准和现实世界的行为准则。也正因如此,他采取了“生活道具”的态度,以“道具”的方式穿流于各个历史、名人、事件之中,无休止地观看、学习、社交、思考,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表演”等等。这些经历都决定了艺术家如何判断其身处何处、扮演了何种角色。
就这一点来讲,我看到了“生活道具”背后整体性的社会焦虑、迷茫与困惑,更看到了在充满物质生产与消耗的现实生活里,每一个呕心经营的生命现场和自身角色,如何在消费市场和宰制文化的双重挤兑下,遭遇着毫无休止地剥削闭环。




(责任编辑:董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张钊瀛在之空间掀起了一场视觉狂欢,作者:佚名,来源:hi艺术网,来源地址:http://www.hiart.cn/news/detail/69fksto.html)
上一篇:车建全 用绘画和影像留住时间
下一篇:小剧场戏剧40年:也有风雨也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