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里的传承与创新

  • 作者: 记者常钦
  • 编辑: 董方婷
  • 来源: 人民日报
  • 点击: 2004

时间: 2022-12-14 09:37:42

  一碗面能有什么门道?作为流传于河南安阳的地方面食,安阳捋面绵软筋道,深受当地人欢迎,跻身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下定决心要把捋面的手艺发扬光大,让它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开第一家饭馆的时候,纯手工制作、没有任何添加剂的捋面吸引了不少客人,生意红红火火。然而,“幸福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为了保证面的口感,我们通常是来一位客人做一碗面,就算我在后厨拼尽全力,也总是供不应求,现场制作远远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破解了标准化生产的难题,才能让更多人吃上捋面。于是,对捋面进行二次研发提上了日程。

  传统食品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是个技术活,对我们来说并不容易。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我们前后花了近3年时间,最终在高校科研人员的帮助下建成了3条试验性生产线。经过反复试错,手工捋面低温冷藏得以实现,所需要的水和面粉比例精准配置,醒面、揉面、捞面等环节的时间精确到秒,成功保留了手工捋面的筋道口感。

  不仅如此,我们还沿着捋面的生产链条,继续挖掘这道美食的发展潜力。一方面,我们从源头上进行质量把控,采取订单式农业种植加工的方式,订购生产捋面所需的无公害大葱、优质小麦等食材,保障优质的供货来源。另一方面,我们着力优化捋面的生产规范,在祖传捋面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将其改进为清水和面、三饧三揉、分块擀片等8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确保标准化、规范化。经过不懈努力,捋面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地方小吃成为知名品牌。

  促进乡村振兴,这碗面也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订单农业保证产品质量,也带动了更多农民增收致富。不仅如此,我们还在生产基地传授捋面制作技艺,让更多人可以靠手艺吃饭。事实证明,小小一碗面不仅可以传承历史味道、展现美食文化,而且也能够融入现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给予系统性保护的同时,进行创新性发展,才能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非遗、享受非遗、传承非遗。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于我而言,追逐梦想的脚步永不停止,擦亮金字招牌还要付出更大努力。眼下,我准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把捋面的技艺传承好、发展好,为更多消费者带来可口的美食。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守正创新,这碗面一定能走上更大的舞台,赢得更多的认可。

  (作者为河南省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会长,本报记者常钦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董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一碗面里的传承与创新,作者:记者常钦,来源:人民日报,来源地址:http://wenhua.youth.cn/whyw/./202212/t20221213_14193172.htm)

上一篇:痴迷传统戏曲,不怕清贫

下一篇:澄城非遗展现新风采





相关内容

“国潮奔涌的春节”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与守望

“国潮奔涌的春节”离不开文化…

2024-02-20
“国潮奔涌的春节”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与守望
“反向压岁钱”可以成为新年俗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过年时长…

2024-02-05
“反向压岁钱”可以成为新年俗
风起岭南 岐黄开杨——一家中医院的传统文化传承样本

在对外开放的前沿广东,各种新…

2023-11-10
风起岭南 岐黄开杨——一家中医院的传统文化传承样本
有关春节的这些传说你听过吗?

2023年兔年春节脚步越来越近了…

2023-01-20
有关春节的这些传说你听过吗?
二月二龙抬头 盼安康习俗多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是民间所…

2022-03-04
二月二龙抬头 盼安康习俗多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