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清明节,可以大方说快乐!
- 编辑: 赵希夷
- 来源: 看鉴
- 点击: 109741
时间: 2023-04-04 14:41:49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起到的功能,与农耕密切相关。每年4月4-6日间,太阳到达黄经15度,北斗的斗柄指向天干乙,便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分为三候
一候,桐始华:梧桐开花,为“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田鼠为至阴之物,鹌鹑等鸟类为至阳之物田鼠潜藏,夜间活跃,鸟类飞翔,白天行动,古人以“田鼠化为鹌”,来比喻阳气渐盛,草长莺飞,春和景明。三候,虹始见:风雨彩虹,清明时节雨纷纷,雨后自然易见彩虹。
清明,又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历史上,这样的日子,还有一个冬至,但如今冬至节日渐式微,清明却越来越受重视。这是由于中华民族自古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便成了人们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原始信仰。从上古时期,人们便在春秋时节举行对天地和祖先的祭祀活动。
清明这一节气,正是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人们便在这时举行春祭活动。礼敬天地和祖先的同时,希望得到他们的保佑,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此时还没有清明节一说,祭祀的日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是在这个节气的前后几天。至于扫墓,最初和清明节是不沾边的,与另一古老的节日寒食节息息相关。
寒食节的火崇拜
远古时期,生火不易,人们经常会想方设法保存一些火种。阳春时节万物竞生可气候干燥,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是以古人每到这个季节,都会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此为“禁火”。随后重新钻取新火,形成新的火种,称之为“改火”或“请新火”。
改火时,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祈求神明及祖先庇佑,新一年生产与生活顺遂。禁火与改火之间存在时间差,人们必须提前准备足够的的熟食,以便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以冷食度日,此即“寒食”,寒食节之名正是因此而来。
后世,虽然生火容易,但寒食节也与时俱进,有了新的内涵。那就是介子推和晋文公的互动,由因“改火”需要演变为纪念贤者,内涵获得升华。在名人效应的促进下,寒食节由山西走向全国,最晚在南北朝就成为汉族的全民族节日,内容也演变为祭祀祖先,成为中国民间的第一大祭节日。不过,由于平民百姓很难像王公大臣那样在宗庙里祭祀祖先,因此给祖先扫墓就成了可替代的选择。
在唐玄宗时期,以国家诏令的形式,默认了这一事实。朝廷有了诏令,寒食扫墓的人就很多了,至此,渐渐形成了寒食节祭祖扫墓、上香、为亡灵送纸钱的风俗。当然,人家官员肯定是仍要回乡祭祖,难免出现请假、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干脆颁布政令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唐会要》载:“(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因为寒食、清明离得太近,唐中后期干脆把两节合而为一。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二月十五日,诏令:“自今而后,寒食同清明。”清明节就有了给祖先扫墓的习俗。
踏青郊游的上巳节
缅怀先人,本是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但在清明节中,还有郊外踏青的习俗。这一哀一乐,就不得不说另一个节日——上巳节。上巳节,俗称三月三,起源于春秋时期,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袱禊,人们结伴去河边水中沐浴,除去污秽。《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的就是孔子带领弟子们在沂水洗濯、去除宿垢,祛除晦气,祈福。
《后汉书》中有云:“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上巳”意为“上旬巳日”,并不一定是三月三,但是到了魏晋时期上巳节的时间就固定在了三月三日。宋代王楙的《野客丛书》卷十六“上巳祓除”条记载: “自汉以前,上巳不必三月三日,必取巳日。自魏以后,但用三月三日,不必巳也。”
因“上巳袱禊”都是在河畔水边,因此后来又增加临水宴饮、郊外春游等活动,由此还派生出上巳节一个重要习俗——曲水流觞。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载:“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最著名的春日雅集宴饮,当然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记载的众风雅文士流觞曲水的活动。
到了唐代,因为三月三也靠近清明,有时候甚至会重合在一天,于是上巳节的一些活动就渐渐转移到清明,两节一块过了。王维有诗云:“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民间如此,宫廷也不例外。天宝十三年(754)的清明节,唐玄宗敕令宫人出东郊踏青。杜甫的《丽人行》就描摹了唐代贵妇春游的壮丽景观:“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北宋京都汴梁清明时节从皇家到百姓全民出游的盛况。
由此可见,吸纳上巳节元素后的清明节,已经成为全民性的欢快节日,而原来的上巳节则逐渐从节令文化中消隐,宋代以后上巳节已不见文献记载。
哀伤中孕育希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这首《清明》奠定了清明节祭奠古人的悲伤情调;“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代吴惟信的这首《苏堤清明即事》又记叙了清明游春的欢快情景。
如今,给祖先祭扫缅怀先人的同时,看到大自然吐故纳新,又有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这恐怕就是中华民族正视人生之困苦,又不乏坚韧图强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