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遇寒食节,牢记:吃3冷,守3俗,忌3事
- 编辑: 市井觅食记
- 来源: 市井觅食记
- 点击: 42799
时间: 2023-04-04 15:09:54
清明是一个具有双重意义的日子,既是节气,也是传统节日。但最初清明也仅仅是作为节气的存在,它能逐渐发展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这其中少不了寒食节的“帮助”。寒食节是春秋时代晋国为纪念忠义之臣介子推所设立的,在此之后寒食节逐渐成为民间里的第一大祭日。
而这寒食节是在冬至后的105天,一般多在清明节的前一二日,由于两节相近,从唐代起就将寒食清明合二为一。等到了明清时,清明便直接融合、吸收了寒食节成为了如今有着祭祖、踏青、吃冷食等众多习俗的清明节。
按照寒食节为冬至后105日算,今年的清明节不仅在闰二月里,恰好也与寒食节完美相遇、重叠。对于这难得的清明遇寒食,大家要多多重视起来,特别是流传下来的习俗、食俗不能忘,提醒:吃3冷,守3俗,忌3事,尊重老传统,保佑自己和家人健康顺遂。
吃3样冷食:
1、吃青团
青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传统特色美食,最早源于唐代,从那时起每至寒食节、清明节前,江南各地的家家户户就会蒸很多青团,一部分主要用来祭祀祖先,剩余的则储存起来作为冷食,在禁烟火的那几日食用饱腹。
软糯清香的青团,是将艾草汁拌入糯米粉里,再包入豆沙或是莲蓉等馅料蒸制而成的,蒸好的青团油绿碧青的很是喜人,咬上一口糯叽叽的,香甜细腻,艾草的香味逐渐弥漫在口中。在清明前后绵绵的细雨滋润了艾草快速生长,成为了做青团的最好食材,而且艾草的营养价值很高,食用后能帮助身体去除湿气。
2、吃馓子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苏东坡写的这首《寒具》所描写的就是馓子,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有寒食节吃馓子的习俗,所以古人将馓子称为“寒具”。寒食节和清明节逐渐合并在一起过后,馓子也成为了清明节所食用的传统食物之一。
3、吃清明蛋
在很多传统节日中都有吃鸡蛋这项食俗,清明节也不例外,人们将鸡蛋称为“清明蛋”。清明节之所以要吃鸡蛋原因有三,一是因为清明节除了融合了寒食节外,还融合了一个更早的节日——上巳节。在上巳节这日,百姓多会祈求婚姻美满和早生贵子,而鸡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代表着孕育生命,人们便会在上巳节将鸡蛋煮熟,女子剥皮而食,以期盼能顺利得子。
二是因为鸡蛋也寄予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崇信之情,有的地方会在清明祭祖扫墓的时候,带上煮熟的鸡蛋,祭拜完祖先后,就剥掉蛋壳吃掉鸡蛋,以向祖先表达敬谢之心,会为家族延续香火,让家族兴旺昌盛。
守3件习俗:
1、祭祖扫墓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有的地方也将其称为“拜清”、“扫山”等,它的历史悠久,据传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这项习俗,不过人们主要是在寒食节进行扫墓,直到唐宋后清明逐渐融合了寒食节,清明墓祭的习俗才扩大至各地。
2、踏青郊游
清明节处于仲春和暮春之交,春意盎然、天气温暖多晴朗,万物皆是一派生机勃勃之景,正适合外出郊游踏青。这踏青郊游的习俗由来已久,根据《晋书》记载,唐宋时的踏青风俗尤盛,人们会带着准备好的寒食一起外出游玩,欣赏春景。
3、植树插柳
清明前后气温稳定回升、春光大好,而且还时常洒下春雨,所以这个时候是很适合种树的,小树苗的成活率都比较高,成长速度也比较快,故而就有了清明植树的习俗,甚至有人将清明节称为“植树节”。
其实,最初清明植树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戴柳和插柳这两个习俗,古人会在清明这天将柳枝插在屋檐或是田野边上,据说是为了纪念农事祖师神农氏,而柳条的生命力强大,基本插到哪都能成活,也应了那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俗语。
忌3件事:
1、忌穿着过艳
在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时候,是非常忌讳穿大红大绿这类颜色过于鲜艳的衣服的,最好是穿黑色一类的冷色调衣物。因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就认为黑白两色是不吉的,在办丧事的时候要穿黑戴白。清明节上坟虽不是举办丧礼,但也是祭奠逝去的祖先,以表对先人的敬重和缅怀之心,故而在着装上还是要穿的偏素雅一些为好,穿的太过艳丽是对逝者的不尊重。
2、忌买鞋子
清明是不宜去购买鞋子的,根据老一辈的说法是,鞋和“邪”同音,在清明节这种祭祀节日期间买鞋的寓意是很不好的,会影响到自己的运气和福气。如果大家有买鞋的需求,可以提前或是推后几天再买。若是在清明放假期间,逛街遇到了喜欢的鞋子,也可以买回家,最好准备一张红纸或红布,将新买的鞋子包起来,等过了清明节第二天的早晨把红纸、红布烧掉或是扔掉就可以了。
3、忌孕妇、病人扫墓
清明期间扫墓祭祀祖先时,家中的孕妇和病人就不宜参加了。因为大多数坟墓都在山上,山路坡多不好走,再加清明前后又常是多雨天气,山上的寒气、湿气也比较大,山路也可能会很泥泞,孕妇挺着孕肚,本身行走就不方便,若是上山再没走稳,摔碰着了是很危险的。
上一篇:又是一年清明至 这些习俗你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