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守护我们的睡眠

  • 编辑: 钟 颐
  • 来源: 南方日报
  • 点击: 57459

时间: 2024-03-23 08:55:14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年的世界睡眠日,总会带来一种“集体反思时刻”的既视感——睡觉,这件平常之事,总是受到了“怠慢”。

  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题,正是“健康睡眠,人人共享”。早在前几天,“调查显示国人整体睡眠质量欠佳”的话题,已经引发一波热议。据中国睡眠研究会的联合调查,75%的受访者有或曾有入睡困难、易醒、失眠等睡眠困扰。调查结果还显示:仅有29%的被调查人群在23:00前入睡,47%的人群在零点后入睡;近年来,“00后”已成熬夜主力军。

  俗话说:“天大地大,睡觉最大。”如同心理学上的“心流”,好的睡眠让人神清气爽: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在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中,充足睡眠位列第一,其次才是均衡饮食与适当运动;反之,长期睡眠不足对身体损害极大,这已是共识;更糟糕的是,失眠带来的负面暗示,又会不经意地自我强化,进一步影响睡眠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伤害是相似的,失眠却各有各的原因。除了环境、身体疾病等因素,和情绪高度相关的失眠往往更有话题度。比如近年来,年轻群体当中的“睡不着”和“不愿睡”,就成了越发可见的“症候”。不难发现,在分析失眠现象时,不少研究报告都会提到,“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是主要原因”。这个小细节中,似乎暗含着某种“殊途同归”:面对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剧,睡不着的人选择去玩手机,结果“沉迷”其中,变成“主动熬夜”;本来就不愿睡的人也是越玩越兴奋,越觉“夜太美”,享受“黑着眼眶熬着夜”。

  显然,睡眠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在文化意义上,它还会表现为一种失序,透支式加班和“报复性熬夜”都是其中的表征,背后涉及时间管理的能力。如“报复性熬夜”虽能理解,但也并不是人人都那么“理直气壮”。事实上,有些人只是一边迷恋熬夜的快感,一边又不愿适当割舍娱乐时间,并非总是“白天不值得”、完全没有主动权。有专家就建议,如果不是工作所需,建议睡觉之前半个小时或一小时关掉手机,甚至不要把手机放在床边。但问题在于:“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健康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是一笔长期投资,而非“一锤子买卖”。不难想见,即便“睡眠经济”方兴未艾、助眠产品层出不穷,人们却还是“千金难买自然醒”。进而言之,这不仅需要个体的积极投入,也呼唤社会充分关注。正如《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所强调,对于睡眠问题,仅仅从生活习惯或健康角度讨论和研究是不够的,必须把睡眠研究的重要性提升到衡量民众生活质量、衡量社会服务的高度。

  这显然是一个更宏大的课题。从公共视角来看,从落实劳动者的休息权、合理设置学生课业,到大力普及睡眠健康知识、完善睡眠研究体系,都不妨纳入政策考量,打造全方位的“睡眠友好型环境”。前不久,广州市教育局就印发实施方案,要求依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确保中小学生8至10小时的睡眠时间。此外,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对睡眠健康也有多处着墨。将目光放远,这不仅符合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和预防为主的方针,也有利于减少对慢病的社会和卫生经济支出。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一个连觉都睡不安稳的人,不会享有丰沛的幸福。优质的睡眠,是人一生的朋友。”让睡眠问题受到更多社会关注,学会做“时间的朋友”,但愿在每个夜幕时分的你,都能平静如水地跟自己道一声——“晚安”。 (钟 颐)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健康睡眠,作者:钟 颐,来源:南方日报,来源地址:http://www.news.cn/comments/20240322/9edffc2ebd504dcfa501dbdb3e6f3581/c.html)

上一篇:牙疼真相大揭秘 11个应对方案送给你

下一篇:“无辣不欢”的人,好消息来了 爱吃辣的人糖尿病风险更低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内容

追捧“生命体征维持餐”当防过犹不及

临近夏日,“减肥”又成为热门…

2024-04-19
追捧“生命体征维持餐”当防过犹不及
警惕“疼痛之王”,让健康伴你行

痛风,一个让许多人闻风丧胆的…

2024-04-22
警惕“疼痛之王”,让健康伴你行
警惕“吃出来”的脑膜炎

喝冰箱剩鸡汤容易感染脑膜炎,…

2024-04-23
警惕“吃出来”的脑膜炎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