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六十岁说【一百六十二】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771

时间: 2024-12-13 10:14:34

郭进拴|六十岁说【一百六十二】


       原来,南浔地处苏、杭、嘉、湖之间,四周大镇环绕,河道交叉纵横,水陆路发达,人称是个“活码头”,且肥沃的土地又盛产蚕丝,所以独具慧眼的南浔商人,抓住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迅捷地投资、扩大丝产业,南浔也就逐渐形成了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名震江浙的雄镇。他们除自产自销辑里丝外,还将产品推广到国外去。据记载,早在清光绪五年(1825年),辑里丝已销至印度、缅甸、叙利亚和埃及等国,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到了19世纪90年代初,商贾们不再满足于眼前的业绩,主干枝开始慢慢向周边延伸,汲及到纱、面、造纸业,继而又投入金融、房产、盐、铁路、矿业等领域。相应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巨贾,如刘镛、张颂贤、顾富昌、庞云鏳等等,被当地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金黄狗”。从此,中西方文化在南浔这块宝地上,激情的碰撞、渗透和融合,最终扎根、发芽、成长,为世人所瞩目。
       几百年来,他们一边坚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衣钵,一边不忘汲取西方先进的文化精髓,迈开步子,奋勇向前。而在艰难的创业进程中,睿智的南浔人早已洞察到了“科技兴国”的真理。他们慷慨解囊,捐资办学,开文明之风,走以商养文的明路。南浔“诗书之邦”的美誉也由此形成。南浔“四象”之一顾富昌的曾孙顾乾麟,秉其父叔苹公“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遗训,于1937年在上海创办“叔苹奖学金”。为此,培养了众多的英才,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并一直延续至今,就是最好的佐证了。
        一路前行,一路追寻。被鲁迅戏称为“傻公子”的刘承干(南浔“四象”之一刘镛的孙子)创建的嘉业堂藏书楼,在国内也堪称是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刻书最精的私家藏书楼了。为后人著书立传,编志修史,提供了确凿的历史凭证。南浔,不愧是拥有“一溪楼阁郁想望,溪上人家万卷藏”的独特民风民俗呀!我们每到之处,南浔所散发出的浓浓书香气息,让人为之一振。你如深深地吸上一口,就同喝了美酒一样陶醉。南浔,真是羡煞人也。
       此刻,天空中还在飘洒着绵绵细雨,那么的缠绵,那么的灵动,似那美妙的五线谱音在有节奏的跳动,伴着我们,一路前行,追寻南浔,探究南浔。我们的心也仿佛洗去了尘埃,变得纯净和宁静起来。一路之上,聆听讲解员细微、流畅的讲述,或伫立在崇德堂“中西对话”窗前,倾听中西方仁士互通文化发出的共鸣声响。感受他们心与心之间不断的碰撞、磨合、包容、沉淀,才演变成今天“江南的大宅门,中西合璧的典范”南浔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六十岁说【一百六十一】

下一篇:郭进拴|六十岁说【一百六十三】





相关内容

风景这边独好

4月最后一天,是“奔流”文学…

2024-05-11
风景这边独好
奔流•散文 | 李密:八月桃熟来我家(外一篇)

初中二年级,经过一年的学习,…

2023-09-15
奔流•散文 | 李密:八月桃熟来我家(外一篇)
风雪夜归人

岁月的犁铧在沧桑的大地上耕耘…

2023-09-12
风雪夜归人
秋色无穷好

阳光里还有着夏天的意犹未尽,…

2023-09-08
秋色无穷好
郭进拴|蚕乡习俗

​千百年来,紧随农耕文明相伴…

2023-09-07
郭进拴|蚕乡习俗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