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刀郎现象【六十七】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605

时间: 2025-01-16 09:26:57

郭进拴|刀郎现象【六十七】


来现场听刀郎的都是什么人?

这两年,刀郎的演唱会,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是拥趸云集。这个曾经火遍大江南北,而后又沉寂了十多年,“过气又重新翻红”的中年歌手,究竟是哪些人在追?

通过大数据给此次南京站的歌迷“画像”,能分析出一些很有趣的结果。

“80前”人群,占购票群体近半数。

他们听什么?也许是情怀,是故事。刀郎的歌喉,拨动了他们那根在人前、在世事前一直紧绷着的琴弦。

草根出身的刀郎曾组建过一支名叫“手术刀”的乐队,也想过成为鲍勃·迪伦那样的音乐诗人……这些梦想并没有实现,就像太多普通人的平凡人生。刀郎演唱会,87岁的老刀迷税淑章每一场都追。她是多年前无意间听到那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歌词中有一句:“长长藤儿在心头缠绕。”税淑章感觉把自己的心都缠上了。为了追刀郎,退休后的税淑章开始学上网,儿子帮她注册了百度刀郎吧。这两年,孙子帮她注册了抖音。而对她影响最大的一首歌,是刀郎生日时写的《谢谢你》。 “听了这首歌后,慢慢学会了爱自己、爱别人。”赖文龙,58岁,是一名退伍军人,目前住在四川简阳,最初知道刀郎是《2002年的第一场雪》。刀郎的歌里,他最喜欢《虞美人·故乡》。因为,每每听到这首歌,他就会想起自己当兵时奶奶送他到村口的情景,多年后回乡,奶奶早已长眠,“一首故乡,是天下多少游子意!”

从购票人群看,“80后”“90后”人群占比超30%。

他们听什么?也许是青春,是回忆。20年前,如果一首歌没有获得过“夫子庙庙歌”的头衔,恐怕不能承受“流行”这两个字。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04年——这也许是“庙歌”史上竞争最激烈的一年。 你会听到,这边是《老鼠爱大米》,那边是《两只蝴蝶》,还有一首《丁香花》也是广为传唱。但在记忆里留下最深烙印的“庙歌”,当属刀郎的“那一场雪”。2004年,刀郎首张个人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面世,正版销量270万张,盗版数量不可考证。一首神曲响彻南京大街小巷,陪伴着许多人走过了一段青葱岁月。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时隔20年后,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熟悉的感觉也回来了。刀郎的回归,唤醒了不少人的记忆。今年8月30日晚8点,随着刀郎线上演唱会开始,朋友圈的刀郎含量达到高峰。记忆是回来了,但回不去的是时光,是平静生活里的涟漪,是一封来自过去的情书。 “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他们调侃说:“初听是高三,再听已三高。”调侃也许是真的,而情感更是真的。“80后”“90后”在成长中认知世界,也在认知自己。从对抗世俗到与生活和解,快乐并非总相随,甚至陪伴更多的是孤独和挫败,但至少在演唱会的这3个小时中,脑海里那个曾经登高望远的自己,短暂地回来了。

最奇怪的点来了,“95后”“00后”,在刀郎演唱会上占比达到了20%。

他们又在听什么?也许是新鲜,是好奇,是情绪价值。年轻歌迷喜欢刀郎的原因各不一样,许多人是通过网络才知道刀郎的,他们与刀郎相见恨晚。“音色很有特点,很沧桑,歌词也很好懂,很有共鸣感。”有的年轻歌迷觉得,刀郎就像一个邻居,搬个凳子坐你旁边,讲他的经历和他的故事。“他唱的歌不矫情,每个人身上可能发生的爱情故事,都被他唱出来了。”还有人认为,刀郎音乐中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呼应与创新,一些作品汲取了民间音乐的元素,以现代方式进行演绎,既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山歌寥哉》《弹词话本》等展现了深厚的文学造诣,给了年轻人们莫大的精神享受。

刀郎的作品里,有激情四溢也有深邃隽永,有亲情爱情友情,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总有不同的角度契合着大众的情感需求。这或许是刀郎的演唱会受到各年龄段人群追捧的重要因素。




Alt + K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刀郎现象【六十六】

下一篇:郭进拴|刀郎现象【六十八】





相关内容

作家郭进拴传奇

今年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2024-05-21
作家郭进拴传奇
中国中原,出了眼智慧欢笑的文学泉

今年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2024-05-17
中国中原,出了眼智慧欢笑的文学泉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