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六十岁说【二百三十六】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134
时间: 2025-02-14 09:39:44
郭进拴|六十岁说【二百三十六】
我们天天在微信上聊天,说不完的知心话。后来,他让我发个地址,说是寄我一本书。很快我就收到了一本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印制精美的《布鲁克林的星光》。读过这本书,我才对汝水清凉这位生在汝河边的乡友有了更深的了解。
汝水清凉,原名王振羽,笔名雷雨。河南叶县人。中共党员。1992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文学院。同年任《江苏工人报》编辑、记者,1995年后在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国家一级作家。著有长篇传记文学《龚自珍传》《江南采衣堂》,文学评论集《漫卷诗书》《书卷故人》,曾出版《中国匪祸现象探源》《中国近代军阀与社会结构分析》《中原大侠樊钟秀》《舆论监督与热点问题浅析》《满川风雨看潮生——贝塔斯曼图书出版公司浅析》《江南读书记》《折角的页码》《吴梅村别传》《诗人帝国》《瓶庐遗恨》等作品。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的这两句,可谓王振羽先生的鲜明写照。 他笔锋英锐雄健,视角纵横八荒,在很多文坛前辈的眼中,已渐具一代文坛大侠的风采。
《布鲁克林的星光》是一部散文随笔集,是作者对家乡故园风物的追忆与缅怀,是四海行走游历八方的真切记录与感悟,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体察与思考。这些文字,或真挚感人,元气淋漓,或旁逸斜出,神游万里,或纵横古今,议论风生,或平实简洁,于无声处见惊雷。
书生行囊,山水相亲。文字甘苦,唯有自知。《布鲁克林的星光》是一本怀旧之作,更是一本真情磅礴书香弥漫之作。
从《柳林渡》到《爹娘的小菜园》,“故园”、“乡里”诸篇,作者几乎都在凝望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境遇以及愁苦,并从中发现藏在时代一角的微笑—那既是作者温情的写作态度,也是中原大地的乡亲们面对艰难时世所体现出的尊严与善良,顽强的精神和内在的热情。虽然逃不脱时代、命运给予每个人的烙印,但是他们耐苦、达观、淳厚。《石磨》一文中,虽有时月的艰辛,却有亲人的关爱作为度过难关的良药。“二舅”、“三爷爷”等亲人,虽是“卑微而朴实的生命,为一个时代作了如此的小小的注脚”,却依然让人想起那句“天无绝人之路”的老话。《佳诺的心事》中,我们几乎看不到那位美丽的女导游对命运的挣扎和反抗,却在作者最后的祝愿中感到一缕欣慰与辛酸。这种淡然面对必然降临的命运的姿态,其实与珍重生命的价值是一致的,其悲悯之情如此纯粹,它并不是在指责命运弄人,而是一种深刻的体谅与博大的关怀。
从“故园”、“乡里”中,我们也看到雷雨先生对于乡村价值的认同和对中原厚土的迷恋。乡村作为古老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虽然守旧,但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诸如温良、亲和、淳朴的品质。《寻墓逍遥镇》中,那个寻找亲人墓地的老母亲,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也让人恍然想起“多年前村子里灯火可亲的青葱岁月”。《戏台》中,“乡亲们在沉重的劳作之余,表达着自己的审美,宣泄着自己的情感,寄托着自己对人世间残存的渺茫的希冀。”这种认可在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深刻的历史反思,《三爷爷》一文,在纪念一位逝去的亲人的同时,也在指出中国传统乡绅社会的破坏和农村精英的缺失。这种正反关照,使得作者对岁月的切身体验、观察、感悟具有了一种深度,也让中原厚土、那些世代繁衍生息的乡邻、千百年来沧桑厚重的历史具有了立体感。
读着这些元气淋漓的文字,雷雨(王振羽)先生记忆中的一切似乎都具有了永恒的魅力。柳林渡、石磨、寨墙、戏台、土窑乃至第二故乡的百子亭、胭脂井等等,细细考究,雷雨先生其实在以文学的方式为自己、为故人、也为家园立传。每个写作者都明白,我们能够倚靠的唯有手中之笔,唯有文字能够打捞、见证、镌刻那段岁月与往事。因此,不论是对故园风物的追忆与缅怀或是游历四方的思考与记录,雷雨先生这些真挚动人的文字,让我深切感受到夏多布里昂所说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拖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而写作让这另一个世界里的一切得以重生。正是因为《寨墙》,我们知道在莽莽中原的小小村落中,竟隐藏着古老的旧事传说;而如果不是《孤松》一文,谁还会记得那几位故去的乡村教师?在雷雨先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文学塑造的私人史所具有的忠实度、丰富性、历史感,甚至超过了历史本身。我能想像他每写完一篇回忆文章,那种内心的救赎感与欣慰之情—我们对逝去的岁月终于有了一份交待,在这一篇篇历史文本与记忆文本不断渗透的文字之中。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六十岁说【二百三十五】
下一篇:郭进拴|六十岁说【二百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