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 《乡情老更深》【一百九十二】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87
时间: 2025-03-21 10:30:25
郭进拴| 《乡情老更深》【一百九十二】
长华老师的家就住在《河南日报》招待所西隔壁的报社家属院。那一栋老式楼房的一间狭窄的小客厅里,经常聚集着全省各地的文学爱好者,无论熟识的还是陌生的,无论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他都热情接待,从无厌倦。我也去过他家多次,有时畅谈到深夜。朋友们有事相求于他,他总是笑眯眯的,手指间夹支烟,用浓重的南阳口音说,“中,中,中!”一连几个“中”,让人感到格外亲切。
在长华老师的热心帮扶下,我的写作积极性更加高涨。我给他投寄的稿子,他是每篇必读,读后复信,语重心长,对点错的标点符号,写错的字,也一一指出来,给予纠正,并鼓励我细心再细心,认真再认真,丝毫没有看不起我这个深山沟里的农民作者。我每次到报社和他家里,他都停下手头的工作,给我倒水让座,问寒问暖。当我像一位疲惫的旅行者,一位傻乎乎的山民一样坐在这位心好面善的大编辑面前时,我感到无比的温馨和温暖。他还赠送给了我成摞成摞的文学书籍。
1980年9月,由于我痴迷写作,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作品,被时任临汝县文化局局长高山、文化馆馆长张久益、临汝镇公社党委书记范振斌等老领导佰乐识马,在众多竟争者中破格免试录用我为临汝镇公社文化专干。我第一个写信向长华老师报喜,很快收到了长华老师向我表示祝贺的回信并通知我参加《河南日报》文学创作培训班。
在这次培训班上,我与著名作家李凖、徐慎、南丁、张有德、乔典运、段荃法等近距离接触,亲耳聆听了他们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文学创作辅导报告,我还结识了来自全省各地的20多位有一定成就的业余作者。我们白天听报告,晚上就聚到长华老师家里听他对我们提交的作品一一点评。结业照合影照时,长华老师特意把我这个来自最底层的业余作者从最后一排拉到了第一排,与报社领导站在一起,而他自己却站到了最后一排。后来我把这张大合影压在了我办公桌的玻璃板下,作为向别人炫耀的资本。关键时刻,这张照片又救了我的命,因我参加学习班走之前没有找到直接管我的宣传委员,在半道遇到了到我村检查工作,骑着自行车回公社的范振斌书记,向范书记请了假并让他看了《河南日报》的通知。范书记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这是一个好机会,去吧!”可宣传委员硬说我是个自由主义分子,不请假到处乱蹿,要开除我。最后我把这张合影照送到了公社党委会上,范书记又证明我向他请了假,这事才算到底。要不我早就又回家当农民了。
在这次学习班上,长华老师给我发了《奔流》编辑部编印的《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选读》和《外国小说选读》两本书。尤其是他亲笔签字赠我了一册他写的《花轿传奇》。这是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长篇小说,活动在作品中的人物,有和尚、铁匠、厨师、卖婆、善良美丽的穷家少女……以至徐向前将军和一系列红军战士的形象;故事情节杀机四伏,曲折多变,展示出了大别山苏区丰富多姿的战争风貌,同时又贯穿着花轿送亲、佛门演武等等民间生活的场面,再现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笔调清新、抒情,地方特色浓郁。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可以从中受到深刻的感染并获得一定的历史与山区生活方面的知识。
长华老师在《作者后记》里写道:“根据我所掌握的素材,主人公们的故事,似还远远没有结束。倘有暇整理和写作,将来也许会有一个续集,再次奉献给读者同志的。”极为可惜的是,我们没能读到这个续集。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