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密县大地的革命曙光——张书印
- 作者: 张根法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320
时间: 2025-03-25 21:32:31
丰碑:密县大地的革命曙光——张书印
(散文)
文/张根法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星辰,照亮历史的天空。张书印,便是这样一位在密县乃至豫西革命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英雄人物。他短暂而壮丽的一生,如同一首激昂的战歌,奏响了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旋律。
张书印,1902年出生于密县大隗镇山头湾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苦难的生活和黑暗的社会现实,早早在他心中埋下了改变的种子。求学期间,他接触到《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以及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著作,那些闪耀着思想光芒的文字,如同一束束强光,穿透了他对旧世界认知的壁垒,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他深刻认识到社会变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922年,经邓恩铭介绍,张书印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征程。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他带领密县农民奔赴郑州声援,游行的队伍中,他身姿挺拔,目光坚定,那是对工人阶级力量的坚信,也是对反动势力的有力抗争。这次行动,不仅展现了他的勇敢和担当,更为密县农民运动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让革命的火种在密县大地开始燎原。
国共合作时期,张书印遵照党的指示,积极联络进步青年,创建密县平民教育促进会。他不辞辛劳,几乎走遍密县的每一个村庄,逐家逐户动员农民学习文化知识。他深知,教育是改变社会的基石,只有让广大民众接受教育,才能唤醒他们的觉悟,激发他们参与革命的热情。他将山头湾村改名为进化村,寓意着通过教育推动社会进化。他还组织宣传队、文艺队,开展各种活动,宣传剪辫子、放脚的好处,破除封建迷信,倡导新风尚。在他的努力下,密县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从1924年前全县仅有一所高等小学,到1930年全县小学达到三百二十处,平民学校七百多处,在校生达两万多人,密县教育走在了全省前列 ,他也因此成为密县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在领导密县农民运动的过程中,张书印展现出非凡的组织才能和无畏的斗争精神。他成立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带领广大农民同反动势力展开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面对土豪劣绅的压迫和剥削,他毫不畏惧,组织农民进行反抗。1927年,他联合农民协会近5000人,以及新郑、禹县、中牟等地的1500多人,包围了长期盘踞在大隗镇王寨沟一带、鱼肉乡里的“东霸天”王洪瓒。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张书印身先士卒,指挥若定,最终成功打击了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为农民群众出了一口恶气,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参与革命的信心。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张书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恐慌和仇恨。1928年和1929年,他两次被反动势力诬告入狱,但面对牢狱之灾和残酷的折磨,他始终坚守信仰,毫不屈服。出狱后,他不顾个人安危,继续投身革命工作,积极参与组织中原兵变,准备在密、禹、登山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然而,不幸的是,1930年10月,就在他即将调往吉鸿昌师任政治部主任时,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年仅28岁。
张书印的牺牲,让密县人民悲痛万分,但他播下的革命火种,却在密县大地熊熊燃烧。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密县人,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他创办的学校,培养了无数人才,这些人才带着他的理想和信念,奔赴全国各地,为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密县的土地上,依然能感受到张书印留下的精神力量。他的故居、纪念馆,成为人们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在历史的长河中,张书印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却如同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密县人民心中,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月是故乡明【二百二十】
下一篇:郭进拴|童趣儿【二百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