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新城美韵【二百二十四】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66
时间: 2025-04-19 08:26:06
郭进拴|新城美韵【二百二十四】
透过《记忆》石刻,我看到了平顶山市历届领导班子用大手笔写就的大气魄、高起点、超常轨、快速度、大跨度、跳跃式的鸿篇巨著,这需要何等宏大的气魄和胆识啊!是的,过去的岁月,对于每一个平顶山市的领导和同志来说,其所表示的意义都已经远远超出了年号本身。昨天,平顶山人民用效率驾驭时间,用劳动和汗水浇铸质量,终于才换来了今天的累累硕果。这些丰功伟绩引动着平顶山人为昨天的劳动而微笑,也激励着他们为明天的战斗而扬眉。谁看了,谁就添了劲儿,长了胆略,无论多重的担子,都敢挺起腰板儿挑上肩去,无论多远的路程都敢一步一步从头迈起!
记忆石刻,雕刻了平顶山的成长史、奋斗史、辛酸泪、点滴情,描绘了世间冷暖,人间阴晴,使平顶山人“不上高山难捉虎,不入大海难擒龙”,知难而上,豪爽大度的性格,历历在目。记忆石刻,文字铿锵,激情四溢,吞吐时代风云。
当初,这里曾是一片荆棘遍地,杂草丛生的地方。平顶山人用血肉之躯,在这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如今巍峨林立的高楼拔地而起,排排松柏含翠欲滴,簇簇鲜花争奇斗艳,亭台长廓, 曲径通幽,座座楼房,廊腰蔓回。平顶山人有着大山一样的情怀,有着豪爽、大度的气魄。平顶山人面前的图画是那样的绚丽多姿,五彩缤纷,他们用芬芳的鲜花编织青春的花环,用美好的希望绘制人生的蓝图,欲效雏燕凌空,欲慕鲲鹏展翅,欲学骐骥驰骋。从他们身上,人们会真正感受到大山的沉重,黄土地的厚实,感受到岁月的艰辛,更感受到平顶山的创业者的胆识与气魄,男子汉的坚韧与顽强。他们为了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披肝沥胆,立下鸿鹄之志,弄潮于涛峰浪尖;面对千难万险,他们挺身而上,不屈不挠。
而今,当你抚摸那些出自汝州阎村的新石器时代的鹳鱼石斧图陶缸,郏县出土的鼎、壶,叶县常庄村发掘出的青铜鼎,应国墓地出土的车马器、兵器、玉器、陶器、白玉线雕鹰、伯鼎、曲纹鼎、邓公簋、云雷纹提梁壶等标志鹰城古老历史文化类型的一件件古文物,吟读那些历史名人留下的华章词赋,你难道没能因古老历史文化的恢宏气韵与现代经济大潮的相互撞击而魂魄颤动吗?!
哦,落后与进步共存,创新与保守交替……悠悠历史,长长话题,从来如此,依然如此。
翻阅那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鹰城史册,浩繁卷宗,情结如玑,你为那丰富璀璨的古老文化大唱赞词的同时,你是否也为那定势久长的传统思维方式而深感遗憾呢?!
古老历史文化的磅礴气韵,浸透了这方山水的血脉骨骼,因此,她显得博大精深,气宇非凡。然而,毕竟封建制度在此盘踞数千年,那劣根幽灵,基础不浅,至今不散!因此,鹰城又显得那般忧虑而负重。
然而,鹰城却从不甘寂寞。
历史永远有一扇敞开着的小窗,就像一个简朴的画框,嵌着昨日的天地,昨日的阳光。尽管这绵绵的眷念被不尽的岁月渐渐地冲淡了,但它留下的却值得我们回想。
直到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才有了这座城市的名字。
但是,无论是这沉沉泥土中裹挟的几多秦砖汉瓦,抑或是萋萋荒草间掩映的几段城墙古垣,几通碑石,儿片朱檐,甚至连这车水马龙似的街道,如梦如诗般的田园,一切又都告诉你: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所有的故事,都连接着历史。在岁月年轮碾过的地方,先民们用生命造就出一片金黄色的灿烂,他们使平顶山这片厚重的土地上有了多姿多彩的欢乐,至今仍在感染着人们、鼓舞着人们,并成为一道耀眼的风景线。
应国贵族墓群所珍藏的艺术魅力是永恒的。
每一件青铜器都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故事!
每一件青铜器都闪烁着古代文明的光辉!
透过历史的烟云,仿佛还看得见我们的先民那曾衣丰食足时的盛喜姿容,听得清丰收共庆时的欢愉之声!
平顶山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然而,若沿着中华民族发展的长河溯流而上,会使你感受到这座奔涌着现代工业春潮的城市下面,曾激荡过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狂澜。
发掘文化底蕴,作足山水文章,是新城区规划的精髓所在。我所站立的文化公园,与香山寺、后山公园、平西湖风景区形成了一条景观轴线,传承历史文脉,山水相依,一气呵成,真是太绝妙了!我觉得:文化公园是个美男子,湖滨景区像个美少女!它们互相映衬,自成一家,缺一不可。
“只有文化的才是持久的”。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教授如是说:“厚重的历史赋予这块土地极大的潜在价值,用心的去保护它,发掘它,建设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你们责任更重啊!”
古老的鹰城大地在丰厚地域文化的濡润中越发显得文明、灵性、大气和厚重!我为自己生活在这块文化积淀丰厚的土地上而庆幸,我为能汲取到家乡古老历史文化的琼浆玉液而自豪,我为能耳濡目染如此厚重的地域文化而骄傲!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新城美韵【二百二十三】
下一篇:郭进拴|新城美韵【二百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