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月是故乡明【二百四十四】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43
时间: 2025-04-24 09:09:55
郭进拴|月是故乡明【二百四十四】
第六辑 友情链接
张新玉丨顶天立地中原人,创新求实敢为先
《中原不锈钢杯》报告文学大赛落下帷幕,披览阅读进栓兄《中原赤子》一书,主人翁李海卿艰苦创业的事迹深深吸引了我。当今,企业实体发展步履维艰之时,李海卿以独特眼光选择宝丰,斥巨资创建中原不锈钢产业园,凭脚踏实地的作风和敢做别人所未做的气概启动产业运转,走发展实业之路,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此举为首吃螃蟹的人,率开创业风气之先。让中原人为之振奋! 有道是:古来中原多豪杰,孤胆敢向虎山行;喜看赤县展新姿,青史无名亦英雄。人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信夫!翻开历史卷帙,以河南为中心(包括陕西、山西、河北等省部分地区在内)的中原地区,俊才辈出,人杰地灵。这里既有老子、墨子、列子和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又有阮籍、嵇康和山涛等以魏晋风范著称的竹林贤士,还有代表两宋时期中国哲学发展水准的邵雍、二程(程颐、程颢),及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站在科学史的角度看,这里有春秋时期的水利专家楚相孙叔敖,汉代科学家兼文学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和宋代建筑大师李诫等;立足当今,有以战天斗地精神造就“人工天河”红旗渠奇迹的林县英雄群体,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以孝闻名的谢延信,被誉为“中国村魂”的史来贺。如此,从中原地区走出企业家李海卿就不足为奇了。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留给精心编织未来梦想的人。当代企业家李海卿就是这样的人。 李海卿,1970年生于河南省封丘县,一个地地道道喝黄河水长大的中原新秀。此地与原阳、延津、滑县和长垣相邻,隔黄河与开封市相望,是历史上屡遭黄河水患祸灾的地域,却因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名闻遐迩。李海卿成长于“文革”后期,崛起于改革开放。他自幼热爱文学,以文章名闻故里,受父亲作为公社机械厂厂长的熏陶,怀抱造福梓里贡献国家的鸿鹄之志。通过寒窗苦读,李海卿1988年9月考入郑州轻工业学院,毕业后在化工技术研究所工作,因多项发明获国家专利,成为当时河南省最年轻的工程师。1993年李海卿到河南技术监督局工作,1995年经时任河南省委副书记宋照肃介绍,出任河南省扶贫办公室总工程师,并长驻罗山县、光山县、确山县蹲点扶贫。这期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镇化快速起步,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打破金饭碗、抓大放小的探索时期,也是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艰难转型的时期。“三山”扶贫的经历,经济体制的转型,革命老区群众生活依然贫困的现状激发了李海卿发展实业,振兴河南的决心。 “与其坐着说,何如起来行!” 是周总理的名言。它激励过多少有志之士干实事,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历来办事脚踏实地的李海卿就是看准事情雷厉风行的人。他凭着过硬的本领、独到的眼光、对市场的分析和对国家政策的敏锐把握,毅然辞去公职,舍下金饭碗,奔向波涛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创立现代化企业,谋求发展实业以实现自己的梦想。用李海卿的话说:“我一直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中,能为社会创造一点财富,能为父老乡亲和社会做一点贡献,就不枉活在今世。个人的富裕不算富裕,只有带动父老乡亲共同富裕,才能体现自我的价值。” 李海卿辞职后,南下广东考查,先向同行学习,积累经验,再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不锈钢产业发展之路,开始了艰难创业的历程。他筹资、建厂、投产,摸索中历经多次失败和成功的考量,费尽了心血、踏破了铁鞋,说尽了好话,赔尽了笑脸,却练就了坚强的意志,获得了可贵的经验,终找到了发展的途径,并与他人合资在河南省长葛市不锈钢产业开发中得到有力的验证。由于李海卿和合资人的努力,长葛的不锈钢企业很快进入良性循环,经济效益可观,并引起当地政府和省级相关部门的关注,同行中也反响很大。就在这苦去甜来利润源源回馈之际,李海卿不顾亲朋好友的直言相劝,全额撤资投向宝丰,创建中原不锈钢产业园。为什么呢? 2013年平顶山市宝丰县城南笔锋山下的净肠河畔,临近焦枝铁路线东侧,宽广的产业集聚区内中原不锈钢产业园应运而生。李海卿以特有的大手笔率领团队打造现代化不锈钢产业的鸿篇巨制。先期目标:建立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不锈钢产品及配套设备的生产园区;建设周期:用2—3年时间在千亩园区内,分期打好产业基础,一期投资30亿元,建设宝通、广通、傲途电梯3个项目,二期拓展基础设施的同时,建设研发、销售、总部、住宅等配套工程;远景规划:建成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并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工艺流程方面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引领国内同行业探索发展。
这段话,文字不多却铿锵有力,数据若干则令人瞠目。它的背后,是国家经济战略调整下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集群缩影,是代表着民族脊梁的群体企业家挥动的大手笔,是国家硬实力铸就的壮美篇章,其中就有李海卿洒下的汗水和倾注的心血。 李海卿及其创办的中原不锈钢产业园,魅力何在?试看:李海卿的金字塔理论模式: 利润 顾客满意度 保持共性尊重个性 全体员工的满意为基座 这个理论模式包含着的阶梯递进关系是:员工满意—→顾客满意—→带来企业的利润增长。 员工满意:①全方位培训,内部晋升为主,外部补充结合;确保生产一线骨干力量主体的积极性和上进心;②特设董事长、总经理接待日,拉近员工与高层的距离;管理人员的责任:督导、提供帮助和赞扬相结合;③关心员工生活:住宿宾馆化,吃饭餐厅化,加强情感投入,着重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代办劳动关系、养老、医保、女职工产假工资保障,弹性工作时间。④建立公平竞争机制:正式工、临时工一律平等,信息及时公开,绩效考评和考核过程一视同仁,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顾客满意:产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是硬道理;优美宽松的园区环境使顾客有“宾至如归”的舒适度;服务接待人员具备素养:仪礼、微笑、倾听、主动,肢体语言到位,优雅大方,对企业发展和产品(信息)的质量和性能了如指掌。 企业文化:①亲情化管理——从工业经济的“经济人”到信息经济的“文化人”,突出人尊严和价值的实现;②柔性管理——“以人为本”,培养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引进和培养并留住人才是关键;领导层关注员工的困难,关切婚育、节假日慰问等;③丰富企业职工的文化生活,包括:建设球类场地,开展竞赛活动;建立“职工之家”,包括阅览室、黑板报、信息栏等;通过戏曲、通俗歌曲等娱乐活动,提高职工精神生活。 科研兴企:李海卿始终秉承“人才兴企、科研兴企”的企业发展理念,不仅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还与大学合作,建立长期的人才培训与技术合作机制,力争技术研发领域从占有一席之地,到引领发展方向。所以,他特别重视生产实践中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极力倡导新的管理理念是“没有一名员工是平庸的,所有员工都很优秀。” 如今,李海卿的中原不锈钢产业园的产品已达十几个品种,畅销海内外,信誉优良,供不应求。这是李海卿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的根底。企业起步伊始就能取得如此的业绩,李海卿面对人们的称赏是这样总结的:“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像木匠一样,因为木匠看见一块无论多小的木材都会觉得有用,而且会想方设法让木材发挥应有的作用。”“爱你的职工,职工就会百倍的爱你的企业。”真是一语见地,入情入理。 愿李海卿的中原不锈钢产业园能稳健发展,凭着雄厚的实力与技术,现代企业经营理念,迎接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李海卿作为新一代企业家楷模,喝黄河水成长的创新求实的中原之子,将成为顶天立地的中华民族的企业脊梁! 李海卿是敢想敢干的现代企业家,郭进栓是脚踏实地的文学真硬汉,改革开放的宏伟大潮中,创业者的崛起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他们紧紧连在一起。《中原不锈钢杯》报告文学大赛仪式启动后,为了记下中原经济发展的瞬间,抒写时代变迁的篇章,进栓兄不知多少次奔走南北,足踏宝丰,进驻产业园,蹲车间、下工棚、采信息、访知情,和主人翁促膝畅谈,与不锈钢产业园的一线劳动者忘我交流。蜜蜂采集花粉一般,奔波忙碌,然后,像汝河里捡奇石的艺人,精挑细选,由脑海抽出,再糅进《中原赤子》这部大作里面。 《中原赤子》共十数章二十万余字,是进栓兄继《湛河大决战》、《闪光的足迹》和《命运》以来的又一部力作。读之,给人的感觉是气势如嵩岳一样雄浑,视野像神州一样开阔,沾满着泥土的芳香韵味,包含的现代化理念犹如雨后的蓝天一样高远清爽又透人心扉。然而,稍为松散的架构和用语的直白、老套会减低作品的生命力度,可妙语箴言依然吸引读者的眼光和触动读者的心灵。 《中原赤子》是一部为河南人正名的好书,他的感人之处在于,作者运用情景再现的笔触,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原貌,真实、朴实、自然、深情地讴歌了中原人不可磨灭的情操,向奋战在中原不锈钢产业园创业建设第一线的开拓者表达了最真挚、最浓郁的赞美之情。这是一位中原人站在当下中国对李海卿创业历程的打捞,这样的文字,因为所述事实对象的独特和对主人公亲身经历情感的真切,无疑能对读者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全书以情动人,多处催人泪下。 读着这些激情四溢,文字铿锵的精彩篇章,我泪流满面,心潮激荡。作家写得太感人了! 我读完进拴先生的《中原赤子》,深深体会到:作家创作不仅需要一种激情,更需要一种责任。他的创作不局限于个人情感的直白宣泄,也不囿于商业价值而“待价吹打”,而是以作家的良知和责任,在纯文学的领地里,固守着人文传统,坚信文学救赎的力量,并主动掌握话语权,在文学的合理想像与新闻的“非虚构”叙述的双向审美趋向中,对中原人进行了深度体验和报道。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郭进拴,这位从中原豫西走出的硬汉子,对中原人有着别样的情愫和生命体悟,在个人情感归属和人生际遇的建构中,是中原人这个诗意和哲理凝结的客体,率先完成作者生存之地与事业发展之地的时空转化。我想,正是天高地阔的大中原,赐予了郭进拴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想像,并给予了郭进拴更为负责和严谨的创作品格。血浓于水,善于思考和写作的郭进拴,将情感的重心放在了对中原人的书写上来。 在文学日渐边缘化的当下,文化生态环境因为商业因素的介入而呈现出多元性,文化生态的变迁使得文学抚慰心灵的力量渐渐式微,商业因素与文学的正面交锋,更让创作流于概念化和功利性,尤其是网络元素的兴起,不仅让快餐文化占据了浓重的审美地位,也让社会个体缺失了对严肃问题的认真思考。处于最为尴尬境地的当属报告文学了,其兼具文学审美和新闻告知的文本,不但要极具“人学”魅力,还要关注“事学”的价值,如果说文学可以自律,多角度体现作家个人情感色彩的话,那么,承担“社会预警”机制的报告文学则是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体,不仅要求作家对材料具有深邃的把握和理性的洞穿力,还要表现出对材料的独特认知来。而郭进拴先生却能在文学边缘化的阴霾之外,心无旁骛地热心关注他曾为之流血奋斗过的生活,善于捕捉热火朝天但又艰苦异常的工地生活,敏锐而准确地把脉中原人的博大情怀,乐此不疲地塑造血肉丰满、崇高而朴实的中原人,他的情感所指,也都在他的作品中,被全方位的展现在读者眼前,让受众在中原人的背后,读出了更多的体会来。 其实,报告文学创作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它要像小说和散文一样,具有高超的叙事技巧,也要如同新闻般,具备新闻传播的价值,它更要有报告意识和话语意识,凸显作家的责任和情感,担当与职责。在物欲、功力创作观的指引下,有些作家选择自我放逐,将最为本真的劳动和生活,视为下里巴人,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来建造艺术的空中楼阁,模糊了其创作最为核心的关注点,而郭进拴却明白,自己首先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河南人,是一位作家,为河南人鼓与呼,是自己的使命,更是自己的职责,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安心坐冷板凳,避开用绚烂的叙事技巧媚俗,也主动抛开小我的情感抒发来浅吟低唱,而是用自我的“介入”和“体验”来,用报告文学集结的方式,来挖掘中原人的深层意义和本质价值。 郭进拴的报告文学创作,汲取了“非虚构”纪实写作的最新理论,这种带着作者情感痕迹的创作手法,可以起到作者与读者“无缝衔接”的共鸣,而且,这种经由作者个体生命体验的写作方法,具有鲜明的现场感和立体感。另一方面,他对传统报告文学的启蒙叙事进行了自觉的扬弃,郭进拴能巧妙拿捏新闻与报告文学的共性和差异,他用新闻弱化和文学强化来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古人言“力求一个字,捻断数颈须”,可见题目把握到位的难度,而通观《中原赤子》中各个章节精美而富于诗意的题目,足以看出他在新闻和文学、事件和文学想像间游走的本领,他以创作主体的身份,在整部《中原赤子》的表达中,通过一些详实的数据和准确的时间断片,让受众更易接受和阅读。 在文体意识自觉自为的报告文学领域,深度报道和时事评论也在不知不觉消减了人们对报告文学的钟爱,深度报道是单一事件的发展,时事评论“轻骑兵”式的快速写作,有着活泼的言语风格,而二者不需读者参与和思考的便捷优势,更是让动笔谨慎、写作速度缓慢、长期深入一线采访的报告文学作家失去了竞争力,尤其现代科技手段的助力,让媒体平面上的报道赢得了更多读者,但是,郭进拴知道人的精神和心灵是无法靠科技复制的,人的理性思考和秩序的营造,是科技所无法解决的。因此,他试图通过报告文学来点铁成金,用报告文学来反映和记录中原人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好的报告文学作品是不会忽视潜在的读者群的,与读者对话,是优秀作品的一个标准,这样“无名”的方式,合理让读者以个人名义积极参与作品的审美建构,而“无名”区别于“共名”的关键点,是“无名”的创作多种主题并存的现实可能性及与读者对话的渴望。《中原赤子》可谓是一部中原人的复调变奏曲,这样大部头、全局观的作品,是郭进拴与中原人的水乳交融,是诗意的互通共振,在字里行间,读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找到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来。因此,这样的作品,是对话,是读者与作者、中原人与社会各界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对话。 郭进拴眼里的崇高,是最为朴实的崇高,而他笔下的英雄,也相应地是处在底层、身赴一线工地的英雄。我想,寒暑交替、日出日落,脚踏中原大地的郭进拴,一直没有停下采写的步伐,也没有放过穿梭、横卧于山水之间的每一条道路,当我们在《中原赤子》诗意的语言中,感悟中原人的使命,中原人的灵魂时,是不是我们多少也读出了郭进拴创作的艰辛,英雄相惜,正是风餐露宿、山水跋涉的采写经历,让郭进拴“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般的知晓,中原人创业的不易,在感动自我之后,创作之情激发出的是一种向中原人由衷赞美的渴望。 在郭进拴对中原人英雄群体的描写中,我们仿佛触摸到郭进拴善感而多情的心。“发乎情,止乎礼”,即便是这样易与表现作者情感的篇章,郭进拴仍然能恰到好处的把握情感,让读者在理性精神的闪光下,品读着中原人的伟大。 《中原赤子》是一首歌,是中原大地上飞出的歌,是最为动人的歌!而郭进拴的创作,则是中原大地之歌的最强音,彰显了郭进拴和中原人无悔的忠贞和才情! 至此,我觉得应该以进栓兄《中原赤子》里的一段话结尾:“企业家的谋略,政治家的胸怀,外交家的风度,艺术家的眼光,作家的情怀,工程师的严密,这就是我眼中的李海卿。” 此为序。 2016年1月16日星期六/张新玉 作 者 简 介 |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月是故乡明【二百四十三】
下一篇:郭进拴|月是故乡明【二百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