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童趣儿【三百一十】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57
时间: 2025-04-25 08:03:54
郭进拴|童趣儿【三百一十】
朝廷接到报告后,派出白面将军和黑面将军俩兄弟带兵前去镇压。
白面将军和黑面将军原是亲兄弟。白面将军名如其人,脸色白净清秀。黑面将军也是名如其人,脸色黝黑如炭。两兄弟不但长得魁伟英武,而且性格善良耿直。
他俩领着官兵来到鳌头。兄弟商量,百姓造反,必有苦衷,且先不要以武力镇压。他们把兵扎在临汝镇外,自己亲自下到百姓人家之中去了解真情。老百姓向两位将军诉说,天灾人祸,压得百姓民不聊生。为了求一条生路,不得不官逼民反。
白、黑两将军了解了民情,顿起同情之心。兄弟向朝廷报告了鳌头的实情。他们不但不镇压民众,还带领大家与自然灾害搏斗。他俩领着群众开河改道,筑堤修坝,还大力植树造林,消除了风灾和水灾。
被百姓抗租抗税的地主豪绅,贪官污吏本来盼望白、黑两将军大杀鳌头刁民,以泄心中之恨,不料两个将军反倒站在刁民一边,为他们办事。刁民们说话离不了称赞两将军,做事服从两将军的指挥。这些人眼睛发红了,心情也被激怒了,于是向朝廷派出了八百里快马奏折。贪官污吏和地主豪绅的御用笔杆子在奏折里颠倒黑白,污蔑说白、黑两将军造反了,说他们割据一方,不听朝廷调度。皇上一览这道奏折,不分清红皂白,大怒,立刻派出大批官兵前来讨伐白、黑两将军。
白、黑两将军见朝廷官军来剿自己,欲辩无从。两兄弟商量,为了避免朝廷误会,自己解除兵权,向官军投诚。
可是鳌头的人民愤怒了。他们认为,白、黑两将军如果投诚,必定受到冤枉,说不定还有杀身之祸。白、黑两将军是百姓的父母官,鳌头的百姓决不容许好官蒙冤。他们自动组织武装起来保护白、黑两将军。大战不可避免暴发了。
好象风魔水神也不甘失败,也来为官军助威。官民大战之时,瞬间狂风怒吼,巨浪翻滚。顿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但鳌头百姓无畏无惧,以简陋的武器和官军相对抗。白、黑两将军眼见很多百姓死在官军的刀枪之下,怒恨交加。事到如今,已经没有投诚可言。他们于是毫无顾忌,加入了血战。两将军领着麾下兵将和鳌头村的子弟,毫无惧色,英勇抵抗,杀退了朝廷官兵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战斗到第二天中午,毕竟是民斗不过官。白、黑两将军一方已是精疲力尽,人困马乏。寡不敌众,节节败退。
白面将军和帽子被狂风卷走飘到北面,落在山上,变成现在的将军帽山。
马鞍落到前山后面,成了现在的马鞍山。
白面将军能征善战的马倒地而亡,人们把这地方叫作马庄。
黑面将军的帽子被狂风卷到西边,成了现在的珠珠山。
白、黑两将军不愿当俘虏受辱,在战场上并肩迎风而立,变成了迎风山。这座山也和他俩的肤色一样,正面白净,山背黑黝。
风魔妄想把这座山吹倒,用尽了力气,结果只在山的连接处吹开了一个口子,人们把这口子称为大风口。
为了感谢白、黑两将军的恩德,人们在山下的一块蘑菇石上焚香拜祭。久而久之,大家把这块大石称为香炉石。
后人还特意修了一条路上山,这就是现在的凹级石仔路。
人们跪在将军面前痛哭了三天三夜,悲声十里可闻,泪水汇成了像簸箕形状的深潭,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簸箕潭。
由于这座大山巍峨屹立,阻挡住了大风,使人民免受风灾之苦。从此,鳌头人民亦耕亦农、安居乐业。
我们走到将军帽山南面又遇到一个小悬崖,大约有4米多高,垂直90度,在几个人相互帮扶下,顺利下来,否则又要绕行。
过将军帽山,顺山顶小路,翻过一个山包不远就是二疙瘩、再爬上大疙瘩的最高处,大家眼前一亮,前面豁然开朗,锦绣水川近在咫尺。
可当走到大疙瘩顶端,又一悬崖恒亘在眼前,垂直上下,有几百米深,悬崖半山腰就是银洞。凭经验能隐约看到有人从这悬崖下山的痕迹,但考虑到我们自身的情况,而且没有任何装备,为控制风险只能放弃这一通道。
往前再走就是转头崖,顾名思义,这里肯定也没有路,但在围着大疙瘩走了两圈没找到出路,报着一线希望,还是走上转头崖,我自告奋勇一人前去探路,结果周边全是断壁,果然名符其实,转头崖就要让你转头往回走。
这时大家已经是汗流满面,鳌头经过几天过山车式的气温变化,今天骤然升至最高温度28度,太阳没有了云雾的遮挡,忧如夏天的骄阳一般当头烘烤着,天热心燥,无可耐何,只好原路返回将军帽山,从将军帽两侧下山。
在退回将军帽山时,一路走一路观察,天无绝人之路,看到在草丛中有一条模糊的小路进入树林中,穿过树林已经走在山西面山坡上,然后顺山腰蜿蜒伸向头道洼,这里山势较平缓,再过二道洼经江山就回到了窑湾村。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童趣儿【三百零九】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