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三百四十】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71

时间: 2025-07-17 09:46:42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三百四十】


       1980年9月,由于我痴迷写作,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作品,被时任临汝县文化局局长高山、文化馆馆长张久益、临汝镇公社党委书记范振斌等老领导佰乐识马,在众多竟争者中破格免试录用我为临汝镇公社文化专干。我第一个写信向长华老师报喜,很快收到了长华老师向我表示祝贺的回信并通知我参加《河南日报》文学创作培训班。

         在这次培训班上,我与著名作家李凖、徐慎、南丁、张有德、乔典运、段荃法等近距离接触,亲耳聆听了他们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文学创作辅导报告,我还结识了来自全省各地的20多位有一定成就的业余作者。我们白天听报告,晚上就聚到长华老师家里听他对我们提交的作品一一点评。结业照合影照时,长华老师特意把我这个来自最底层的业余作者从最后一排拉到了第一排,与报社领导站在一起,而他自己却站到了最后一排。后来我把这张大合影压在了我办公桌的玻璃板下,作为向别人炫耀的资本。关键时刻,这张照片又救了我的命,因我参加学习班走之前没有找到直接管我的宣传委员,在半道遇到了到我村检查工作,骑着自行车回公社的范振斌书记,向范书记请了假并让他看了《河南日报》的通知。范书记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这是一个好机会,去吧!”可宣传委员硬说我是个自由主义分子,不请假到处乱蹿,要开除我。最后我把这张合影照送到了公社党委会上,范书记又证明我向他请了假,这事才算到底。要不我早就又回家当农民了。

在这次学习班上,长华老师给我发了《奔流》编辑部编印的《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选读》和《外国小说选读》两本书。尤其是他亲笔签字赠我了一册他写的《花轿传奇》。这是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长篇小说,活动在作品中的人物,有和尚、铁匠、厨师、卖婆、善良美丽的穷家少女……以至徐向前将军和一系列红军战士的形象;故事情节杀机四伏,曲折多变,展示出了大别山苏区丰富多姿的战争风貌,同时又贯穿着花轿送亲、佛门演武等等民间生活的场面,再现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笔调清新、抒情,地方特色浓郁。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可以从中受到深刻的感染并获得一定的历史与山区生活方面的知识。

长华老师在《作者后记》里写道:“根据我所掌握的素材,主人公们的故事,似还远远没有结束。倘有暇整理和写作,将来也许会有一个续集,再次奉献给读者同志的。”极为可惜的是,我们没能读到这个续集。

1984年9月,我创办并主编了河南省第一家轮转机套红印刷的乡级小报——《乡音》,长华老师闻讯后,连夜写来了《乡情满怀,乡音绕耳》的祝贺文章:

每当我伏于案头,翻阅着那些来自农村乡镇的文化活动消息报道,或是出自农民作者之手的文艺作品时,心中便升起了由衷的快乐。乡情满怀,乡音绕耳,勾起我无边的联想。解放初期,人们爱用这样一句话形容农村识字的人少:“撂棍打不住”。那时连农业社找个小小的会计,也不是容易的事。八十年代的今天,就大大不同了。农村的高初中毕业生,可说是“一摸一大把”。一代有文化、爱学习、肯钻研的新农民,迫切要求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使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过得更充实、更美满也更富有诗意。而他们本身,又往往是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积极分子。于是农民编演的戏剧登上了舞台,农民作者的小说、诗歌作品印上了报刊,有的农村工艺品、民间艺术作品逐步进省进京展览。个别乡镇还编印内部性质的文艺小报、农技小报,供农民读者阅读。临汝镇文化站的《乡音》便是一例。愿《乡音》这片园地长出绿色的文化之禾,打下丰硕的精神食粮;祝《乡音》团结本地有文化的农民和业余作者,与他们交朋友,在他们的支持下愈办愈好!

《乡音》创刊号出版后,我给长华老师寄了1份,他在1984年11月15日的《河南日报》副刊上转载了姚金成老师发表在《乡音》创刊号《妙水》副刊的小说《“黑旋风”女婿》,在全省引起了强烈反响,也给我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洛阳地委宣传部部长杨书忠看到后,专程到临汝镇视察《乡音》报社,并把我请到地委大楼介绍经验,借调到地委《豫西报》社编《伏牛》副刊。一次,长华老师到济源参加笔会,专程拐到洛阳来看我,鼓励我当个好编辑。长华老师的敬业精神也的确感动了我,我也以他为榜样,编发的多篇作品被《文学报》、《小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选载。

1986年4月15日至30日,我们临汝县文联、文学协会与《河南日报》社文艺处联合举办了“汝河笔会”,全省40余名作家赴会。我与长华老师作为这次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自始至终参加了全部活动。我们与大家一起游览千年古刹风穴寺,游龙门香山,参观洛阳牡丹花会,到神汤温泉沐浴,采访临汝县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搜集创作素材。笔会期间我们还举行了大型文学报告会,郑克西、刘思、乔典运、孙方友、李长华、陈有才、徐慎、樊俊智等8位与会作家为2000多名文学爱好者讲课。还分两次召开了有20多名重点业余作者参加的作品分析会,长华老师逐一对他看过的业余作者提交的作品给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修改意见以及以后的努力方向。在临汝的半个月时间里,我与长华老师白天参加和组织笔会的各项活动,晚上常常彻夜长 谈,我们谈人生,谈事业,谈写作,谈自的坎坷历经。他指导我怎样做人、怎样为文?使我终生受益。1986年5月8日,长华老师任责任编辑的《河南日报·大河》副刊用整版篇幅刊发了我县作者彭忠彦的短篇小说《大堰》、陈凝的短篇小说《永远的秘密》、常文理的诗歌《树根》和我写的报道“汝河笔会”盛况的文艺消息。这个“专版”发表后,我县作者奔走相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极大地提高了大家的创作积极性。后来《河南日报》又连续报道了“临汝县兴起文学热”的专题新闻。

长华老师待农村业余作者极为热情,我们临汝县的五、六个业余作者都是在他反复修改、热情帮扶下,在《河南日报》发表了作品,而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被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或安排到文化、新闻单位工作。当得知长华老师不幸英年早逝的噩耗,我代表临汝县文联、县文协发去了情真意切的唁电。我县的几位受过长华老师关爱和栽培的作者还专程赶到郑州参加追悼会,泣不成声地送别长华老师。我还在我主编的《风穴文艺》总第6期发表了陈凝写的散文《六月的祝福——深切怀念李长华老师》,以寄托我们的哀思。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长华老师发病的前一天还把他在“汝河笔会”上认识的我县一个前去送稿的农民业余作者安排到《河南日报》社招待所住宿,当这位作者得知长华老师发病的消息后,还跑到长华老师家里,帮忙把他抬下楼,又送往医院,一直在病床前守到他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长华老师是在凌晨突发脑溢血倒下的,从发病到送进医院,就再也没有醒来。他走得太突然太仓促,没有来得及给亲友留下一句话。他还年轻,才刚过40岁,还正是人生的黄金年华。他在“汝河笔会”上向我谈的许多创作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他留下的是遗憾,也为我树立了学习的楷模。

似乎是一眨眼的时间,可事实上长华老师已离世34年了。34年前《河南日报》副刊上发表的众多知名作家或不知名作者的作品,都包含有他的辛勤汗水。就连我这个深山沟里的放羊娃也是长华老师一步步扶我走出大山,进了镇,上了城,转了干,加入了中国作协,当选为平顶山市作协副主席,并被任命为市文联创研室主任,被聘为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长华老师对我的恩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长华老师,我永远怀念您!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三百三十九】

下一篇:郭进拴|六十岁说【四百五十一】





相关内容

李清源《窑变》的重大突破

李清源,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

2023-11-14
李清源《窑变》的重大突破
为万千劳动者写真传神

本次《鹰城墨缘——马国强水墨…

2023-09-23
为万千劳动者写真传神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作品欣赏

8月7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

2023-09-14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作品欣赏
《奥本海默传》译者汪冰:奥本海默是一个内心有指南针的人

最近,由诺兰执导的电影《奥本…

2023-09-12
《奥本海默传》译者汪冰:奥本海默是一个内心有指南针的人
名作欣赏 | 冰心:我的老师(节选)

我从小住在偏僻的乡村里,没有…

2023-09-11
名作欣赏 | 冰心:我的老师(节选)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