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六十岁说【四百五十二】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99
时间: 2025-07-20 08:40:50
郭进拴|六十岁说【四百五十二】
我对进拴的进一步了解是在读了他的《风雨五十年》、《我的鳌头》两本书后,原来进拴不是锦衣玉食,而是浴火重生。后来又读了他的老师屈江北写的报告文学《从放羊娃到作家》以后,这种了解进一步加深。进拴的经历就是一部放羊娃的奋斗史,创业史。咱们不能埋怨那个年代,不能诅咒那个年代,但那却是一个特殊的年代。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很多正常的东西都被扭曲了,进栓就生长在这个很多事物被扭曲的时代。究其原因,国共进行了长达二十二年的战争,这些年中间,血雨腥风,你死我活。一幕幕的战争话剧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演。两个政见不同的阵营,势若水火。新中国建立后,一些下级的政策执行着曲解了上级领导的意图。在战争中犯下严重罪行的战争罪犯,包括清代宣统后任伪满康德皇帝的溥仪都得到了赦免,而在农村的地主或者富农的后代为何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呢?我觉得这是封建宗族观念的残余在作怪。他们把一个村庄或者一个家族之间多年的积怨,利用共产党解放初期不完备的极左政策,进行个人毫无政策观念可言的报复,而进栓出身于小地主家庭,其祖父在建国前省吃俭用,集攥了几亩土地,按照划成分的标准,他们家被化为小地主,他因此就成为这种报复行为的牺牲品。
苦难是人生宝贵的财富,它是强者不断进取的源泉。进拴生活在改天换地、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的时代,人为的瞎整和天灾不期而至……河南的平民百姓不仅饱经缺医少食之苦,而且还常常遭受野狼,野狗的骚扰。他童年顽皮,但又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家中姊妹多,吃粮低,常常缺粮。他会把自己食物分给弟弟妹妹,自己忍饥挨饿的次数最多。他记忆最深的是,为了因成分问题遭当地人欺压,全家从伊川县白沙镇的焦沟搬回临汝县临汝镇的鳌头老家,但“文革”期间,他们仍然被卷入了漩涡之中。他的爷爷和父亲挨批斗、背稻草人、游街示众、被迫参加义务劳动成了家常便饭。唯成份论的年代,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叫做: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因爷爷是地主成份,父亲是“地主儿子”,进拴自然是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他正处于充满童趣充满幸福的童年,本不该承担这种恶果。由于不正常的社会状态,厄运毫无例外落在了这个八岁孩童的身上。那年,因话语不慎得罪了当权人物,在校被批,逐出师生大会,甚至被一玩伴家长打得“眼冒金星,鼻青脸肿。”后来,家产被抄,父亲再次被揪斗游街,求学之路也被无情地阻断。生活困难,求学无路,行动受限,被人嫌弃,他几乎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进栓不是懦夫,他是一个心怀希望的强者。艰难险恶的环境并没有浇灭他心中的希望之火,反而练就他倔强、自信、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个性,百折不回、不屈不挠并勇于挑战任何困难的勇气,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的毅力,为进栓点赞!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六十岁说【四百五十一】
下一篇:郭进拴|六十岁说【四百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