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六十四】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8
时间: 2025-07-26 09:33:29
【四百六十四】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由台湾诗人痖弦和河南作家杨稼生共同著作的《两岸书》研讨会在省文学院召开。该书是痖弦先生和杨稼生几十年来通信的集子。作家李佩甫认为,《两岸书》是两地之间精神上沟通的桥梁,可以从中看到两岸精神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对于海峡两岸文化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痖弦,本名王庆麟,1932年生于河南南阳,是台湾诗坛巨子。其现代诗以甜美典雅、节奏铿锵、意象瑰奇著称,代表作有《痖弦诗集》、《中国新诗研究》、《记哈客诗想》等。杨稼生,1931年生于河南南阳,是我省著名散文家。其散文诚笃、灵秀,代表作有《海蓝海蓝的眼睛》、《叩问童心》、《北湾》等。
上世纪80年代初,痖弦整理大陆曲剧,杨稼生帮助搜集资料,在这项整理过程中,也回忆到中华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及民风民俗、农耕文明。他们关注两岸文学走向,有喜有忧,以自己的写作实践,排斥有伤风化的异色文学。两人感情日笃,通信200多封20多万字,集成《两岸书》,内容涉及文、史、哲,具有史料和文化双重价值。
《两岸书》中,两位老人的友情让我们很感动。他们交往二十多年仅匆匆见过两次面,但他们的书信往来却坚守了二十多年,并且引为知己。让我们也在思索什么才是真正的友情? 真正的朋友? 甚至他们已经不是两个人的友情,而成为了两个家庭的友情,杨老师的夫人为痖弦先生织毛衣,痖弦先生的夫人桥桥过世之后,每逢祭日杨老师和夫人都要为桥桥点上一炷香,隔海祭奠。痖弦老师也关心着杨老师的孙女田田的成长……两个家庭互相牵挂、互相惦念,在人与人之间互信较为淡薄的今天,尤为让我们感动。
《两岸书》展现了海峡两岸两位老人心心相印、相互鼓励的纯真友情,这种友情在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弥足珍贵。《两岸书》是两位老人私人空间的心灵对话,也是一段文坛佳话,更是现当代文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两岸书》保存了大量的民风、民情。痖弦先生是南阳人,二人在书信中记录了大量的南阳民俗习惯,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有些方言俗语面临消失的危险,《两岸书》让有些方言俗语得以保存流传。《两岸书》记录了痖弦儿时的一些轶闻琐事,对研究痖弦的生平经历具有重大参考价值。《两岸书》也反映时代变化,记述了台湾文艺界的轶闻趣事,对研究两岸文学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两位老人二十多年通信不辍的交往,源自他们“同乡、同道、朴实、善良、谦谦君子、和蔼可亲、对文学的执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当今浮躁社会的排斥……”
能诗能文能文章仙岛遽邀名士去,亦和亦介亦豪爽清风时怅故人遥。壮怀犹在风云上,诗卷长留天地间。杨稼生老师的作品多次在国家和省市获奖。真可谓“桃李满天下”,“著作等身”啊!
“育人才苦口婆心似慈母,授知识千丝万缕如春蚕。”物换星移,岁月如歌。万物换不来杨稼生老师对事业的一份执著,星晨移不去杨稼生老师热情育人的一份忠诚,岁月歌不尽杨稼生老师献身文学事业的一片真情。一份份《钢城》杂志见证了杨稼生老师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杨稼生老师数十载呕心沥血,育就了满园桃李。
我心目中的杨稼生老师,的的确确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爱心、有血有肉的人,他爱妻子、爱儿子,爱孙女,爱同事,爱学生,爱党,爱人民,爱事业。既像运筹帷幄的将军,又像冲锋陷阵的士兵;既像横刀立马的战将,又像激情澎湃的诗人;他有着农民一样的憨厚,母亲一样的慈祥,父亲一样的宽厚,又有着儒将风度和大丈夫的气概。杨稼生老师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他善良、坚强、决断、深明大义。当灾难接踵而至时,他毅然承担;在遭受挫折时,他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向命运挑战。他在善良、隐忍和包容之外,也有着男子汉的侠义与豪情。我被杨稼生老师的人品和文品深深地打动了!他身上的道德力量是震撼人心的。在他身上鼓荡着浩然正气!
杨稼生老师忠诚党的文学事业,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千山万水。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