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三百五十二】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1
时间: 2025-07-27 08:20:36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三百五十二】
我认识复兴老师,是在1977年临汝县文化馆《汝水》编辑部屈江北老师组织的文学创作培训班上,复兴老师和徐慎,王亚东三位汝州藉著名作家应邀回乡为我们讲课,当复兴老师听说我是临汝镇人时,笑着拍着我的肩膀说:“临汝镇可是个好地方啊!我的处妇作《程老汉过“岗”记》,就是1958年抽到临汝镇驻队时,根据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写的,在《河南日报》发表后,还被选入了当时的小学课本。”
徐慎老师也打趣说:“临汝镇风水好,是个出作家的地方,过去走出了张复兴,未来可能走出一个郭进娃(我的小名)……”
通过这次学习班,我决心沿着复兴老师的路子走,写作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一次我自费到郑州送稿,在金水桥遇到带领全地区剧目创作人员赴郑看戏的复兴老师。他乡遇故知,格外亲,格外近,复兴老师不但请我吃饭,还送我戏票,让我参加他们的座谈会,使我倍感温暖,受益匪浅。
从此,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我每次去洛阳,他都送我一大摞他写的剧本、小说等,他每次回汝州,都一丝不苟地认真批改我的作业,并推荐给有关报刊。他是我文学之路的引路人。1980年我到临汝镇文化站工作后,他多次点名让我参加洛阳地区的剧本分析会和剧本创作学习班,还在他主编的《剧本新作》上发表了我与屈江北老师合写的《分娘记》。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将剧本复写了100多份,投遍了全国的剧本刊物,终于于1981年初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由中央电视同台录像播放,并获洛阳地区剧本创作一等奖。1984年我主办了一份河南省惟一的一家乡级小报——《乡音》,他亲自把报纸送给洛阳地委宣传部、文联、文化局的领导,到处替我宣传、“鼓吹”,扩大影响。一度曾是我和我所在的临汝镇文化站成为全洛阳地区树的典型 ,并先后四次在全地区文化宣传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1986年我在他和徐慎老师的极力推荐下,调到汝州市文联工作,他又全力支持我和陈建国共同编辑出版的《风穴文艺》和《沧桑》刊物,每次请他回乡讲课,他总是有求必应,随请随到。1988年2月,我与屈江北老师合作的大型古装戏剧本《杨六郎造酒》在《河南戏剧》发表,他不但多次表示祝贺,还托李广洲先生将他专门购买的几本刊登有《杨六郎造酒》的那一期《河南戏剧》捎给我们,让我们保存资料。2002年初,我与屈江老师以及牛松同志合作完成了12集戏曲电视剧剧本《无品乡官》,他收到剧本后,连读几遍,并专程赶到平顶山,找到曾在汝州市当过市委书记的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仝葆银同志,详细介绍了剧情,仝主任当声拍板并给一位著名企业家打招呼,让他投资100万元支持拍摄这部作品。复兴老师还连夜给正在栾川县拍摄他的《请戏》的导演和制片人打电话,邀请仝主任、市委宣传部刁培江副部长和我一起到栾川边看戏边和导演、制片人商谈拍摄事宜。我们在栾川冷水沟与制片人和导演达成了初步合作协议。后因种种原因,这部戏没有拍成,但复兴老师为此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却令人历久难忘,每每想起,便心生感动,复兴老师真是一位热心人!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三百五十一】
下一篇: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三百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