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三百五十五】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22
时间: 2025-07-27 08:22:34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三百五十五】
郭进拴|深切怀念张进增老师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洪流滚滚》《美女山,美人河》《六十岁说》《童趣儿》《人间真情》《命运》《我的鳌头》《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壮歌风云路》《月是故乡明》《岁月芬芳》《新城美韵》《乡情老更深》等六十余部。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发表并获奖。
我是在20世纪70年代认识的张进增老师。那时我常到临汝县文化馆《汝水》编辑部送稿,他是《汝水》的美术编辑,对我这个山里娃很关心、爱护。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我成了张老师的同事,他在县文化馆,我在临汝镇文化站,我们每月都能在文化站的例会上见面。1981年底,他代表县文化馆到临汝镇检查验收考核我的工作,他用自行车带着我跑遍了临汝镇的山山水水。一有空闲,他就用手指在地下、桌上,甚至在我偶尔拦住的拉煤车上练书法。一天夜里住到我家,我对母亲说话声音大了,也受到了他的严厉批评,他教育我对老人要孝顺,要尊敬,千万不能对老人起高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5年底,临汝县首次文代会召开,我们都当选为文联委会,会后又一前一后调到县文联工作,他是《风穴文艺》的美术编辑,我是文学编辑,我们一个锅里搅稀稠,直到他退休。我于2000年4月调到平顶山市文联工作后,我们还经常保持联系。
2002年春节,我回到汝州专门拜访了他,他提出要办个人画展,到时让我回乡参观他的画展,我欣然应允。从此,我一直盼着这一天的到来。谁知,这一见竟是永别,我等到的是张进增老师于2003年12月8日病逝的噩耗。
张老师走了,这是一次和亲人朋友永远别离的远行。亲友们纷纷撰文悼念。
张文欣老师在《怀念远行的叔父》一文中写道:
十一月下旬,叔父病情更加严重,想再见见我,我正
在郑州开会,接到弟弟们打来的电话,立即从郑州赶赴家
中。叔父这时已极度衰弱,听说前几天曾数度昏迷,今
日见我回来,神智却分外清醒,强撑着给我说了很多
话。他仍然关心着书画活动,文艺事业,还断断续续谈
了些家族历史的事,对我也表示了许多期望。他还叫人
拿来纸笔,要再教弟弟文崇如何画小鸡儿。这时他坐都
坐不住,连头也抬不起来,却硬是用颤抖的手握笔在宣
纸上勾画濡染,画了几只水墨小鸡儿。在他人生的最后
时光,病痛和虚弱已经过滤掉了许多烦扰他的世事,但
他仍释不下自己肩上的责任,他仍然顽强地表达着他的
执著和热爱。
母亲听说叔父病危,不顾自己八十多岁的高龄,非要
回去看看不可。在叔父生命的最后几天,母亲和家人一
直陪在他的身边。母亲的回来,还有婶婶、弟弟妹妹们的
日夜守护,以及汝州市文联的领导、同事和许多亲朋的多次慰问探
望,给他最后的生命带来了许多温馨和慰藉。
为叔父最后的送行非常隆重,汝州市委宣传部,特别是市文
联的领导们,不仅在他生前给予他很多关心,他去世后又给予
他很高的评价: “张进增同志的一生,是平凡而又崇高的一
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是硕果累累的一生,是为党的文艺事
业鞠躬尽瘁的一生。”留得生前身后名,是许多文化人的人生
追求,特别是身后的名声,更为重要。听到这些评价,叔父冥
中有知,也该含笑瞑目于九泉了。
12月10日上午12时,在风景秀美的风穴山麓,叔父化为天
空中的一缕青烟。按照家乡的习俗,他的骨灰被葬进了我家的
祖坟,依偎在我的爷爷奶奶们的身边。
叔父走了,去了另一个世界,阴阳阻隔,遂成永别。再见
到他的时候是在最近的梦中。叔父的音容笑貌,依然鲜明生
动,宛若昨日。叔父生前,我们每年中总有几次相见,但大都
因为我所谓的忙而来去匆匆。原想等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
后有了时间,一定要陪叔父多聊聊,关于艺术,关于人生,关
于我们家族的历史,等等。但这如今都成了永远的遗憾和懊
悔。
人生短暂,永恒的是业绩和精神。叔父的生命逝去了,但
他为汝州书画事业、文化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将会永远载
入史册。他的勤奋、敬业和执著,他的诚恳、谦逊和朴实,他
的宽厚、仁爱和诲人不倦的精神,将在他挚爱的事业和永远怀
念他的亲人们的心中永存。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三百五十四】
下一篇: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三百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