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武当(故事)
- 作者: 张根法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40
时间: 2025-08-02 09:46:26
墨韵武当(故事)
文/张根洁
一
北宋年间,书画之风盛行,朝野上下皆以能书善画为雅事。在这璀璨的艺术星空中,米芾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如同一颗耀眼的巨星,备受众人瞩目与推崇。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其书法集古而创新,笔锋凌厉且变幻莫测,时人皆称其书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妙。
一日,米芾于友人处听闻武当山之名。友人描述那武当山,山势雄伟,峰峦叠嶂,云雾缭绕间仿若仙境。山中宫观林立,错落有致,既有皇家宫殿的宏伟庄重,又不失道家仙山的清幽静谧。山中四季景色各异,春日繁花似锦,夏日绿树成荫,秋日红叶满山,冬日银装素裹。尤其是那朝阳洞,每日清晨,第一缕阳光洒下,洞中便熠熠生辉,仿若被仙气笼罩,实在是个钟灵毓秀之地。米芾本就对山水景致有着极高的兴致,听闻如此美景,心中不禁向往不已,遂决定即刻启程,前往武当山游玩一番。
米芾收拾好简单的行囊,带着他最爱的笔墨纸砚,踏上了前往武当山的路途。一路上,他或骑马,或乘船,穿越山川河流,历经风雨骄阳。每到一处,他都会停留片刻,欣赏当地的风土人情,用他那敏锐的艺术眼光捕捉世间万物的美好。终于,在历经数天的奔波后,米芾来到了武当山脚下。
他抬头仰望,只见武当山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山间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的山峰宛如仙境中的琼楼玉宇。米芾心中激动不已,加快脚步向山上走去。一路上,他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中对武当山的赞美之情如泉水般涌动,迫不及待想要用他的笔墨将这美景记录下来。
二
米芾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一路上美景如画,让他目不暇接。当他来到朝阳洞时,不禁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只见朝阳洞前,青山环抱,绿水潺潺,阳光洒在翠绿的树叶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洞口云雾缭绕,仿佛一层薄纱,给这清幽之地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洞内,钟乳石形态各异,有的如利剑高悬,有的如莲花盛开,在光影的映衬下,如梦如幻。
米芾沉醉在这美景之中,心中的创作欲望如潮水般涌起。他当即取出笔墨,在洞口的石崖上挥毫泼墨,写下了“第一山”三个大字。这三个字笔锋刚劲有力,气势磅礴,每一笔都蕴含着米芾对武当山的赞美与敬仰之情。写完之后,米芾退后几步,仔细端详着自己的作品,心中颇为满意。
就在这时,一个提着竹篮的大嫂从旁边走过。她看了看米芾写的字,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冷笑。米芾见此情景,心中很是纳闷,便走上前去,恭敬地问道:“嫂子,您觉得我的字好吗?”大嫂看了看米芾,又看了看那三个字,缓缓说道:“可惜不会出气。”说完,便提着竹篮离开了。米芾望着大嫂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疑惑。他反复琢磨着大嫂的话,却始终不得要领。
回到住处后,米芾依旧沉浸在对大嫂那句话的思索之中。他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可惜不会出气,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他拿起自己的书法作品,仔细端详,试图从中找到答案。然而,直到深夜,他依然毫无头绪,只好带着满心的困惑,上床休息。
三
这一夜,米芾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大嫂那句“可惜不会出气”如同魔咒一般,在他脑海中不断回响。迷迷糊糊中,米芾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提竹篮的大嫂,她站在朝阳洞前,对着“第一山”三个字摇头冷笑。米芾心急如焚,想要问个明白,却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说不出话来。就在这时,大嫂突然开口说道:“字乃心声,无气则无神,无神则不活。”说完,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米芾从梦中惊醒,大汗淋漓。他坐在床上,回味着梦中大嫂的话,心中豁然开朗。原来,大嫂是在说他的字虽然笔力刚劲,但缺乏一种灵动之气,就像没有灵魂一般。米芾深知,书法不仅仅是笔画的组合,更是书法家情感与精神的表达。只有赋予字以生命力,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
从这天起,米芾便下定决心,要在朝阳洞刻苦练字,一定要让自己的字“活”起来。他每日天不亮就起床,来到朝阳洞前,对着山水临摹、书写。他仔细观察着山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试图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每当他困倦时,那个山村大嫂的身影就会浮现在他眼前,尤其是她那美丽的头发,如瀑布般垂落,柔顺而富有光泽。米芾心想:若我的字能够写到如此灵动、自然,那就好了。
为了让自己的字更具神韵,米芾还虚心向山中的道士请教。道士们虽然不懂书法,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却给了米芾很大的启发。他们告诉米芾,道家讲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书法亦应如此,不可刻意为之,要让笔墨随心而动,自然流畅。米芾听后,深受触动,开始尝试在书法中融入道家的思想。
四
一天傍晚,米芾像往常一样写字写闷了,便来到河边散步。夕阳的余晖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米芾沿着河岸缓缓走着,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突然,他看到水中有一条花蛇,正摇头摆尾,自由自在地游动着。它的身姿轻盈而灵活,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韵律感。米芾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花蛇,心中若有所思。
他想:这条花蛇在水中游动时,身体的起伏、摆动,不正是书法中所追求的那种灵动与自如吗?我的笔锋若能像花蛇一般,随心所欲地游走于纸面,那写出来的字必定会更加生动。从那以后,米芾便经常来到河边观察花蛇游动的姿态,仔细揣摩其中的韵味。他将花蛇游动时的节奏和韵律融入到书法创作中,每一笔都力求做到流畅自然,富有变化。
深夜,米芾回到道院。他坐在窗前,望着夜空中皎洁的明月,心中感慨万千。透过窗户,他看见老道士正坐在那里修真养性。老道士盘着腿,眯着眼,神态自若,稳如泰山。在月光的映照下,老道士的身影仿佛与这天地融为一体,散发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米芾心中一动,想道:我的字要能写到如此泰然、沉稳,那就好了。
米芾开始观察老道士的坐姿、神态,体会那种宁静祥和、内心笃定的感觉。他将这种感觉融入到书法中,让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一种从容不迫、大气磅礴的韵味。在不断的观察和揣摩中,米芾的书法技艺逐渐发生了变化。他的字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笔画组合,而是蕴含了自然的生机与道家的智慧,变得更加灵动、鲜活。
五
时光荏苒,米芾在朝阳洞已经度过了许多个日日夜夜。经过长时间的刻苦练习和用心琢磨,他的书法技艺有了质的飞跃。这一天,米芾再次来到山崖前,准备重新书写“第一山”。他深吸一口气,提起毛笔,蘸饱墨汁,心中充满了自信与期待。
“第”字刚写起,那个大嫂提着篮子正好又从这里经过。她看到米芾正在写字,便停下脚步,静静地看着。当她看到米芾写出的“第”字时,不禁抿嘴一笑,随后又不好意思地低头走了。原来,米芾的这个“第”字,真像她头上美丽的发髻,线条流畅,姿态优美,仿佛充满了生命力。
米芾继续书写,“一”字如蛇在水中游戏,灵动自如,笔锋婉转间,仿佛能看到花蛇游动时的活泼姿态。而“山”字则像老道士稳稳重重坐在那里修炼,端庄沉稳,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三个字写完,米芾放下毛笔,长舒一口气。此时的他,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后世的人们看到米芾书写的“第一山”,无不赞扬其写得精妙绝伦。还编了一道顺口溜:“美人绾髻不用簪,‘第’字好像青丝盘。游龙戏水‘一’最好,仙人打坐写成‘山’。”米芾的这三个字,不仅成为了武当山的一大景观,更是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它见证了米芾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与卓越成就,激励着后世无数的书法家不断探索、创新。而米芾在武当山的这段传奇经历,也成为了人们口中流传千古的佳话,让后人感受到了书法艺术与自然、生活相互交融的无穷魅力。
注:米芾
(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世居太原(今属山西),幼年随父徙居襄阳(今属湖北),自号海岳外史。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我的鳌头【三百八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