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华夏游记【二百八十六】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38
时间: 2025-09-16 10:34:33
郭进拴|华夏游记【二百八十六】
郭进拴|游扎达土林
扎 达土林位于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两列巨大山脉之间的扎达盆地,是我国土林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仅见的处于发育和成长期的大型土林,其数千平方公里的规模也属世界罕有。扎达土林是经流水侵蚀而形成的特殊地貌,在地质学上叫河湖相,成因于百万年前的远古大湖湖盆及大河河床经历地质变迁而成。这一带的土林中有多处早期的人类洞窟遗址,还有广泛分布的岩画,有人据此认为,苯教传说中象雄古国的都城琼隆俄卡就在今阿里扎达境内的琼隆地方。
在距今约1100年前,同样的余晖中,伫立着的却是强盛一时的象雄王国和古格王国的宫殿和寺院。从现存的残颓遗址可以想象得到当时场面的巨大,远非眼前这般光景可比。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古格曾经创造了奇迹,而如今这一切都消逝了,只留下了一些斑驳的遗迹和大片的黄土。古格王朝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其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阿里全境。它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由此逐渐达到全盛。古格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
而遗存数量最多、最为完整的是它的壁画,全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古格盛产黄金白银,一种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充分体现了当时皇室生活的奢华程度。古城的围墙也是石刻艺术的宝库。城墙角的碉堡当年虽是作防御之用,但却是战争与艺术融为一体的结晶。扎达,藏语意为"下游有草的地方"。县城很小,只有一条主要街道,藏人和汉人都能见到。县城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不停广播的大喇叭,仔细留意才发现它原来是来自军区大院里面,经了解才知道,由于扎达位于中印边界,属于国家边防地区,因此军事戒备也很严格。
许多国人所写的关于扎达土林的书及文章,都喜欢将扎达土林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相比较,甚至说扎达士林像极了美国的西部大峡谷。但一位曾在美国科罗拉多做过考察的学者,到了扎达后,在扎达土林的里里外外爬滚了好几天,始终觉得扎达就是扎达,科罗拉多就是科罗拉多,两者毫无相像之处。地质学家考证,一百多万年前,扎达到普兰之间是个方圆500多公里的大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水位线递减,历经风雨侵蚀,在壁立陡峭的山岩上雕琢出今日的模样。扎达土林从北西到南东,海拔大体在4500米左右,绵延175公里,宽达45公里。进入土林腹部,好似闯进一个巨大的迷宫,绵延不断的土林有的像气势恢弘的城堡,有的似耸立的塔楼,更有的像不知名的怪兽,或蹲或跃。
扎达土林是经过百万年的地质变迁而形成的,这种地貌在地质学上称为“河湖相”。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水位线递减,历经风雨侵蚀,在壁立陡峭的山岩上雕琢出今日的模样。水平岩层地貌经洪水冲刷、长年风化形成这样的独特地貌,陡峭挺拔,雄伟多姿。立于盆地之中,旅者可以深深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力,更为它的造化所震撼。这扎达盆地里独特的自然地貌、这地球上规模最大的一片土林;峡谷与土林层层叠叠,绵延不绝。这是一种独特的"水平岩层地貌",是高平的山顶被纵向切割侵蚀成的一条条深深的沟壑,变成了土的林海,但人们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艺术,一种大地的艺术,就好像是大自然特意造出来、专门是为了向人类展示其魅力似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各学科的科学工作者--包括人文工作者--都迷恋着扎达的土林。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华夏游记【二百八十五】
下一篇:郭进拴|华夏游记【二百八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