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邬良英和她的雕塑作品——彩色大公鸡。
日前,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乡村嘉年华生态园举办了一个名为“花开花落”的雕塑展,令人称奇的是,这个展览的作者是黔江区太极乡鹿子村一位仅读过小学的农妇邬良英。
◆重庆版“凡·高奶奶”
生态园一个亭台里放一张展板,上书“邬良英后现代艺术展”。文字介绍显示,邬良英,60多岁,仅读过小学,未接受任何艺术训练,花甲之年突然萌生艺术理想,是重庆版“凡·高奶奶”。
邬良英说,此次美术个人作品展,共有雕塑作品70多件,另外还有绘画、刺绣及所扎的各种稻草人。
笔者参观发现,邬良英特别喜欢雕塑“大人物”:行军礼的雷峰、神情严肃的江姐、坐在马背上的花木兰、巧笑嫣然的王昭君……
◆农妇自学玩雕塑
每个看过邬良英作品的人,惊讶之余无不发问:这个农村老太太怎么就干起了艺术创作?
四川美院雕塑系教授刘景活说,一个多月前,重庆某单位领导偶然发现搞雕塑的邬良英,回来将此消息告诉了他。刘景活前往黔江探个究竟,结果让他非常震撼。
邬良英说,2007年底,她在看完一个美术电视节目后,突发奇想找来孙子的彩色笔和美术本,用两小时画了一幅《母爱》,随后得到一位文化人的肯定,从此一发不可收。
2008年中,邬良英意外看见电视节目中的卢浮宫,60岁的她兴奋异常,“卢浮宫这么多年还这么好看,我觉得我也应该留下些什么。”她当即决定,要将自己的画做成雕塑。
第二天,她用300元钱买来一台小型切割机,从山上背回一块两头翘的石头,用4个通宵,完成了第一件雕塑作品———一只彩色的大公鸡。此后,她白天做家务、农活,晚上就投入到自己的艺术世界。
由于无任何基础,她在摸索中创造自己的艺术方式:石头太重,就改用水泥与石灰粉混合的方法;没有做眼睛的材料,就到市场买5角钱一颗的玻璃球……同时,她还要承受老公的不理解、埋怨以及邻居的闲言冷语。邬良英在日记里这样写着,“没钱买画纸和颜料,有时亲戚给点钱,我就去买画纸,丈夫的脸就拉得两尺长,不吵架才怪。”
◆教授帮她办个展
刘景活那次探访临走时,邬良英送给他一幅素描,那是他正在打电话的样子。刘景活看了拿起相机一阵猛拍,连说,“神似!神似!”
刘景活回忆,当天抵达邬良英家时天色已晚,朦胧中看见两排人在邬家门前小径“夹道欢迎”,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一些雕塑。再往面前的门板上望,五六十幅画作密密麻麻地贴成一片,有素描、水粉画、蜡笔画,有杜甫、李白、屈原……
“我要为她举办展览。”刘景活当即在心里许诺。回来之后,刘景活开始思考展览事宜。为保持作品乡土气息,他将展览地点选在北碚静观一片开放式的田野里,将展览分为英雄、田园、世界等几个部分,雕塑、绘画同时展示,展览定名为《花开花落》。
邬良英说,自己做梦也没想到会办成个展,“我没有见过真正的老虎,他们说老虎像猫,我就照着猫雕塑;我也没有见过大象,人家说,象象象,鼻子割了跟猪一样。我就雕了个猪,再把鼻子加起……”她站在作品前向大家解释。
◆作品贵在纯和真
邬良英说,有人给她买了一本《雕塑原理》,希望她能看看,由于有些字认起来实在困难,她翻都懒得去翻一遍。笔者问她后现代艺术展中后现代是什么意思,她思考了几十秒,说,就是说我后来才学的雕塑,比人家慢。
川美教授张强,曾对邬良英一幅猫画上的肌理如何出来的百思不得其解,经过询问,才得知她正好找到了有纹理的塑料薄膜覆上,这只猫才有如此真实的“肌理感”。刘景活感叹,大学雕塑要学5年,大二才开始学胸像。这位老妇竟用简单加勤奋的笨拙方式,解决了大部分的理论问题。刘景活认为,邬良英的作品极尽纯朴和真,当代艺术太缺乏这种东西了。
对于未来,邬良英说,“只要脑不瘫,心不瘫,就要雕到底。” 丁香乐 () |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