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晋晓童专访

  • 作者: 本站编辑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64

时间: 2010-10-27 16:31:20

记者 耿强
       晋晓童,字亚平, 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东方外国语学院兼职教授,香港国际陶瓷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晋家钧窑总经理兼总工艺设计师。著名钧瓷艺术家,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当代钧瓷泰斗晋佩章之子,禹州市神垕镇人,1963年生于钧瓷世家,1977年随父晋佩章学习钧瓷烧制技艺,1980年进入禹县钧瓷美术厂工作,1984年参加河南省陶瓷造型设计培训班,后进入原禹县钧瓷二厂实验室,从事钧瓷造型与雕刻工作。2003年11月被评为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2004年12月率先完成钧瓷倒焰窑柴烧工艺实验,此举使得失传了700多年的钧瓷柴烧工艺得以成功地恢复,并受到了中国民协陶瓷艺术委员会的嘉奖。2005年初,被授予“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2006年荣获“河南省杰出手工艺奖章”和“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同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陶瓷艺术大师”。2007年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 晋家钧窑历年创作的代表作品“凤耳琵琶瓶” “天球瓶”、“太平尊”、“ 葵花尊”等被视为当代钧瓷作品中的经典,为国内多家博物院馆所收藏。创作之余,更致力于陶瓷艺术的文化积累与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出版《话说钧窑》、《钧窑探源》等多部钧瓷专著,共完成50多万字的研究记录。
人物印象
       初识晓童,听说他是当代钧瓷泰斗,已故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佩章先生的儿子,夫妻两人都是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有“国大师”的家庭、有“省大师”的夫妻,这可是不简单啊。
当温文尔雅又显沉稳内敛的他坐在我们面前时,当他谈起钧瓷时的见解和理论学识,及他47年与钧瓷的不解之缘,和讲到父亲时的敬重与哽咽,还有他对钧瓷的那份执着和自信时,我们感受到当代钧瓷的“传承、创新、发展”与大师的力量是分不开的。
      见到晓童,您可能很难将眼前这个身材不高、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笑容的人与敢想敢干、恢复失传700多年柴烧艺术的大师联系起来。这个出生于钧瓷世家,自小随父亲投身钧瓷创作之中,却比想象中多了几分儒雅、朴实和稳健。
跟晓童谈话很愉快,有关中国钧瓷文化的知识典故及近代钧瓷的发展历程,被他缓缓道来,颇有听夫子论道,如坐春风的感觉。
       二个小时的交谈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精神世界和内心世界都异常饱满和强大的人,虽然才不过四十七岁,但他对中国钧瓷的理解和领悟足以让他拥有超乎年龄的智慧。整个采访下来,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晓童那种执着与信念,不论是从他说话的语气,还是他的眼神中,你都可以看到那种坚定,那种执着。在晓童的字典里似乎根本没有放弃这个词,他执着于他所要做的每一件事,义无反顾,一种方法不行,再换另一种,他会想尽办法用尽各种策略,但从来不会放弃。
晋家钧瓷文化
       晋家钧窑坐落于中国钧瓷艺术的故乡——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作为土生土长秉呈钧瓷艺术的钧瓷传人,为担负起当代钧瓷发展的重任,晋家三代艺人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使古老的钧瓷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晋家钧窑的前身是由晋佩章先生创立的刘山窑艺实验室,晋老先生一生窑火相伴,无私奉献,不计名利,精心创作,为后世留下了当代钧瓷的绝代珍宝。被世人誉为钧瓷泰斗,是目前钧瓷界唯一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美国国家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老先生为钧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随着先生的离开,他所代表的那个钧瓷时代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时间过得很快,父亲离开我们已经百日有余了,我们沉痛之余更感受到大家对老父亲的敬爱之情和对我们晋家后人的关爱之情。”晓童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说:”我们全家向关心先父的领导、亲人、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也会努力把晋家钧窑的技艺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作为晋家钧窑的技艺传承人,晓童14岁起,即追随父亲学习钧瓷小炉烧制技艺,1980年进入禹县钧瓷美术厂后,又师从文付章先生从事钧瓷烧制工作。1984年参加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开办的河南省陶瓷造型设计培训班。此后,得恩师徐国帧先生力荐进入禹县钧瓷二厂实验室任设计员,追随邢国政、温大木、温国立等名师,从事钧瓷造型的雕刻与设计工作。1989年冬,随父亲晋佩章先生创办刘山窑艺研究室,出任造型设计师并任生产工艺员、工艺师等职。2001年起晋晓童先生独力运作晋家钧窑,出任总经理,走上钧瓷创作研发与工艺研究工作之路。晓童的艺术历程,说长不长,但从起步到摸索发展到逐渐成熟,这绝对是很关键的一个时期,困难、挫折甚至失败都是接连不断的。但他走过来了,靠的是什么?正是这种执着的永不言弃的精神。30余年的学习与探索,让晓童先生打下了坚实的实践与理论基础,成长为一名技艺卓越、发展全面的钧瓷艺术家。

       走进晋家钧窑的展厅,一帧“柴钧至美”的墨宝映入眼帘,晓童笑道:”这是柴烧实验成功时朋友送的,我这里一直是以柴烧为主。”走近晋家钧窑的展品,只见其造型古朴典雅,釉色艳丽多变,浑厚凝重,青如碧草、红若海棠、紫若茄皮,构成一幅幅精妙绝伦的风景图案。其意境深邃有如火树银花,有如海底探月,又如古道西风,让人留恋忘返,浮想联篇,更让人思维超越时空把远古和未来联接起来。晋晓童先生的钧瓷作品以五彩斑斓的釉色、蕴润雅致的特色著称于世,是窑变釉彩和陶瓷器型完美结合的产物。其釉层丰厚、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特殊的窑内温度与还原气氛作用下,丰厚的釉层陶瓷器物的表面熔融流动,会形成各式各样的纹路。这种纹路与钧釉在还原气氛中生成的各种色彩交相辉映,就形成一幅幅变幻万千、浑然天成的神异画面,神工鬼斧,令人拍案称奇、叹为观止。
当晓童告诉我这些传统韵味浓重的钧瓷作品多是他的原创时,不由我惊异起来。因之我与晓童之间展开了关于传统与创新、钧瓷艺术化和市场化的话题。
解读晋家钧瓷
传承——让传统重放异彩

       中国钧瓷始于唐,兴与宋,传延至今近千年了。晋晓童先生认为:钧瓷现在的艺术形式,是历代工匠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不断总结、吸收其它窑系的制作理念、工艺手法等艺术形式进行总结、融合取舍,再创新的结果,同时也影响着众多的陶瓷产区。我们知道晋家钧瓷素以传统的面目在收藏者与同行之中出现,在中高端的客户群具有良好的市场声誉。
在谈到钧瓷的文化传统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时,晋晓童先生说:钧瓷的传统文化是钧瓷文化的根和本,钧瓷的发展必须要珍惜和尊重这个本。要抓好机会,珍惜机会,在继承传统文化上抛弃行业及门户之见,固好中华文化之本。要加强钧瓷艺术的交流与创新,放下包袱,积极地面对钧瓷艺术的发展创新,紧跟时代,力求创新,不断吸收相关艺术和现代工艺成果,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以传承创新来推动本行业的快速发展。以不同的艺术创作形式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产品品质,美化人们的生活,丰富钧瓷的文化内涵,才能使这一千年古老的艺术——钧瓷,展现出新的光彩。传承千年的技艺,融合现代科技与时代审美观,晋家钧窑用传统工艺打造出独具特色、堪称世界瑰宝的典藏佳品,铸造当代钧瓷新的辉煌。同时晋晓童先生在三十多年的学习与探索实践中,继承并吸取了传统钧瓷文化艺术的精华,进行了进一步的艺术创新和发展。
创新——赋于作品新内涵
       在论及钧瓷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时,晋晓童先生认为:“艺术需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才能显现出其勃勃生机。而创新不是盲目的,必须适合时代的审美趋向。当前钧瓷的烧制,从规模上看是历史上任何朝代都不可比拟的,把握钧瓷发展的主旋律,尊重传统、挖掘钧瓷工艺传承,充分发扬钧瓷窑变的不可预见性和乳光玉润的本质特点。首先用当代的审美思潮融入钧瓷的艺术造型、釉方配制、窑变效果等各个工艺环节中,丰富钧瓷艺术形式,汲取其它陶艺的审美元素,使钧瓷在造型艺术、釉色窑变效果方面不断丰富和升华,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提高钧瓷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其次把现代科技应用到钧瓷制作工艺中,进行技术创新,如一些口底过刀、对接,作品全身抛光打磨等新工艺普及推广,提高钧瓷工艺水平。紧紧抓住钧瓷独特的窑变艺术特征,从釉料的选取加工、釉方配制、成型工艺,窑炉技术方面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科学创新体系,为钧瓷艺术制作打好科技基础,使之与当今陶瓷制作技术同步发展。第三,文化创新。文化是钧瓷的灵魂。钧瓷的发展离不开我国传统文化,这是血脉,断不得,发展钧瓷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点,同时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通过不断的发展创新,赋予钧瓷作品新的内涵。只有通过不断的文化创新,才能使钧瓷人的文化视野更加开阔,表现手法更加灵活,艺术感染力更加强烈”。
发展——创新中独辟蹊径
       中国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之一。钧瓷是中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钧瓷之乡,其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就与精神风采。唐代崇尚雍容华贵、酣畅淋漓的审美特点,使独具窑变特征的钧瓷应运而生;宋代钧瓷以优美的形象体现着宋人典雅朴素的气质风度和所追求的美学境界;元代钧瓷胎体粗厚,釉层失透,釉滴下垂,器形也较宋、金时大了许多。从古到今,朔本求源,说明了只有符合时代的审美风尚,顺应艺术发展规律,并不断地探索、创新,才能在时代的坐标上站准位置,成为历史积淀的经典。否则,悖离了时代审美特点,胡抹乱造或固步自封,只能被无情淘汰。晓童先生说,“晋家三代人,从老父亲,到我,再到儿子们,一直在创新中发展。特别是老父亲的言传身教,是我决心‘承唐宋渊源,铸百世经典’,创作出好的钧瓷作品,薪火相传,缔造新辉煌。”
钧瓷,踏上新征程 
       钧瓷妙在意境变换: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都开创了陶瓷美学的先河,独树一帜。钧瓷胎质精纯,坚实细腻。叩之声润悦耳,清脆动听,观之形端优美,古朴典雅。釉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浑然天成,构成了一幅幅梦幻般的图画,如夕阳残照、伯牙抚琴等,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古人曾作诗描绘钧瓷的意境之妙:“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构建更为开放,更具创造力的钧瓷艺术创新系统,用更新的钧瓷表述语言,给钧瓷注入新的活力,使钧瓷的寓意性、表达性、装饰性更具时代特征,达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和高度,使这一具有千年历史的艺术瑰宝永放光彩。
精品推介——菊花洗
       2007年9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佩章先生的81岁华诞后,根据老先生的身体实际状况和家人的强烈要求,老先生决定收山静养,不再创作钧瓷作品了。儿子晓童就在老父亲的亲自指导下,制作出81件钧瓷菊花洗,作为老先生的收山之作以示纪念。
       现在再看这81件收山之作===菊花洗,它的钧釉主要特征是釉层丰厚,釉质莹润,釉色以红紫为基调,釉纹深沉多变,釉面有明快的流动之感,飞壁流火,釉色欲滴,形如流云,灿若晚霞.变幻莫测,有的状如菊花,透过表层的颜色,闪闪烁烁,朦朦胧胧,比鲜活的菊花更添几分神韵;有的形似梅花,在结晶体折射的釉面上,斑斑点点迷迷蒙蒙,恰似瑞雪漫天舞,寒梅傲霜开,比自然界的梅花,更显得几分高洁,万种风情。而这酷似冰花的纹片,使人产生奇寒入骨的感觉,这散射的松针,颇具空灵逸秀,至少这礼花结晶釉,光灿灿、亮晶晶,给人带来的是一团喜庆的气氛,一种超乎寻常的艺术享受。结晶釉,就像一位无所不能的超级艺术大师,用它那神奇的画笔,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绚丽多姿,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
由于近来收藏者对晋家钧瓷的需求越来越高,晋晓童大师特别做出如下声明:如果您收藏的晋家作品不是从晋家钧窑直接得到的,请您在购买时认准作品底款,有“刘山人造” 、“大刘山人”、有篆刻的“刘山人”,收藏证书上有作者的签名和钢印“晋佩章作品鉴定 中国神后”字样,以防假冒。

()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德国巴顿博达美术馆馆长克劳斯·佳尔维茨专访

下一篇:绘画性强的作品更具有潜力





相关内容

飞澜无声魏紫熙

魏紫熙是我国现代著名山水画大…

2020-01-03
飞澜无声魏紫熙
莫奈对后世的影响

从印象主义的产生、发展看,创…

2018-11-26
莫奈对后世的影响
一级美术师——王西京

王西京,1946年8月生于陕西西…

2018-01-05
一级美术师——王西京
苏大宝沙画五步法

筛沙:筛至极细、洗沙:多次洗净…

2017-12-02
苏大宝沙画五步法
国画大师—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

2017-08-26
国画大师—傅抱石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