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祥对话王小丫 痛批收藏艺术怪胎
- 作者: 本站编辑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57
时间: 2010-10-27 16:31:20
近年来,收藏家的财富传奇故事频出,引得艺术品拍卖、收藏类电视节目越来越受民众关注。 郭庆祥就是从大连走出的收藏大家:1992年,酷爱书画的郭庆祥开始涉足艺术品收藏,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他在收藏界接连创造神话:1997年,他用48万元买入傅抱石的《二湘图》,2002年在广州嘉德拍卖行以500万元卖出;1998年,他以180万元买入一幅李可染画作,2002年在瀚海拍卖行以1000万元卖出;1997年,他在瀚海拍卖行买入徐悲鸿《立马》,2003年在广州嘉德拍卖行以380万元左右卖出;2005年,吴冠中的《鲁迅乡土组画》和《龙须岛社之家》均拍出639。2万港元,成为那次拍卖会的“双冠王”;2006年,《长江万里图》以3795万元的成交价,刷新了中国内地油画最高纪录;2007年,《交河故城》以4070万元的价钱落槌,创造了内地当代艺术家国画拍卖的最新纪录。有报道称,他卖画所得收益相当可观,大约在8000万元。 在郭庆祥看来,收藏和投资是有区别的,“春拍秋卖,投机性的短线投资是赚不到大钱的。” 受邀做客《艺术品市场热点对话》节目,郭庆祥以丰富的收藏知识和阅历,道破艺术品收藏和拍卖市场的许多玄机,让人大呼长见识、过瘾。痛批“艺术怪胎” 什么是最好的艺术品?怎么认定好的艺术家?面对北京画院一级画师、大画家石齐和中国国家画院院长龙瑞,郭庆祥提出,收藏家要搞学术性研究,要懂,不能盲目收藏。 “现在在画家、美术评论家、包括搞艺术品真伪研究的专家中,普遍存在一种浮躁心理。一些知识分子面对金钱诱惑失去了良知,很多艺术品的艺术性不高。艺术家追求的不是艺术创作,见了面就比谁住的房子大,谁开的车好,谁的画卖价高。有些画家画了几十年的人物,总是几个人物变换着组合,一个形式,一种模式,流水作业了三四十年,成了画匠,而画匠绝不是艺术家。” “他们上了电视出口必称唐诗宋词,靠传统装点门面,最多不过算个好教师,绝算不上好艺术家。他们或是缺少才气,或是不勤奋,或是存在投机取巧心理。” 郭庆祥反对艺术家老打着传统的旗号说事,提倡艺术家以真情创作,“笔墨当随时代”。对此,有人认为郭庆祥矛头指向了某位大画家,郭庆祥说,这是当今画家存在的普遍现象。 对石齐“国家应鼓励多建美术馆”的观点,郭庆祥也提出了异议,他指出私人企业创办的美术馆,后来大多变成了自由市场。而私营企业家收藏的艺术品大多真伪难辨,甚至会误导民众。“美术馆必须由国家或当地政府创建,才能提高可信度。”听得王小丫频频点头,艺术家们也感慨唏嘘。 (责任编辑:wj) |
上一篇:绘画性强的作品更具有潜力
下一篇:湘绣大师江再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