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希宁梅艺术
- 作者: 秩名
- 编辑:
- 来源: 网络
- 点击: 33
时间: 2011-01-17 08:15:07
于希宁先生
于希宁先生是山东潍坊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美术学院名誉院长。
1913年出生于山东潍县。于家世代以翰墨著称。诗文歌赋,传名于后世者,不乏其人。特别是在书法与绘画方面,更是出了不少人才。也许是世传,于希宁幼小的心灵对美有着独特的感受,对画画更是满腔热情,常常是废寝忘食。
1933年于希宁考上了上海新华艺专,带着一腔热血,带着父辈和老师们的期望来到上海,就读于上海艺专国画系,从此他在黄宾虹、潘天寿、朱闻韵、俞剑华、汪声远等国画大师身边学习花鸟、人物、山水、走兽、书法诗词、篆刻和绘画史论。
1947年,84岁高龄的黄宾虹先生又在他所做的《百梅图卷》上题句云:"宋元士大夫纯以书法入画,平寿有道,深明篆刻,此帧得古籀遗意矣",这是对学生弟子求艺之道的高度评价,也是点拨写意花卉要津,"纯以书法入画"--尚有不足,还必须具备全面修养,"深明篆刻",尚可步入堂奥。其后,于希宁无论治印、作画,始终沿秦汉之道,其沉雄博大、苍古厚重助艺风,与宾虹师谆谆教诲分不开。大学时的于希宁学习刻苦勤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3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张天奇、顾坤伯两先生合办的上海奇峰国画函授学校担任花鸟教学工作。这是一座私立学校,当时经济很困难,每月的薪水很少。家里每月都要寄给他一笔钱。有一天,于希宁的父亲来看他。一见他住的房子里只有租来的一个单人床,一个破旧的写字台,一把椅子。一问才知道,家里寄来的钱全被于希宁买了纸、笔、书等学习用具。父亲离开上海时给儿子买了一把好椅子。这把椅子于希宁一直带在身边,这是父亲留给他向唯一财产,陪伴着他进行终生的艺术创作。
五六十年代,于希宁开始他第二次负笈南下。从山东奔赴南京,再次求师俞剑华先生,重新投入中国美术史的研习进修借以寻求中国画的革新之路。美术史研究、艺术古迹考察双管齐下。理论求索、创作实践齐头并进。为了搜集素才,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真正是"读遍天下名著,遍历天下名迹"。
十年动乱开始,于希宁也和众多的艺术家-样,被游斗,被关入"牛棚",被停止作画。
作为传统绘画与现代艺术的结晶,于老的画曾五十多次被选为国宾礼物,赠送给外国政府首脑和友好团体。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院、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首都机场、天安门城楼及全国许多美术单位、宾馆等都有于老的精品。于老出版有《于希宁画集》、《于希宁画辑》、《于希宁花卉枝法》、《于希宁诗草》、专著《论画梅》等。他曾任山东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山东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和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第三届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省文联副主席、名誉主席、省美协主席,1992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步入老年的于希宁先生,仍孜孜以求,辛勤耕耘。
【作者心语】
“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为我一生从艺之座右铭。
我自幼习画,不善言辞,却知道笨鸟先飞。治艺之道靠的是勤奋和执着,不敢稍有懈怠。人渐渐老了,但精神不能老,艺术不能老,事业心不能减。
【画外音】
我觉得你那画风的年轻化是令人高兴的。人的物质生命不可能返老还童,但艺术生命可能像凤凰涅槃那样返老还童。——王朝闻
千草百花共斗艳,全由彩笔摄毫端。白阳潇洒南田秀,今见前修让后贤。——启功
他的花卉艺术是人品、画品统一的世界,经历了千锤百炼、炉火纯青、臻于化境,具有东方文艺复兴又一里程碑的重大意义。——孙美兰
于老是山东美术界的一面旗帜,也是全国美术界的一面旗帜。——刘大为
于希宁先生的画都讲究意趣,讲究笔墨,讲究苍润,有丰富的艺术含量,真是感到美的享受。———杨立舟
于希宁先生的写意花鸟画自觉地表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他画的梅花差不多都是历经沧桑的老梅,他的作品有比古人更高亢更深远的寄托。——薛永年
于希宁先生以发展中国绘画为己任,以宣传民族精神为己任,他的作品受到大家的喜爱是缘于一种精神的升华,他画的是当代人所普遍拥戴的一种感情。——郭怡孮
他把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大自然的生机、与时代的精神化为生动的笔墨,化为妙造的诗境,化为人品与画魂统一的精神,把花卉的技巧和内美推向深入。——刘曦林
历史会为这个时代的他记下重重的一笔,因为在他的作品中显示出独特的人格力量。——韩国榛
1991年在香港举办了个人画展。
1992中出访加拿大、美国,并举办个人画展。
1993年十月份他的作品又应邀参加了首届中国画展并获荣誉奖。
1997年10月,已84年岁高龄的于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于希宁画展"。
1998年于老捐资25万元,在山东艺术学院成立"于希宁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励基金"。
1999年"七·一"向山东艺术学院捐赠四十幅书画作品。
上一篇:漆山计划---朱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