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庆华--绘画的玄机

  • 作者: 翔子
  • 编辑:
  • 来源: 未知
  • 点击: 49

时间: 2012-09-15 14:38:37

  初看向庆华的作品,你会被画面中安静、优雅的气氛所打动。然而,当你走近他的作品的时候,则会发现画面中似乎暗藏着某种玄机,让人疑惑、不安。

  午后的艺术家工作室,面对这位不善言谈的年轻人和他的策展人朋友李静晖,我们翻着画册,聊了很久。而在每一张恬静、优美的画面前,语言却又总是显得苍白无力。

  绘画做了什么?

  当我们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似乎并不确定绘画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是喜悦,是哀伤,是焦虑,还是困惑?绘画可以是叙事工具,为你讲述一个离奇的故事;绘画也可以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让你百感交集、痛快淋漓;绘画也可能是宣传工具,让人们在图文并茂的口号中获得精神力量;绘画更可以仅仅是一幅美丽的图案,成为你放置的摆设。

  但对于向庆华来说,绘画是一种通过颜料、笔触来转换图像的艺术创作方式。在他的画中,人、树、鸟这些现实中形象符号的组合并不是在编织一个故事,而是一种对图像意义的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人们习惯性地从有写实形象的绘画中获得‘情节’,习惯于通过几个绘画符号之间的关系来解读出一个故事。这正是我想要质疑的。”向庆华说。

  他画里的物品与真实世界的物品,往往有着模棱两可的对应关系。这不禁让人想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玛格利特(勒内·马格里特,René 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的作品。在一幅名为《形象的叛逆》(The Treachery of Images,1929年)的作品中,玛格利特一句著名的“这不是一个烟斗”(Ceci n'est pas une pipe),首次将“所见非所得”的问题抛向世人。此后,有关绘画真实的问题一再被艺术家所提及。

  如今,向庆华正是想通过自己的角度和方式,对绘画本身的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绘画能做什么?

  从早期情绪化的青春故事,到司空见惯的荒诞情景,再到把绘画作为图像转换的研究对象。向庆华的绘画在短短的四、五年里,经历了从关注题材、形式到关注绘画本体语言的转变。

  “那种明明没有情绪却假装有情绪的绘画很多。我不想沿着这个道路走下去,这没有意义。我想要看看,绘画还可以是怎样的,它能做什么?”向庆华告诉记者。

  在向庆华的绘画里,曾经被定义为有关联的图像符号被拆解、重新组合、断章取义之后,产生出新的意义。《球洞》中,画面右下方的或“洞”或“球” 的圆圈似乎凿在墙上,又像是落在地上,甚至,将地上的鸟挡住,这让男孩面前的小鸟们的真实性也变得令人怀疑,艺术家正是想用这种模棱两可的语义,传达一种对 “所见既是所得”的疑虑。

  向庆华认为,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会把一些文字、叙事、意义等等绘画以外的问题与绘画自身的问题等同起来。绘画是什么?什么样的图像才能称为画?绘画究竟能表现或者再现什么?绘画如何能达到某种想要的效果?这一系列问题,恰恰是长久以来画家们容易忽视的问题。

  “当一个流派、一种创作理念、一种题材,变得顺理成章的时候,绘画本身的价值就会被消解掉了。”向庆华说,“绘画语言就不存在了。绘画变成一种一一对应、不能变更的工作,成为一种惯性。没有人追问自己绘画的语言,只是去追问题材内容。绘画变得不假思索。”

  在他看来,绘画的发展,乃至当代艺术的发展也是在这个惯性中进行的。“艺术家变得麻木,很难在绘画语言形式上有所更新。”他说。

  歧义的场景

  对于观众来说,欣赏绘画,由于知识背景、视觉经验的不同,解读画面的方式可能就不一样。向庆华的画似乎是在假设,如果将画面场景的歧义效果无限延伸,会出现什么情况?在《想葡萄》这幅画中,男子对面的黑幕上点缀着钟表、气球、路灯、圆形的窗格等等。然而,如果仔细观察却发现,这些缺乏关联的图像符号、似是而非的透视关系,让人觉得很难判断:背对观众的男子究竟是坐在有几盏路灯这边的漆黑马路上,还是对着一面开着几扇圆窗的漆黑墙面。种种猜测和歧义,组成了一个奇怪的场景。这个场景不仅是令人迷惑的,同时也是美妙的。

  对于向庆华来说,所谓“绘画的真实”是件值得怀疑的事。“绘画很多时候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被要求是真实的。只要画在绘画中的东西,这个真实就变成绘画本身的真实。”他说道,“实际上,画家或者艺术家,所能做的是再现自己的观看方式。这个才是真实本身。”很多时候,观众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常识,将画面中的物体跟现实物品进行对应。而向庆华的工作就是通过故意模糊画面中物体的真实性,来怀疑、改变这种习以为常的对应关系。

  向庆华的作品中,使用了很多网络、媒体、书籍等媒介中出现过的现成图像。对这些图像的重新绘画,就是重新组织画面、安排图像的构成,最终变成作品。“我所做的工作就是想告诉大家,只有绘画能把原有的图像重新组合、改变,变成一个新的图像。”向庆华说,“绘画是在平面中展开的创造性工作,它可以实现很多艺术家想要达到的效果。”

  他告诉记者,他想要在绘画中突破原有的经验方式,挑战那种不假思索地观看绘画的传统观

  念。

  在作品《聚会》、《皮鞋》中,向庆华把一张旧有的图片分成两个主题画出来。在对原有的图片进行“切割”之后,画面的焦点发生了变化。在原有的图片中,一群少先队员谈笑着围坐在堆满鞋子的桌子边。但在向庆华的《聚会》中,原有图片中的上半部分成了节选的对象。少先队员聚拢谈笑的场景成了画面的中心。于是,这幅图像的意义就被改变了,原来在一起勤工俭学的少先队员,成了一群在一起快乐聚会的孩子。而原图片的下半部,被画成了以桌面鞋子为视觉焦点的图像,“皮鞋”成了作品的中心,原来图像的意义也因此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场景可以画出无数个主题出来。为什么图像裁切了就发生了意义的变化?”向庆华向记者讲解道,“在我的这个作品中,原来的照片中的文字和图像之间被有目的地构建成一种关系。当我把文字和图像组合成的统一艺术语言重新分割的时候,根据这个图像就可能读解出另外的意义。”

  向绘画提问

  对于目前任教于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向庆华来说,他现在的工作,就是通过展现图像各种可能的不同意义,质疑人们原有的接受经验,从而让绘画发挥出自身的独特价值来。“在我的绘画课堂上,每个人面对同样静物模特所画出来的效果完全不同。”他说,“每个人关注的焦点完全不同,先入为主的态度决定你所选择的构图方式。”

  同样,作为观众的循规蹈矩或浮想联翩,也会使观众对于绘画的理解产生很大差异。“人们想从绘画中获得什么?这没有正确不正确的答案。”向庆华说,“我只是想通过我的经验尽可能地尝试绘画所能达到的效果。”

  “绘画不是只有从中获得意义和故事这一种功能。我们原来想获得意义的方式突然发生了转变,思考观看方式本身变化的过程是不是也很重要?”

  在向庆华看来,其实观众在欣赏绘画的时候,不只是一个接受者或者定义者。人们习惯接受绘画的方式,或者,习惯了对绘画的意义进行定义的同时,也会忘记了绘画为什么称其为绘画,忘记了向画面提出疑问的本能。向庆华的绘画正是用美好的画面将观众吸引过来,仔细思考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翔子,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书印相通格调高古 访书法篆刻家孙新龙

下一篇:画界书法家--王复才





相关内容

飞澜无声魏紫熙

魏紫熙是我国现代著名山水画大…

2020-01-03
飞澜无声魏紫熙
莫奈对后世的影响

从印象主义的产生、发展看,创…

2018-11-26
莫奈对后世的影响
一级美术师——王西京

王西京,1946年8月生于陕西西…

2018-01-05
一级美术师——王西京
苏大宝沙画五步法

筛沙:筛至极细、洗沙:多次洗净…

2017-12-02
苏大宝沙画五步法
国画大师—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

2017-08-26
国画大师—傅抱石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