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著名工笔花鸟画家莫建成
- 作者: 翔子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41
时间: 2013-07-03 10:39:46
自然传幽深神生意象外
——访著名工笔花鸟画家莫建成

仲夏之日,才下过雨的兰州气候清凉如水,画家莫建成一袭藏青色唐装,神采奕奕地站在门口迎接我们。走进莫建成的画室,一间宽敞的房间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各种作画的工具,几十幅大大小小的作品分别悬挂在画室的四壁,人物、山水、花鸟、小品等琳琅满目,仿佛走进画的海洋、色彩的世界。
质朴、豪爽、健谈,极有亲和力和人格魅力,这是很多人与他初次晤面时留下的印象,就像他的作品,既自然、平和、又清逸雅健,带着一股清新之风。通过交谈,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他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工笔花鸟画的精研,使得这种传统的方式、语言已很好地酿化为个人的一种文化修养。在长期的积累和创作中,对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质的继承中进行创造,达到了既与现实有关又超脱现实的一种精神境界。
谁家树梢淡墨痕疏影横斜欲销魂
莫建成是从西部黄土高原上走出去的中国著名工笔花鸟画大家,纵观他的艺术创作道路,其艺术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形成,全仰赖于故乡山水的滋养,带有着那片土地地域文化特殊的气质禀赋。他在画展自序中写道:“家居渭水之滨,陇西古郡,虽是贫瘠僻壤,然漫山遍野的山花野卉,气势宏伟的黄土高原,博大精深的西部文化,萌以幽渺之思,启以睿颖之智,发以清淡之情,养以质朴之趣,使自己的艺术找到了最肥沃的土壤。”
从20世纪70年代莫建成逐渐开始专注于工笔花鸟画这一领域,系统学习中国工笔画传统的笔法开始,到80年代后期,其画艺达到了向更高境界进发的一个新的阶段,并树立起了自己的风格和追求,乃至到90年代至今,他的工笔绘画艺术带着黄土高原清新淳朴的气息从甘肃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他始终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把自己的心跳和呼吸与大地融为一体,每每怀着这样的情怀寻找艺术的真谛,坚守着属于自己的这条艺术道路,不断突破自我,进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创作高峰期。《幽居图》《幽薇怀古》《群鹤戏洲图》《莲界清丽无瑕图》《竹雀图》《寒月惊梦》《野风秋鸣图》等近200多幅作品不仅获得社会广泛好评,被收藏、发表、出版,而且多次在北京、新加坡、美国洛杉矶等地举办个人画展。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在评价莫建成的美术创作时说:莫建成先生是我们国家难得的、著名的国画大师。我看他的画,强烈地感受到他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境界之高,是我们现在许许多多的画家所难以企及的。观赏他的画作,浮躁的人可以变得安静,漂浮不定的心可以找到安详的精神港湾。
轻展霜翎千万里风神潇洒占高秋
对工笔花鸟画,莫建成有他自己的认识:中国自古就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花鸟画所昭示的对生态意识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讴歌,对生命力的描摹,以及引申出的和平意识、自然意识、回归意识,无不与时代背景和人们的心理情愫相一致,因此,可以说花鸟画艺术无论从传承还是就发展的角度而言,都具有深厚的背景和基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仙鹤和荷花成了莫建成工笔画作品中最重要的两个系列,这两个系列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历程,并且不断地变化着表现手法和审美意识,同时也标志着他工笔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他的新时期作品荷花长卷《莲界清丽无瑕图》是他荷花系列的代表作,画作通过荷花讴歌了大自然神奇的生命力,同时体现了他对于高洁、清丽、淡雅等道德品格的追求。
对于荷花这个题材,莫建成从心悟到笔悟,对画荷花的心得是他创作经历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心活动。他在长卷《莲界清丽无瑕图》卷末中这样写出自己的艺术感悟:“余观荷,晨昏各异,气象万千。晨曦雾绕,荷若隐于纱帐之中,尽散冷香逸韵,清风徐来,菡萏起舞,碧叶翻折,偃仰顾盼,身姿袅娜;正午则叶绿如碧,花红妖娆,少女盛装,亭亭玉立;晚霞蒸蔚,辉映醉倦美容,不失落落芙蕖。人生如岁月晨昏,草木枯荣,然则不失气度,永葆风范,此荷给吾之启示也。余喜读经典,心诵诗韵,静观默察荷之清雅高洁,形态变化,三易其稿,丹青泼洒,笔墨烘染,尽其精微,欲写荷之不染尘俗之气质,更寓心志之所寄,成此图,穷达佛性,境追佛国,怀圣洁之情,抒高洁之志,于心无愧也。”
仙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忠贞、长寿的象征,在他的《双鹤系列》作品中,同样也是托物言志,在笔墨描绘的自然物象身上寄托着自我情怀和对美的认识。
莫建成认为,要想在中国花鸟画,特别是工笔画上有所收获,无非是要做到“伸出两只手”:一只手伸向传统,在对传统绘画的欣赏、分析中研习前人的绘画技巧,保持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传承;另一只手伸向自然,通过繁杂的绘画技巧,将作者的思想融入画中,更要结合当前的社会背景,让绘画这种源于自然的艺术形式,反映出深邃的意境,真正地表达自然、回归自然。他的很多画作揭示出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依为命的内在联系,那就是宇宙和谐是自然界一切生命所共同渴望的归宿。面对自然环境不断恶化,黄土高原上的植被不断减少,渭河河滩上的水草丛里鸟去巢空,他记忆中美好的景象已经消失的风景,这些让热爱自然的莫建成内心充满了忧患。
在莫建成多年的雉类系列创作中,他的同情怜悯之心油然而生,感叹生态破坏,愤懑人心不古,往往有感而发,笔墨不能自已。因此,“关照自然”“走进自然”“为山禽传神,为野卉写照”一直是他创作的使命和动力。他的作品《寒月惊梦》,画面中描绘西部冬季的夜晚,寂静又寒冷,明亮的月光在树杈间晃动惊醒了熟睡的雉鸡,使三只雉鸡以为身处危险,惊恐地顾盼四周。这种生活在黄土高原的野生禽鸟,在面对自然界天敌的生态中顽强地繁衍生息,可到了生态严重恶化的今天,这些无处躲藏的精灵,却被大肆猎杀贩卖,成为人们盘中的美味。莫建成把这种对生态恶化的忧思付诸丹青,将全景式入画方式创造性地用在工笔花鸟画上,抛开传统的折枝技法,在技法上有了新的突破,被画界广泛认可,成为中国工笔花鸟画的经典之作。
#p#副标题#e#
中央美术学院花鸟画教授郭怡肒在关于花鸟画的意境教学中,曾经把《寒月惊梦》作为范画。他认为此幅作品不但具有典范性的工笔花鸟画的形式美感,而且具有古典主义的审美意境,格调高雅,境界悠远,凝聚了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审美精神,具有中国诗词般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在他的另一幅代表作《幽居图》中,怪石嶙峋的山涧一角,虽然寒意未去,但是几束倔强的红果预示着春天的来临,鸟儿们没有丝毫的倦怠和萎靡,精神抖擞地站立在寒冷里。这是一种沐浴寒冷向往阳光的精神向征,蕴意深刻,颇有画外之意。无论是图式语言、造型理念、意境营造,还是设色用墨,勾勒晕染,画作都凝聚了自己的艺术特点。画作构思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小山雀对生存环境的担忧,也表现出画家对大自然的强烈关注。
莫建成的画,除了对自然环境的忧患意识外,还有一种善良的人文情怀,从悲天悯人到感物伤怀,从对一花一草的热爱,到对历史的感慨,无所不有。他的作品《幽薇怀古》,有感于首阳山上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画面以西北特有的一种野生植物——首阳山盛产的蕨菜(薇科植物)和青石为主,烘托了一种寂静的环境。回望那段往事,谈起这幅画的创作,莫建成感慨道:悠悠岁月已经过了两千多年,回首往事,先贤可知今否?忽然一只落在冢边石头上小鸟的鸣叫,唤醒了凭吊者的沉思,就是这只具有灵性的山雀,回首凝视竟成就了这幅画作的点睛之笔。
莫建成在《艺术笔记》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我是一位更崇尚和接近古典主义的工笔花鸟画家,在以往的创作中,首先谨慎地取舍了传统的折枝范式,在把握将具体的时空概念引入画面的同时,通过加强饱满构图的形式张力,强调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时空扭转,使地域特征——西部的审美意向通过花鸟画这一独特的语言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
墨涯艺海人不倦更待遐龄载誉归
几十年来,莫建成在他的艺术田野上播种、耕耘、收获,创造了许多辉煌,用一位文艺评论家的话说,莫建成的成功在于他的勤奋、悟性与修养,从艺术本质上讲,他对于工笔绘画艺术的选择不是来自于传统绘画的熏陶,而是来自于他对生活、自然的理解和对黄土高原文化的自觉解读。他对于艺术的那种执著,不仅仅体现在他的画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敬仰和膜拜,是他对自己艺术生涯的一个基本要求。
回忆起当年王了望文帖的发现过程,莫建成至今依然历历在目:196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莫建成发现了一本《得怀素自叙帖》,作者正是我国伟大的书法家、文学家王了望。由于种种原因,这位明清时期的书法大师被历史湮埋了300多年,而这一次,莫建成敏感地意识到这套墨迹对于学术界研究王了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这两位相隔数百年的艺术家开始了一段长达46年的不解之缘。从发现王了望墨迹开始,莫建成就有意搜集王了望的各种遗墨真迹,在“文革”时期,这种热情也不曾减弱,一种文化的自觉意识促使他在工作中冒着许多风险,与同事一起妥善保存了大批珍贵文物,使其免去灭顶之灾,由他经手收藏的文物有千余件,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玉器,汉代精美的铜釜、青铜剑,宋代的瓷碗、瓷盘,元代的琉璃舍利塔,其中不乏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马家窑尖底彩陶瓶(国家一级文物)等珍贵历史文物。“文革”后,莫建成对王了望的专注更加执著,但凡听说、看见有关王了望的任何资料,都尽可能地予以搜集和摘录。2003年,莫建成偶然见到坊间流传的王了望四册孤本墨迹,历经繁琐和数年时光,终于将其收藏。其后,他“日夜研习,时时品读,奉若拱璧,叹为观止”。经过半个世纪的积累,莫建成掌握了丰厚的资料素材,他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王了望,一同品味中国传统文化,便自费出资150多万元,历经周折,终于将一部全面反映王了望生平事迹、书法文学成就的专著《王了望墨迹选集》出版成册。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说:以莫建成的美术造诣本已成为名家,若没有一种精神支持其中,常人难以舍弃宝贵的创作时间而涉及其他领域。正是莫建成身上那种弥久历新的乡土情感,使他醉心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为甘肃文化的传承创新而呕心沥血,也正是他身上那种文化人特有的强烈使命意识,王了望墨迹历经300多年的涤荡始得珠光焕然,这部传世经典才得以刊行播扬。
莫建成说,他在与这些艺术瑰宝朝夕相伴的时光里,无时不在感叹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伟大。这种感触一直伴随着他的艺术生涯,也影响了他的绘画风格,他的绘画博大俊美,正气凛然,厚重雄浑,凝聚着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和认知。从他的画作不难看出,他的绘画艺术深深地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洗礼。这也是他绘画艺术的根性所在。
在莫建成一生中,相比自己获得的成就,更让他深感欣慰和自豪的是,在莫氏家族中,莫建成所专注的工笔花鸟艺术可谓传承有序,他的两个儿子莫晓松、莫晓捷都是当代著名的工笔花鸟画家。莫晓松的儿子莫睿是位“80后”,自幼在祖父身边习字画画,现在也是颇有成绩的工笔花鸟青年画家,祖孙三代的心血完全倾注在了工笔绘画艺术事业上,逐渐形成了莫氏家族独有的风格特点。美术史论家、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刘龙庭曾称赞道,莫建成、莫晓松,莫家的工笔画代表了中国工笔画的水平。
在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界,莫建成以他独特的个性被社会和学术界所公认。半个世纪以来,他的艺术生命与黄土高原息息相关,创造出了鲜明的富有西部文化风格的作品,他的艺术实践填补了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在色彩、线条、文化意识等诸方面的空白,为工笔绘画的审美增加了新的因素和活力。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正是因为深深地根植于黄土文化,他的绘画创作源源不断,而且不断地体现出新意,显示出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艺术名片:
莫建成,1942年出生于甘肃省陇西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客座教授,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大型美展及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大展名家提名展、邀请展并获奖;获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文艺终身成就奖”;美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邀请展金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化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北京画院等机构收藏。著述有大型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集·莫建成》《中国当代名家作品选粹·莫建成》《中国美术家作品集·莫建成》卷;《中国画坛名家作品集·莫建成》;线装书局出版的由莫建成编著的《王了望墨迹选集》以及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莫建成评传》等20多部大型画集及文集。
链接:
莫建成的工笔画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非常纯净的、远离喧嚣的环境当中,使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得到了提升。莫建成的工笔绘画艺术在当代工笔花鸟画家中是首屈一指的,这绝对是一个恰当的评价。
——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
莫建成先生是根植于大西北,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工笔花鸟画家,其艺术成就在当代工笔画领域独标一帜,引人注目。莫建成先生的画往往看似疏朗简淡却意境深远,飘逸优雅气息使人尘思为之一浣,莫建成先生在向中国传统文化回溯的同时,由汲取现代审美思想,探索更具张力和新意的表现形式。
——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
莫建成的作品在形式感上可以说每一幅都认真推敲,力求找到其创作的独特形式美感。他把工笔的这种勾勒和渲染与写意笔法很微妙地结合起来,所以作品给人的视觉印象有很工整的一方面,又有非常写意、非常抒情的一方面,这样就构成了他的整个工笔花鸟绘画的整体面貌,充满了自然的清新之气,充满了艺术创作的思想。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
下一篇:雕刻技艺传承亟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