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对外的诠释
- 作者: 网络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75
时间: 2015-12-12 08:32:38

本世纪初以来,和向西方求真理的思想先驱者一样,中国的艺术家也不断有人去西方学习。其中影响最大的如林风眠、徐悲鸿和刘海粟等人,他们除了介绍西方艺术的功绩之外,在创作上的建树主要表现在对中国画的改革上,数十年来影响深远。而赵无极则走了一条相反的路线,他是以西方的油画形式来体现中国的艺术传统和艺术精神。如他所说,他是在西方,在巴黎,重新发现了中国,重新找到了艺术的本源。中国的传统始终在他内心里活着,而使它解放出来并成为新的创造力的却是巴黎。他在东西方之间走出了一条与前人不同的路,并以他特殊的机遇和个性的方式达到了前人所无的境界。因此,他成功的道路,他被人理解、特别是为国人所理解的过程就更其艰难。他的自传是理解他、诠释他的最重要的文本。如果说读他的画如同进入一个扑朔迷离的世界,那么,读他的自传可以找到一条进入这个世界的门径。
弗朗索瓦兹还提供了一本最近出版的法文版的《赵无极访谈录》。这是赵无极与多位西方艺术评论家对话的记录。最早认识赵无极艺术价值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法国艺术评论家。他们从多方面开掘了赵无极艺术的内涵。而赵无极也在与他们的对话中把自己的艺术见解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这些对话录成为赵无极自传中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要真正认识赵无极,不能不读一读这些对话录。
赵无极自传是从他离开中国三十七年后第一次重返母校开始叙述的。他这次返乡的目的是给一个全国青年美术教师讲习班讲学,他是想为自己日夜思念的祖国尽绵薄之力。同时,他“感觉是在为父亲尽孝道”。这次旅程促使他动笔写回忆录,但他没想到还有一个副产品,当年的学员、天津画家孙建平把他的讲课内容全部记录下来,整理成文。赵无极知道有这么一个文本,但从来没有看到过。他还是那句老话,艺术家应当多画少讲。但这份讲课笔录仍是关于赵无极的珍贵的原始资料,可以作为他自传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