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退重庆,孕育“风眠体”
- 作者: 网络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166
时间: 2016-04-09 08:40:08

他托陈布雷在政治部设计委员会谋了个虚职,领着微薄的薪水维持生计,隐居在嘉陵江边军政部的一座仓库里。这仓库是土墙黄泥地,与他西湖边的小洋楼天壤之别,林风眠就在这样的地方生活了近七年,自己买菜、生炉子、烧饭、洗衣、打扫,屋里只有一张木桌,菜刀、砧板、油瓶堂皇列于画纸毛笔之侧。国民党中央委员刘建群爱好书画,专程来拜访林风眠,见如此陋室,不禁感慨道:“住在这种地方,不是白痴,就是得道之人了。您得道了。”林风眠事后对人讲:“在北京和杭州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上一点人气几乎耗光了。你必须真正生活着,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首先是’人’,彻底’人’化了,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李可染当时也在重庆,经常会带点便饭去看望老师,每次去都看到林风眠在画画,每日画几十张,画完的画堆在身后,直摞到屋顶。苦行僧般的清净生活使林风眠能集中全部精力创作,他融合中西的“风眠体”就在这个江边仓库横空出世。“风眠体”的第一大特色就是方纸布阵。中国传统纸绢画,不是横卷就是立轴,便于富贵人家悬挂厅堂,林风眠大胆地突破传统,转向更利于制作画册供大众观赏的方形构图。不画传统的峰峦山谷宏大景色,而画近景特写。他使用生宣、毛笔、水墨、水彩等中国传统材料,但技法汲取西方画的精微光色,他自嘲是个好“色”之徒,打破“水墨为上”的古训,运用浓重艳丽的色彩描绘仕女、花鸟、秋林、泊船。线条的灵感则来源于汉画砖、唐壁画。鲜艳的色彩,简洁灵动的线条,美好的意象,这就是林风眠画中的赤子之心。
抗战胜利,避居重庆的知识分子纷纷北归。因有行李重量限制,林风眠上飞机前把自己所有行李都扔了,只带上在重庆期间的所有画作。到了杭州,他直奔旧居,眼前景象令人断肠:他的小楼这些年被日军占为兵营,花园成了马厩,他曾震动国内外的巨幅油画《摸索》《人道》《人间》《痛苦》都已被扯碎,用作马匹的挡雨布……林风眠与他的过去惨烈挥别。他不可能预料到,自己历尽千辛万苦带回的这批新画,有一天也将被他亲手摧毁。
上一篇:林凤眠诗意栖居西湖高徒遍天下
下一篇:林凤眠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