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兰迪与他的艺术
- 作者: 未知
- 编辑:
- 来源: 教育网
- 点击: 206
时间: 2017-08-09 15:24:51

乔治莫兰迪(1890-1964)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一座叫波伦亚的小城。他青年时考入波伦亚艺术学院,他以后曾经长期地在这所学院做美术教师,教授版画课程。最终他病故在波伦亚,在故乡的土地上平静地度过一生。莫兰迪身体孱弱,性情平和宽厚、淡泊高简,他恋居故土,孑然一身,常年独居于家乡的小屋,沉湎于他的艺术。教书、画画当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
莫兰迪对早期文艺复兴大师的艺术极为推崇,对以后各流派的大胆执着的探索有着强烈的共鸣。在经过兴奋、茫然、探寻后,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然后坚定不移地走了下去。莫兰迪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小中见大、舍末求本。在经过长时间的静观默想后,他独辟蹊径,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的深层探索掘进。单纯平静的生活并没有使莫兰迪的想象力得到束缚,他艺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神妙莫测、旷荡幽邃。他的艺术具有超乎寻常的感染力,首先吸引你的便是作品的色彩、色调。他非常喜欢使用调合的中间灰色,极少使用鲜艳的纯色,然而,当这些灰色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便会熠熠生辉……给人以古朴高雅、浑然天成之感。通过色彩的运用、把握营造出如此宁谧的视觉效果,不仅显示出艺术家高雅的修养和超逸的人格品质,也折射出莫兰迪淡泊、宁静的内心世界。
在造型方面,莫兰迪也独具匠心。他极为大胆对物象进行了的简化,去掉一切细枝末节,仅仅保留基本形态,这使他的艺术走到具象艺术的最边缘,再向前跨一步即为抽象艺术。但莫兰迪显然不是在追求纯抽象,他的旨趣在于寻求借物抒情、借形达意的可能性。景物形体过写实,显然容易困住艺术家的手脚;景物外形虚无,则使艺术家失去凭借依托。面对具象和抽象,“似”与“不似”,莫兰迪选择了意象和“似与不似之间”。这种艺术观念具有东方美学的神韵,莫兰迪把握住了造型的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奥妙,使自己的艺术成为传情达意的绝妙载体。这就是艺术大师的本色特征:一切最终都归于单纯!
莫兰迪从废品站里找了些用过的空瓶罐子,于是,产生了他那些奇妙的静物画。他将油彩涂在这些瓶瓶罐罐上,然后再模仿它们的色调作画,经过苦心经营的各种“高级灰”在莫兰迪的画面上谐奏出旷古未闻的清雅的音响。那些灰色极具诱惑力——灰绿、灰蓝、灰赭……持重、沉稳;柠檬黄、淡紫红、灰白弹奏出一串串高音,然而,一切都归于美妙的宁静。在他那些令人陶醉的大量的静物中,其坛坛罐罐均不是真实的时空存在,那是艺术大师的艺术杜撰和创造。时间是静止的,空间是凝固的。莫兰迪的艺术一如中国书法艺术,他所画的物体便宜是“笔墨”,物体周围的空间便是“留白”。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全看艺术家的意趣及对画面的构成需要,而不必考虑其客观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