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明的文学史观与历史意识

  • 作者: 佚名
  • 编辑:
  • 来源: 网络
  • 点击: 1331

时间: 2020-09-21 17:48:12

  刘江凯与我的研究领域多有交集,他的新著《转型与深化:20世纪90年代文学研究》读来令人印象深刻。这本书的文学史视野十分开阔,其中颇为独到的是表达了一种大胆有趣却又不失新意的文学史观与分期方式:作者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文学称为“现代民族国家文学”,认为20世纪90年代是鸦片战争以来一个重要的文学转折期。

  此论认为鸦片战争让中华民族在整体意义上确立了一个强大的外在“世界性”参照,并开始陷入到民族国家的主权、生产力、文化的“现代性焦虑”之中。而这种整体的“现代性焦虑”在随后或加重或减缓,在激烈的历史震荡中慢慢地趋向缓和,但并未彻底解决。反映到文学史上,则体现为三种焦虑若隐若现、交织叠加,形成不同时代的文学主潮。

  这确实是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学史观。它多层次、多线条、同时又轻重有别地呈现了百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复杂性;它从民族国家“现代性焦虑”的角度重新建立了一种可能存在的“整体性”——这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失去整体性的各类说法给出了新的观察角度。

  把握了作者以上的文学史观和分期依据,就不难理解全书各章在处理20世纪90年代文学现象、文学创作、作家作品个案研究以及文学史与90年代文学关系的相关论述。比如关于“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和“底层文学”的创作现象,虽然处于不同小节,但作者却认为这些创作可能正是中国“现代性焦虑”发生转向与内化的文学表征。再比如对文坛“下海”现象及“人文精神的危机”的大讨论,都可以视为是生产力和文化焦虑在社会巨大转型中被挤压出来的表征。

  本书也是对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一种回顾性研究,除了文学史观和分期方面的亮点外,在上世纪90年代报纸期刊中挖掘第一手资料也有可圈点之处,比如对《中流》杂志的发现与讨论。作者对上世纪90年代文学现象的筛选和评论既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也有一定的史识。

  除了作者在后记中已经意识到的问题,如缺少90年代一些重要作家作品的分析;对有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讨论展开程度相对不足外,全书的理论主张和章节内容的呼应性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在一部90年代的文学断代史中,细密地融入“现代性焦虑”、世界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理念,可能是作者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本书还体现了作者将海外传播视角引入90年代文学研究的有益尝试。今天的中国当代文学确实需要放在世界中去理解,这显然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来源地址:http://wenhua.youth.cn/whyw/./202009/t20200910_12488908.htm)

上一篇:守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根与魂

下一篇:浅谈二十四节气与圭表的关系





相关内容

时隔70年再现:百余民间美术工艺品齐聚清华

1953年文化部主办了新中国首届…

2023-05-11
时隔70年再现:百余民间美术工艺品齐聚清华
西方情人节的习俗

?每年2月14日的“情人节”,…

2022-02-14
西方情人节的习俗
情人节,古老而迷人的悲情起源

情人节(2 月 14 日),也称为圣…

2022-02-14
情人节,古老而迷人的悲情起源
曾国藩对洪秀全有多恨?竟将他的尸体剁碎,挫骨扬灰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

2022-01-11
曾国藩对洪秀全有多恨?竟将他的尸体剁碎,挫骨扬灰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