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采访应获得哪些材料

时间: 2014-01-18 09:24:21

对于刚刚学习采访工作的小记者来说,通常有这样一种感觉,我这一次采访应获得哪些材料?有些小记者则诉苦说,首先,采访之初不知从哪里开始提问题;然后,当采访进行中,采访对象谈了一气后,他不能再提出新的问题,特别是不能即兴地、有目的地提出新问题;最后,当采访结束时,他不知自己采访的材料是否够了。
  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逐一加以讨论,看看一次采访应获得些什么材料才够。

[将一次采访进程分成三个阶段]
  记者采访提问,不应是东一鎯头西一锤子,也不能想到哪就问到哪。一般来说,采访是一次性的,记者不能老是为一篇报道反复去找采访对象问一点写一点。这就要求记者事先一定要有个通盘考虑,并且将整个采访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这就像我们写文章,先要考虑分几个层次来写,第一个层次写什么,后面的层次又分别写什么。
  经济日报》总编辑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中将“三个阶段”作为基本采访方法之一。这三个阶段同我们平常认识事物的进程一样,即:
  第一阶段,初步完成对某事物的横的认识,以达到对此事物现状的完整的了解。
  第二阶段,在横的认识初步完成之后,进一步深入到对事物的纵的认识,即达到对事物的历史的完整的了解,在了解历史之后,当然又加深了对现状的了解。
  第三阶段,在横与纵的两个大方向的认识完成之后,则要侧重完成变的认识,即研究该事物所包含矛盾的各个方面是怎样转化的。
  这一进程简化,可以用一个程序来表达:
  ①横的认识—现状;②纵的认识—历史;③变的认识—转化。
  按照这一程序,我们来设想采访一个先进人物该怎样进行?
  第一步,先完成横的认识,了解这位先进人物的一些基本情况:如主要作出了哪些成绩,有什么发明创造,得过什么奖励,在社会上产生过什么效益与影响,等等。某中学有一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生物竞赛中得了金牌,校园里一位小记者去采访他,事先,这位小记者列的采访提纲里有这么几点:
  ①他的奖具体名称叫什么?是第几届?
  ②这个奖是否为国际上中学生物方面的最高奖?
  ③他是否为唯一的金牌得主?还有一些其他奖牌被谁人夺走?
  ④他平时在班上表现如何?是否全面发展?
  如此等等。这些项目,都是着眼于采访对象的现状的。对事物现状的了解,虽然是较为平面的,但应当是完整的。就像我们接触一个人,首先是对他的外表要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一样。
  第二步,向纵深处了解,采访这位金牌得主的成长过程,他与众不同的一些特殊经历。还是举上面那个例子。那位小记者去采访金牌得主时,认识到得到金牌固然令人羡慕,但金牌得主成长之路对人更富有启迪意义。他在学习上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有什么“夺冠”秘诀?他的爸爸妈妈是从事什么职业?家庭教育对他是否具有根本性的影响?等等。这些都是金牌背后的故事,不为一般人所知,却又特别为一般人所欲知,所以 ,非知道得详详细细不可。
  第三步,要完成的“变”的认识。同一般的同学一样,这位同学的学习经历也是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并非一生下来就是块得金牌的料子。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有了夺冠的愿望并努力付诸实践的?去采访的小记者认识到,从一名普通同学到世界金牌得主,这一飞跃的背后一定有着一些不同寻常的转变。如观念的转换、理想的确立,前进步伐的调整、老师的教育起了什么主导作用等等,都应加以深入挖掘、探讨。
  按照上述三步设计采访提纲,这小记者从容不迫地获得了他所需的素材,从而写出独家报道《金牌得主成长的启迪》。
  对某一事物的采访,我们也可按上述思路确定分三步了解:
  ①这个事物的状况如何?主要矛盾是什么?
  ②这个主要矛盾是如何形成、发展的?
  ③矛盾的两个方面是怎样互相转化的?
  这样,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会全面深刻,并且容易捕捉到它的动态。
  由此可见,将一次采访进程分成三个阶段,的确可以帮助我们清理采访思路,采访时不会顾此失彼,丢掉一些重要的采访话题。

[按不同的报道要求调整三个阶段的比例]
  上述三个阶段在每一次采访中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按不同的报道要求,应当调整三者的主次关系。

  一般来说,如果是只写简短的消息,那么主要的内容是第一阶段对事物现状的了解,在新闻六要素中,何事、何时、何地、如何等要素要完整准确。采访时应在这方面多下工夫。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采访也很必要,但不是重点。记者可以将后两个阶段的内容集中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上,即它是怎样形成的,将会产生什么影响。此外,还要了解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把握这一事物在相应领域的坐标轴上处于何种地位。
  对于特写性报道,记者的精力要放在对事物过程的认识上。采访必须详详细细地记录好事件的发展经过,把握一些具体的细节性的素材,像慢镜头般清楚地展示事物的动态。这类题材的采访,记者的观察十分重要。我们可以对三个阶段的顺序稍作调整。第一步,了解事物当初的情况;第二步,特别注意事物演变过程,关注其中一些关键性的细节;第三步,记录好过程后的结果。这三个阶段是按时间顺序推进的,好处在于清晰地记录事物的动态轨迹。如我国著名的特写记者阎吾采写《我军横渡长江情景》的经过。他先是伏在长江北岸,等待着横渡长江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到来;渡江过程中,他认真地观察,及时用笔记下了具有历史意义时刻的雄伟图景。最后,又记录了过江后军民匆忙告别的场景。三个阶段,很自然地构成了文章的三个层次。

  对于通讯和内容较为详尽的消息而言,采写从现状入手,再深入挖掘发展历史,最后抓住事物变化的要点,这三个阶段,缺一不可。采访时,顺序也不应颠倒,这样才思路清楚,层层深入。

[技能训练]
  1、某记者得知目前正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展览会上展出了刚出土的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古酒,决定进行采访。你认为,这位记者应该怎样拟定采访内容?
  2、《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在《辽宁日报》工作时,曾写了《夜半钟声送穷神》。这篇报道的写作灵感是这样的——
  有一次,我和一位同志到兴城县,采访一个由于实行包干到户当年翻身的长期困难队。白天,干部向我们介绍说全队家家社员生活提高后都新买了挂钟,我们心里也动了一下,但感受还不深。深夜,我们俩在月白风清的村头散步,忽然听到前后农家传出清脆悦耳的挂钟打点声,这钟声此起彼伏,打破了山村的寂静。我们联想到这个生产队长期贫困的历史,成年过的是“白天看日影,晚上观三星”的不知钟点的生活,如今家家响起了钟声,这对他们来说,该是多么了不起的变化啊!这钟声,不是在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开始吗?不是在宣告广大农民正在向贫困的历史告别吗?想到这里,我们内心非常激动,一夜未能安眠,一大早就起来写出一篇短新闻:《夜半钟声送穷神》。
  范敬宜的写作经验,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纽约时报》名记者递姆士·泰勒初当记者时,去采访一个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到剧场后发现演出已经被取消,他就回来睡觉了。半夜突然被电话铃声惊醒了,编辑在电话中告诉他,其他各报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这个女演员自杀的消息。编辑很生气地说,像这样的女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背后还可能有更大的新闻。——你认为编辑的话有些什么道理?如果你当记者遇到类似这样的事会如何处理?
  4、我国现代著名记者徐宝璜曾说:美国芝加哥城中,有一著名富翁,今年病故,是最近事实。芝加哥的报纸均登载此事于新闻栏中,中国的报纸也可视为新闻吗?否。因为读者平时未闻其名,所以不会注意其生死之事,报纸登之,殊无味也。但此富翁临终前之一遗嘱,将其所有财产,全部捐赠,在中国设一大博物院,这样中国报纸可视为新闻而登之。——你能说出徐宝璜这段话所包含的新闻学知识吗?
  5、采访你校一名成绩优秀的同学,请他(她)谈谈学习方法。试设计一套提问的方案。
  6、根据采访三阶段的原理,题5中的采访,应该分为哪三个阶段?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采访通知

下一篇:好新闻是“想”出来的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内容

好新闻是“想”出来的

好新闻是“想”出来的

2014-01-18
好新闻是“想”出来的
新闻特写要“写”出什么

新闻特写要“写”出什么

2014-01-18
新闻特写要“写”出什么
作为小记者要注重哪些形象?

作为小记者要注重哪些形象?

2014-01-18
作为小记者要注重哪些形象?
劳动节的发展历程

十八世纪末,美国和欧洲等许多…

2014-04-22
劳动节的发展历程
立意的方法和技巧

乐曲要有主旋律,文章要有主题…

2014-04-22
立意的方法和技巧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