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族群舞《草原酒歌》传统与现代相契合的民族风韵
- 编辑: 本站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43803
时间: 2015-04-22 10:20:20
“顶碗”已成为世人体认蒙古舞的重要标识,《草原酒歌》依然保留了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很具有创意的男子顶碗群舞,与以往不断翻新的顶碗舞都是女子舞有所不同。《草原酒歌》中一队剽悍的男子顶着木碗,簇拥着一位华彩艳丽的顶碗女子,男性舞蹈的刚健美同女性舞蹈的婉柔美相和相谐,汇成美轮美奂的舞台艺术形象。男子顶碗舞曾经是蒙古族民间舞的表现形式,蒙古舞走向舞台后成为女子舞的“专项”。
《草原酒歌》从民间重新发掘了男子顶碗形式,(出于赵林平之手的另一个蒙古舞佳作《塔林毕斯贵(草原妇女)》中拍手迎宾的动作在蒙古史学典籍中有记载,同样被发掘使用,成为她的舞蹈作品的新鲜元素)这不仅是顶碗舞者性别的转换,更是蒙古舞美学风格的突破。女子顶碗舞动作幅度相对小、缓、轻,而男子群舞顶碗大幅度的揉肩挥臂跳跃,快速度的行进,高强度的单腿跪蹲起伏绕圆,为顶碗舞这一传统的蒙古族舞蹈增添了诸多鲜活的肢体语汇。
《草原酒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看点是它舞动线路和队形组合丰富多彩的变化。横向、纵向、斜向舞动线路相互交织,方形、圆形、矩形队形不断变幻,令人目不暇接。男子舞如潮水涌动,如万马奔腾;女子舞如波光滟潋,如鲜花盛开,动与静相和,刚健与婉柔相融。舞蹈结束时,男子托举女子的动作,在《敬酒歌》音乐的伴随下将舞蹈推向高潮。这里又呈现了一个新意:将男女托举动作引进蒙古舞,使舞台形象由平面构图向空间立体造型延展,在具有冲击力的视觉形象中营造出了草原民族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
酒,是蒙古族的一种文化,它作为抒情母题意象不断在蒙古族诗歌、音乐等文艺作品中复现,这次走入了舞蹈领域,在《草原酒歌》中散发着醉人的醇香。酒歌依托“碗”来表达,赋予物态的舞蹈道具以情感内容,酒的空灵意象,在顶碗、举碗、托碗等美不胜收的舞蹈语汇中产生了可感的意味。《草原酒歌》在深入开掘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同时,赋予其新的形式和新的艺术手段,将蒙古族舞蹈的创作和表演推向了新的高度。对于高等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如何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如何适应时代创新发展,二者之间如何完美结合,《草原酒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范。
下一篇:相亲相爱的《两棵树》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