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玉器的图案纹饰及雕刻技艺
- 作者: 未知
- 编辑: 董方婷
- 来源: 本站
- 点击: 4703
唐代玉雕新出现的重要品种有玉带和各种新型佩饰、坠饰。玉带也称玉銙,是镶钉有玉饰片的革带。其玉饰片有各种形式,有方形、桃形、长方形、一端半圆(腰圆)等形状,玉带主要是由銙和铊尾两部分组成,镶在带身的饰片称作“带銙”,镶在带末端的圆首矩形玉片称作“铊尾”。唐代玉銙多为方形,也有腰圆形,边棱微微向内倾,呈面小底大状,銙面中心上凸,与边缘同高,除光素者外,大部分为浅雕技乐人、飞天、鸟兽、行龙,其中技乐人多为当时西域地区胡人形象,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外友好往来。
这些玉带板背面四角有穿孔,可以缀附在衣带上,佩带这种玉衣带是官场礼服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层统治者系腰所用,并以带板的质地、纹饰、块数不同,来表示品级的高低。唐代有明确的用玉带制度。《新唐书·车服志》记述:其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瑜石带銙八;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銙七。
唐代在各种新型佩饰中出现了玉飞天,飞天,梵文名乾达婆,汉语又称番音神。飞天在佛教中被描绘成专采百花香露,能乐善舞,向人间散花放香,造福于人类的神仙。飞天原为印度佛教诸神之一,东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目前在中国发现最早的飞天形象是在新疆克孜乐千佛洞内的壁画中。飞天,早期多作男像,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娇美的女性。
唐代玉雕飞天一般都是雕琢一横身女子,手持花枝,身下有几朵镂雕的云或卷草纹,两臂高抬,两腿略盘绕,上身裸袒,下身着长裙或肥裤,同宗教壁画中的飞天相比,更似人而不似神,如果没有宗教上飞天的启示,人们从玉雕作品上很难看出它们同宗教的联系。目前从传世品来看,玉制飞天是始于唐代。
唐代的雕琢方法除继续保留运用传统的镂雕、圆雕等手法外,大量地使用阴刻线,例如表现动物的腿毛,喜用较密集的阴刻线装饰,无论是粗线或是细线,刀法紊丝不乱,在造型上注重起伏,能表现出内在的美感,强调突出形体的肌肉、动态、力量和体积感,基本上和同时期的石刻雕塑手法相同。
通过上述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唐代的玉佩饰开一代玉雕之新风,其中一些作品,显然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这同唐代思想文化对外开放及濡家思想的削弱有关,这一开端对以后玉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雕刻手法上,它广泛地吸取绘画、雕塑之精华,同时又非常重视金银器上的姜花,因此唐代玉雕艺术活泼、开朗、饱满、奔放,在中国玉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用”气韵生动“来概括这一时期玉器的艺术风格。
上一篇:泥土仿真动植物雕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