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真诚感谢我的责任编辑们

       校对完我的第28本书《乡情老更深》的大样,那些曾经给过我帮助和支持的责任编辑们,一个个浮现眼前。我觉得,作为一个作者,我有责任对自己的责编,永远怀着深深的敬意和谢意。

       我的第一个责任编辑是屈江北老师。那是一个小剧本,叫《赶会》,发表在《红艺》1977年第1期上。屈江北老师当时是临汝县文化馆的文学创作辅导员,经他修改过的《赶会》,由临汝县曲剧团、临汝县曲艺队等专业艺术团体排演,并参加洛阳地区文艺汇演。后来,屈江北老师又在他主编的《临汝文艺》、《汝水》等报刊发表了我的100多篇小说、散文、诗歌、民间故事,为我走上文学之路指明了方向。

       1978年1月,我写的第一篇通讯《爱青的婚事》在临汝县广播站播出,责任编辑是揭传芳老师,他还给我写了一封长信,对我鼓舞很大,后来,他又在临汝县广播站编发了我数百篇稿件,为我到临汝镇文化站工作创造了条件。

       1979年第2期《豫西文艺》发表了我的《傍晚——棉田剪影》,责任编辑是许桂声。1979年12月11日《山西日报》发表了我与屈江北老师合写的的评论《喜闻“土豆'”泥香味》,至今不知责编是谁。1980年第1期《新芽》发表的评论《祝新芽茁壮成长》,责编李长祥。1980年第2期《灵宝文艺》发表的评论《蓓蕾初绽透嫩香》,责编张志玉。1980年12月8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在《中州新貌》节目播出了我与屈江北老师合写的散文《风穴古刹,名珠璀璨》,责编是朱广宇。

       1981年第2期《洛神》发表的我与屈江北老师合写的散文《漫游风穴寺》,责编许桂声。1981年第5期在《剧本新作》发表的我与屈江北老师合作的《分娘记》,责编张复兴。1981年10月在云南人民出版社《新春小舞台》发表了我与屈江北老师合作的剧本《抓阄分娘》,责编是欧阳常贵,云南省多家县级以上剧团排演。1985年12月6日《青年导报》发表的《我走过的文学路》,责编张爱萍,文章发表后,收到全国数百封来信。

《平顶山日报》副刊的曲令敏老师是我文学起步阶段的重要编辑,她先后编发了我数10篇散文、评论、报告文学作品,对我支持很大。

       1986年5月8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风光》节目播出散文《漫游温泉话今昔》,责编吴功勋,1986年11月4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风光》节目播出散文《醉入邙山画阁中》,责编吴功勋。1987年1月10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风光》节目播出散文《汝州行》,责编李仙芝。1987年3月21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风光》节目播出散文《漫话汝帖》,责编李仙芝。1988年8月4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汝水探源》,责编李仙芝。1988年8月6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伏牛山春韵》,责编李仙芝。1988年8月13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万安驿秋思》,责编李仙芝。1988年8月18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白云山拾情》,责编李仙芝。1988年8月20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秋访虎狼爬》,责编李仙芝。1988年9月1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谒刘希夷墓》,责编陈泓。1988年9月3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情溢广成泽》,责编陈泓。1988年9月8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观音堂游思》,责编陈泓。1988年9月24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焦古山春韵》,责编李仙芝。1988年10月27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秋游魏哀园》,责编李仙芝。1988年11月17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登玉皇山记》,责编陈泓。1988年11月26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秋登抱玉山》,责编李仙芝。1989年1月19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娘娘山抒情》,责编吴功勋。1989年1月21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情溢青山绿水中》,责编吴功勋。1989年2月4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德月楼见闻》,责编吴功勋。1989年2月25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汝窑遗址漫步》,责编吴功勋。1989年3月11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红沙洞探奇》,责编吴功勋。1989年3月16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刘禹锡墓游思》,责编吴功勋。1989年10月31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春醉桃园沟》,责编陈泓。1989年11月14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汝州煤海行》,责编陈泓。1989年12月19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崆峒山觅古》,责编陈泓。1990年1月23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梨园散记》,责编陈泓。1990年1月25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美哉,临汝卷烟厂》,责编吴功勋。1990年8月16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古镇明珠》,责编吴功勋。1990年10月9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秋醉酒仙庄》,责编谢景田。1990年11月15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汝州东环路散记》,责编吴功勋。1990年12月11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料器花赋》,责编谢景田。1990年12月13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梨园新星》,责编谢景田。1990年12月20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汝州宋宫酒厂巡礼》,责编吴功勋。1991年3月21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映日荷花别样红》,责编谢景田。1991年6月6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汝鸡春歌》,责编谢景田。1991年6月20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汝州宾馆散记》,责编谢景田。1991年7月11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这里星光灿烂》,责编谢景田。1991年7月16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中州新星》,责编谢景田。1991年8月8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壮歌风云路》,责编谢景田。1991年8月29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烟叶王国腾起的新星》,责编陈泓。1991年9月24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暴雨山散记》,责编陈泓。1992年2月6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拐李金秋》,责编陈泓。1992年2月20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庇山访古》,责编吴功勋。1992年2月25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朝川放歌》,责编吴功勋。1992年2月27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汝河拣石记》。责编吴功勋。1992年3月3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散文《李珍庄趣话》,责编吴功勋。后来又连续发表了数十篇,1991年11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结集为《汝州风貌》一书出版发行,责编王汉章。

       1988年第5期《河南戏剧》发表了我与恩师屈江北合作的大型古装戏剧本《杨六郎造酒》,责编师长生。

       1988年省文联《当代人报》创刊号发表我与陈建国合作的报告文学《汝州新星》,责编许桂声。

       1990年2月与人合著的《大潮·风流》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责编王玉琴。

       1990年4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与杨其林合著的《太阳石之歌》,责编赵向毅。

       1991年1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我与人合著的《全凭这颗心》,责编吴奈。

       1991年10月我与常文理等合著在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壮歌风云录》,责编马征。

       1993年我与常文理合作在《东方艺术》试刊号以整本刊物的篇幅推出长篇纪实文学《从市长到死囚》,责编姚金成。

       1993年12月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美女山,美人河》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责编黄春生。

       1994年1月我与常文理合著的《神奇的土地》由学林出版社出版,责编褚大为。

       1994年6月合著的《寻梦伊甸园》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责编张德明。

       1994年10月我与杨其林合著的《村魂》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责编曲歌。

       1995年4月我与冯卿娃合著的《磊裕烽火》由学林出版社出版,责编大为。

       1998年第5期《人民文学》以整本刊物的篇幅推出了我与冯卿娃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磊裕峰火》,责编商震。

       1998年10月《天地人心》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责编刘光钦。

       1999年12月《湛河大决战》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责编张森。

       2002年12月合著的《基石礼赞》由华泰出版社出版,责编李祥钦。

       2003年12月《写给母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责编李乐。

       2003年10月《陈宝泰传》由华泰出版社出版,责编安民。

       2004年7月《鹰击长空》由华泰出版社出版,责编郭新安。

       2005年2月《洪流滚滚》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责编孙高峰。

       2005年3月《情满普救寺》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责编李乐。

       2005年7月《鹰城理财人风采》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责编许东。

       2006年2月《壮歌风云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责编联国。

       2006年9月《麦积山探宝记》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责编董瑞丽。

       2006年11月《大山作证》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责编夏晓远。

       2010年6月上、中、下3卷本《闪光的足迹》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责编田苗。

       2010年12月《观音菩萨传》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责编宛芳卿、杨柳旺。

       2011年10月与胡中伟、陈钧鸿合著的《成功之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责编钱英。

       另有10000多篇(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剧本、报告文学在全国各地报刊、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网络发表、出版、播出,因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列出。

       我写的《醉入邙山画阁中》也是被另一位编辑当场宣判了死刑的稿子,我本已灰心丧气地将稿子装入提包,欲起身告辞的时候,一位身材高大的老编辑站了起来,说:“让我再看看!”谁知他仔细看了一遍,就一字一句认真修改了起来,甚至把每个错别字、点错的标点符号都重新改正了过来,有几页已改得密密麻麻,面目全非。最后他让我把改得看不清的几页重新抄了一遍,然后在稿签上写了意见,先在1986年10月31日的《河南广播电视报》第1版重要位置上介绍了一番,又在1986年11月4日的《河南风光》节目里播出了这篇散文。我从稿签上的责任编辑栏里认出了一个我经常从收音机里听到的名字:吴功勋。经过对照笔迹,原来我收到的第一封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编辑给我写的亲笔信,也是出自吴老师之手。从此,我们成了无话不谈、情深意厚的忘年交。他不但经常向我约稿,而且还言传身教,多次和我一道深入汝州的城市、乡村、名胜古迹、山川、河流、厂矿企业,边采访边给我出题目、压担子,并教我如何深入生活、如何构思、如何修改、如何提炼主题、如何写出新意?把他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丝毫不留地传给我。往往我写出初稿他再反复修改。可播出时却只有我的名字,并把稿费也全部汇给了我一个人。他说:“你的工资低,家庭负担重,这点小钱可补贴一下家用”这中间付出了吴老师多少为别人所不知的心血和汗水啊!他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多少个不眠之夜啊,我们把盏夜话,共论文与人。我原来租住的破房露着天,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吴老师看后流下了热泪,并利用工作之便,建议有关领导改善我的住房条件。后来我买新房缺资金,他就把自己省吃减用积攒的血汗钱资助我。还把我们合著的《汝州风貌》一书的稿费一分没留全部给了我。后来我才听说他连春节给外甥们的压岁钱也没有了,气得外甥直哭。每当我事业上有了成绩,吴功勋老师就及时给予鼓励,当他发现了我工作中的缺点,就毫不客气地指出来,并耐心细致地批评教育,真是苦口婆心,语重情长,使我倍感幸福和温暖。有一段时间,我为了赶进度,稿子写得比较毛草,吴老师就批评我不要萝卜快了不洗泥,应该高标准、严要求,不能骄傲自满,并把几篇不成功的稿子提了具体意见,退给我修改,一直等到我改得达到了播出水平他才签发。他还经常把我的作品向大报刊和出版社推荐。我们师生间的情谊,甚于父子。父亲赋予的只是我的躯体,而吴老师却赋予了我艺术生命,并教我如何处世、为人,做一个有正义感、德艺双馨的作家。真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恩师也。

       在吴老师身上,既有品如松石的一面,他还有另外的一面,那就是人若秋水的一面。他的品格似松石,他的情操若秋水。这正是:“品如松石香在骨,人若秋水玉为神。”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恩师——吴功勋。

       提起我与屈江北老师的友谊,还是引用他在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来说明问题吧!

       屈指算来,我和进拴弟相识差不多已经36年啦!36年来,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专业作家,我是看着他一步一步成长的见证人。

       第一次接到他的投稿是1974年,我当时在汝州市(原临汝县)文化馆做创作辅导员。为培养文学新人,文化馆创办一个文学期刊《红艺》,我在《红艺》编辑部当编辑。有一天,我接到一篇陌生的诗稿,来稿人是临汝镇高中、不到十六岁的学生郭进拴。尽管那是一首平仄不分,韵脚不整的打油诗,但我还是认认真真地给他回了一封鼓励的信说:“进拴同学:你的诗稿已经收到,不宜采用,盼以后努力创作并加强联系,随信寄上一期《红艺》,望查收。”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们便成了最要好的朋友。虽然时今天他仍然叫我老师,但我总把他当成小弟弟。

       随着交往的增多,友谊也日渐增强。实在没有学习班和会议,他也会到文化馆来和我厮守在一起,有时一住就是十天半月,一个烧饼瓣开吃,一个被窝俩人睡。甚至我到洛阳开会,到郑州参加文艺调演,也把他带在身边。我们真正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几天不见,两人都想得慌。那年腊月二十九,文化馆要到上海去拉一批哈哈镜,赶在正月十五、灯节期间办展览用。临年傍节的,谁不想过个团圆年?正愁没人给我当帮手,我就向张久益老馆长提议:“让进拴和我去吧!”就这样,两个司机轮流驾驶,我们在敞篷卡车上用被子包着身子,一路颠簸着向上海驶去。从未出过远门的进拴高兴地在卡车上一路高歌,几乎是唱到了上海。现在回忆起来,心里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感觉;几十年的风雨见证了几十年的友情,进拴感我知遇之恩,总唠叨着栽培之情,我却觉得这是一种缘分,一种患难之交的亲情和纯洁的友谊。以至他后来到上海复旦大学进修,到鲁迅文学院镀金,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去领奖,总忘不了给我写封长信,在信的落款处写上:你的拴!

       从一个放羊娃到一个专业文化干部,从一个地道的农民,到一级作家,五十岁的进拴已步入人生的辉煌和创作的黄金期。纵观他的成长历程,恰恰印证了逆境出人才这个真理。如果说几十部文学专著是他奉献给社会的精神食粮,但勤奋、执著则是他传给子女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哲人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而我却说:五十来岁正年轻,正是作家勤奋时!

       进拴弟出身寒门,饱尝生活艰辛,生活在最底层,更了解平民疾苦。生活这部百科全书给了他厚重的知识积淀,在一定程度上讲,我们都应该感谢生活,因为生活才是他真正的老师。

       他的创作路子很宽泛,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曲艺、报告文学都能涉猎,而且卓有成效,属于高产型作家。

       因为他的作品太多,实在不能逐一评论。虽然我熟知他的作品像熟知我自己一样,但他对生活的解读的玄妙,对社会感知的深邃,对人间美好的讴歌,对丑恶现象的痛恶是我这个挚友也不便妄加评论了。

       作家五十正年轻,我盼望他有更多的大作问世。加油吧!进拴弟,我这里向你送上深深的祝福!

       我终于找到一次机会,向我的尊敬的编辑们致敬了!因此,我现在感到很幸福。而这个机会,是作家出版社给我提供的,因此,让我在幸福之余,再次诚挚地说一声“谢谢!谢谢我的各位恩师!谢谢各位兄弟姊妹们!!!!”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练佩鸿的艺术道路

下一篇:【教师节特稿】我的恩师屈江北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内容

作家郭进拴传奇

今年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2024-05-21
作家郭进拴传奇
中国中原,出了眼智慧欢笑的文学泉

今年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2024-05-17
中国中原,出了眼智慧欢笑的文学泉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