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垌头村看《再现朝阳沟》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844
时间: 2023-09-19 10:17:44
前几天,我应邀来到了河南省登封县的垌头村,看了一场精妙绝伦的《再现朝阳沟》。
《再现朝阳沟》是垌头村长期以来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的一次实践,投资3800万元,历时八个月打造而成。剧目分为互动体验和剧场演出两大部分,演出内容以杨兰春先生原著《朝阳沟》剧情为基础进行艺术化改编,汇集戏曲、舞蹈、话剧、歌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并加入有本地多种非遗民俗文化艺术表现元素。同时通过全息裸眼互动、升降舞台、音乐喷泉、激光灯等声光电水雾气火高科技手段,将原著中强调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歌颂青年人献身农村建设理想充分表达,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探讨,是豫剧经典《朝阳沟》巨作的高度凝练,让观众体验到豫剧经典《朝阳沟》巨作与高科技技术融合的魅力。
近年来,垌头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基层党支部为堡垒、基层党员为先锋,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三亮一争”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从而带领农民走上经济富裕、精神富足的双丰收式共同富裕之路。2019年垌头村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第二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万人大合唱活动,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该村被称为“会唱歌的村庄”。
《朝阳沟》是一个奇迹。当年创作者们仅用7天时间就完成了由剧本到舞台全部创作流程,搬上舞台后,经不断地完善、提高,成为现代戏创作的典范,久演不衰,至今已经演出近5000场,各阶层都有它的庞大观众群。60年,一个甲子,天地一个大轮回,人间万象不知有了多少次沧桑之变,但人们对《朝阳沟》的喜爱没变,至今河南还没有任何一出现代戏能赶上它在民众中的威望。以杨兰春为首的豫剧三团,是一个新型的文艺团体,三团的传统是,根据工作需要,根据剧本需要,该演主演的,演好主演,该演配角的,就要演好配角,即使演个群众,每个人也要设计自己性格化的动作,对舞台上发生的事件要有自己的态度。三团的《刘胡兰》中,就有两个在剧本上没有名没有姓没有一句话的群众角色,在戏曲会演中获了奖。杨兰春对音乐设计也有严格要求:不管你来自天南海北,都得学会唱豫剧传统唱段,要熟悉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各种流派的特点,因此音乐设计挖掘到所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豫剧老唱腔。杨兰春强调唱腔要出新,要好听,要是豫剧的,群众听了能学会,争取每个戏能流行两三段唱段。如今,《朝阳沟》里很多唱段观众都能跟着唱。
豫剧《朝阳沟》剧照
《朝阳沟》在艺术上的成功,主要是在一个剧目中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活的形象,几乎做到了“每一个人都是典型”,不仅在现代戏中为数极少,就是算上传统戏,也是难得一见。其唱腔音乐既现代又传统而且超前,许多唱段成了广大民众的流行歌曲长期传播,现在演出仍然常常出现台上唱、台下和的情景。剧中反映的主要事件“上山下乡”早成历史,人们对于《朝阳沟》却常看常新,它超越了它所表现的时代和事件,其社会影响也超出了戏剧界,乃至文化界。有以“朝阳沟”为商标的商品,有以“朝阳沟”命名的商店。作者兼导演杨兰春曾经体验过生活的登封市曹村改名为“朝阳沟”,这里和杨兰春的家乡河北武安列江村,都创建了“朝阳沟旅游景区”。《朝阳沟》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引人注目的“《朝阳沟》现象”。
《朝阳沟》的创作团体是河南豫剧院三团。三团也是一个奇迹,1952年成立,60余年初心不改,一直坚持反映新生活,传播正能量,是全国公认的上演现代戏的红旗剧团,演出现代戏有据可查者156部,大量是本团首创。除《朝阳沟》这出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作品外,《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李双双》《冬去春来》《杏花营》《谎祸》《朝阳沟内传》《倔公公与犟媳妇》《拾来的女婿》《儿大不由爹》《马蜂庄的姑爷》《香魂女》《村官李天成》《风雨故园》《全家福》《焦裕禄》等等,也都可圈可点,为广大民众喜爱,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三团的艺术风格极大地影响着河南乃至全国许多上演现代戏的团体,形成了事实上的“三团流派”。我们相信,河南豫剧院三团现代戏创作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必将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河南豫剧院三团何以能够创作出《朝阳沟》?何以能够创作出一大批有影响的现代戏作品?回答是:三团具有独特的“三团精神”。这种精神是由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意识凝结而成的创造精神。
豫剧三团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河南省歌剧团,建团宗旨是“以地方戏曲为基础发展河南新歌剧”。这个团的演员队伍是当时进行文工团整编时选出的优秀艺术人才,其中不少人经历过革命战争的洗礼,具有很高的思想素养和文化素养,他们很自然地就把建团宗旨视为自己的历史责任。不过,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在同观众的交流中,他们深深感受到了地方戏曲传统的深厚和广大民众对戏曲的热爱,也感受到了时代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他们就把建团宗旨调整为“以传统的戏曲形式歌颂新时代,赞美新生活”,创造豫剧现代戏就成了这群“新文艺工作者”经过一段时间探索之后自觉意识到的文化使命。这是豫剧院三团创作现代戏最根本的出发点。要完成使命,就要创造一个新的戏曲类型。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创造性转化传统。于是,文化自觉和使命意识凝聚而成的创造精神,便牢牢地扎根在这个团体中。
有了这种精神,三团人淡薄个人名利,不讲个人得失,团结奋进,一往无前,60多年来,不管风吹浪打,一直坚持创作、演出豫剧现代戏。1957年,在挖掘戏曲传统的时候,一些老艺术家把千锤百炼的传统经典剧目展示于舞台,尚未成熟的现代戏当然难以与之抗衡,三团遭遇了极大困境,在演出时常常出现观众叫倒好的场面,文化圈内也出现了取消三团的声音。但三团人凭着“三团精神”顶住了压力,他们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加强探索,并虚心学习传统,终于把能够与传统经典比肩抗衡的《朝阳沟》推上了豫剧舞台《朝阳沟》是豫剧现代戏的杰出作品。写城市姑娘银环和未婚夫拴保相约,在高中毕业后同赴栓保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栓保先行,银环因母亲反对,左右为难。后经栓保鼓励来到了农村,但因不适应体力劳动,思想又产生了动摇;得到母亲病重、催她返城的信后,便不顾栓保母子的劝告,离开朝阳沟。途中与党支部书记相遇,受到了教育,归家以后,又发现她母亲竟是装病诳她回城,当即对母亲提出批评,毅然重返朝阳沟。她母亲也随后来会亲家,并决定在朝阳沟落户。全剧表现出新旧观念的尖锐冲突,展示了社会主义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反映了知识青年的特定历史足迹。不仅语言富有个性特点,而且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请欣赏银环上山一段:
银环:
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
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
这架山好像狮子滚绣球
那道岭丹凤朝阳两翅扇
清凌凌一股水春夏不断
往上看通到跌水岩
好象是珍珠倒卷帘
满坡的野花一片又一片
梯田层层把山腰缠
小野兔东奔西跑穿山跳岩
这又是什么鸟点头叫唤
东山头牛羊哞咩乱叫
小牧童喊一声打了个响鞭
桃树梨树苹果树遮天盖地
花红梨果象蒜辫把树枝压弯
油菜花随风摆蝴蝶飞舞
庄稼苗绿油油好象绒毡
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王银环我成了公社社员,
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
拴保:
银环同志你且停步我再说一遍,你就是马上走也等我说完
刚下乡在这里咱并肩立站,你代表同学们发出誓言
你说道革命先烈为人民把青春贡献,新一代要继壮志汗洒高山
银环同志你抬起头再往山上看,什么人坚守阵地望着你银环
朝阳沟寸寸土汗浇血染,我说过需要时我敢闯火海上刀山
老支书忆苦思甜那天夜晚,灯光下你可曾写了日记一篇
日记上曾洒下热泪点点,表决心在农村改地换天
银环哪你表决心立誓言,豪言壮语挂嘴边
你为什么为什么,一遇挫折你(我)全忘完
亲家母咱都坐下,咱们随便拉一拉
老嫂子你到俺家,尝尝俺山沟里大西瓜
自从孩子离开家,知道你心里常牵挂
出门没有带被子,她失急慌忙离开家
你到屋里看一看,铺的什么盖的什么
做了一套新铺盖,新里新表新棉花
在家没有种过地,她一次锄把也没有拿
家里地里都能干。十人见了九人夸
又肯下力有文化,不愁当一个哪啥?啥?啥----
当一个农业科学家,对,当一个农业科学家
针线活她不会,端碗还嫌手腕麻
吃穿不用她粘手,现有巧真俺娘俩
老嫂子你放心吧,婆婆不会难为她
在家生来好喝水,一天三遍不离茶
一天到晚有开水,茶瓶暖壶有俩仨
婆婆是个忠厚人,姑嫂亲得象一个妈
女婿是个好社员,她的公公,公公种地是个老行家
虽说吵过两句嘴,怨我的水平态度差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俺的娘待我像亲妈
咱一家要听党的话,朝阳沟就是咱们的家
《朝阳沟》剧照
魏云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演了《新条件》、《罗汉钱》、《小二黑结婚》、《志愿军的未婚妻》、《耕云记》、《红珊瑚》、《人欢马叫》、《朝阳沟》等剧目。后来又排演了《骄杨》、《甜蜜的事业》、《爱情的审判》、《朝阳沟内传》等新戏。魏云的《朝阳沟》是座顶峰,她在其中扮演下乡知识青年银环,其美丽、善良、勤劳的舞台形象深入人心。在现代戏画廊里,象银环这样有血有肉的形象是不多见的。她在《朝阳沟》中的精彩唱段,脍炙人口、久唱不衰。
《朝阳沟》的问世,无疑是现代戏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情节,再加上豫剧三团各位艺术家精湛的表演,使的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名闻全国。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朝阳沟》中的大部分唱腔在中原地区仍还在广为传唱和流传,这一切都证明了《朝阳沟》所具有着的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杨兰春是中国当代杰出的现代戏剧作家之一。他根植于河南,影响全国,开创了一条中国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崭新艺术道路,导演了《朝阳沟》《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等一大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现代戏经典剧目,最终形成了“现代戏流派”。
00:50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雅韵唱心声 清水出芙蓉
下一篇:观豫剧《九品巡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