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半个世纪的交接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242

时间: 2023-10-23 12:31:13

       “我奋斗的全部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为了让一方百姓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我要用一种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爱国精神和生命意义”。    ——李洪彬

       引    子

       河南宝丰,中原名邑,物宝源丰,人杰地灵,山川琛丽,民风淳朴。汝瓷清韵、香山梵音、马街书会、赵庄魔术……赋予了她独特的历史底蕴,汉将冯异、豪杰白朗、名帅钟秀、英才崔琦……彰显了她深厚的文化内涵。

       李洪彬就出生在这钟灵毓秀的应水之畔,淳朴的民风给了他泥土一样的朴实。70多岁的老母亲,有50年的党龄,在改革开放初期就任宝丰县大营镇南街村党支部书记,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女村官”。母亲的熏陶影响,使今年48岁的李红彬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了自立自强、坚守信义、为人正直的性格。

       这位坚强的农家汉子和这块变革的土地一样,走过曲折坎坷的小路,也走过铺满鲜花的坦途;尝过撷摘收获的喜悦,也品过吞下黄莲的苦涩。

       他是一位胸怀坦荡、不甘平庸的人物。数十年间,他的坎坷,他的苦痛,他的爱憎,他的智慧,他的意志,他的精神,他的影响,都深深地凝结在了这一方桑梓热土之中……

       一、人生之路坎坷不平,跌倒又站起来的李洪彬是好样的,他以崭新的姿态回归社会,重振英风,报效家乡。

       翻开李洪彬的历史,既简单明了,又曲折坎坷。他初中毕业后,曾经在宝丰县水利局下属的水库上过班。1983年,李洪彬下海做煤炭销售生意,获取第一桶金后,看到搞煤炭运输挣钱来得快,就于1985年投身运输行业。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竞把原来的积蓄赔得精光,他深深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和失败的痛苦。

       李洪彬为人正直、豪爽、好打抱不平,朋友们只要有困难都愿意找他寻求帮助。1991年,他酒后帮朋友处置纠纷时因误伤对方而使自己的人生一下子跌入了灰暗的渊薮。

       在其最低沉的时候,一个人走进了他。时任监区教导员的高国定对李洪彬的改造生活特别关注,每当李洪斌遇到困惑和挫折,高国定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他解疑释惑,鼓励他要勇于面对现实,勇于重塑自我。这些关心和鼓励为他重新扬起人生的风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终于能够静下心来躬身自省,积极改造。2004年6月李洪彬走出了监狱大门,踏上了回归社会的征程。

       十几年的别离,白发布满了母亲的额头,家乡的变化让他既意外又失落。为了维持生计,尽到孝道。李洪彬去当地洗煤厂打工。艰苦的劳作之余,他注意观察学习企业的管理技巧及经营方法。经过慢慢的积累和筹备,李洪彬逐步创建了自己的洗煤厂。再次创业,他得到了宝丰县当地成功人士商根生先生的大力支持,许多亲戚朋友也都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尽管企业经营经历了生产效率低、产品销路窄、货款回收难等诸多的困难,但他最终用诚信的理念、踏实的作风和新勤的努力,打开了销路,赢得了市场。他四处跑货源,现场抓管理,南下要货款……慢慢地使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一年后有了一定的实力,李洪斌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又组建了宝丰县顺利铝矾土销售有限公司。苍天不负有心人,企业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规模在不断增大。

       “钱再多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告诉人们,无论你眼下怎样,无论你过去做了什么事情都已变成昨天,你需要选择的只有今天和明天,当你真诚地重新面对生活时,你需要做的就是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一步步积累思想和经济的双重财富,并以此回报社会,展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赢得社会的尊敬。”

       在自己创业成功后,为使更多的刑释人员出狱后也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公民,在省第三监狱的组织下,李洪彬于2008年11月来到监狱,为即将刑满释放人员进行创业指导。他结合自己创业的心路历程和实践经验鼓励即将刑释人员走出困惑、走出沼泽,以一颗感恩和希望之心,把监狱警官的挽救、教育和关爱变为重塑灵魂的力量与源泉,尽力发挥自己在监狱学到的技能,利用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积极走农业产业创新之路,做一个有益于家乡、有益于社会的新人。同时,他还接受了多名刑释人员到他的企业就业,帮助他们一步步完成初期积累,最终以崭新的人生姿态回报亲人、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二、心灵的悸动与时代精神的碰撞,让他接过了绿化荒山,造福桑梓的接力棒。

       宝丰县的最西部,属丘陵地带和浅山区,这里十年九旱,基础条件非常恶劣。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大营镇(原观音堂乡)赵沟村的李禄、李海水兄弟,响应毛主席“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号召,带着行李,扛着镢头走上了荒无人烟的尖山坡开荒造林,没有树种他们翻山越岭到处采,没有树苗他们自己育,没有水徒步到五六里外的山沟挑,没地方住就住在半山腰的石崖下。几十年如一日,挖坑、垒堰、挑水、栽树,虎口震裂了一次又一次,镢头磨秃了一把又一把……李家兄弟愣是靠这种最原始的工具绿化了2000多亩荒山,植树200多万棵,让光秃秃的乱石坡,变成了梨树坡、梧桐沟、苹果园……

       1970年9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对李家兄弟艰苦创业、绿化祖国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1975年,李禄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李禄、李海水兄弟还分别被评为全国林业劳模和省级林业劳模,并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奖章。

       劳模的事迹从小就感动着他,时至今日,致富后的李洪斌依然记得小时候传唱的歌谣:

       兄弟两人上山岗,不怕日头不怕狼。

       栽下绿树上千万,造福子孙情意长。

       当李洪彬得知眼下全国劳模李海水还住在尖山坡上时,再一次唤起了儿时对劳模的敬重。2007年12月28日,事业已小有成就的商根生、李洪彬来到尖山坡,找到子承父业的李海水的三儿子李留套,共商尖山坡下一步发展计划。当80多岁高龄的李海水得知两位企业家是来投资开发尖山坡的,一下子激动了起来,紧紧拉着李洪彬的手说:“这下好了,我们绿化了几十年,也不过绿化了两千亩荒山,还有上万亩荒着呢,我老了,绿化荒山就靠你们了。”

       那些天,他心情复杂。站在尖山坡的山岗上,望着生机勃勃的树木他感动;望着大片的山岭仍然荒芜他沉重;望着倾尽毕生精力的劳模他落泪了……那几个晚上,李洪斌辗转难眠,想着老人沧桑的面容、佝偻的腰身和大片没有绿化的荒山,他睡下又坐起,站起又躺下……这绿化荒山,造福桑梓的接力棒接还是不接?接,将困难重重,任重道远;不接,将轻车熟路,心却不安。——如何面对,当做抉择!

       抉择不易呀!前半生没让母亲享过福,有点钱是该给自己和家人一点报答!——他思忖。

       ——抉择沉重呀!彰示了半个世纪的劳模精神不能丢呀!这可是家乡土地上最可贵的东西,这可是子孙后代应当珍惜的财富呀!——他长叹!

       ——最终,商根生、李洪彬选择了接力,选择了承担!他们踏着劳模的足迹,接过劳模的旗帜,走上了尖山坡。他们毅然决然地宣布——成立宝丰县天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然而,创业的艰难繁杂而具体,创业的困苦坚硬而强大!

       山上盖房难:无水、无电、无砖、无瓦……

       山上造田难:石硬、土少、无路、缺人……

       山上种树难:土薄、无墒、缺水、石滩……

       一个困难克服了,又一个困难又冒了出来。这一切都随时在考验着他,锤炼着他。

       李洪彬是条硬汉子,他有着尖山上那坚硬的岩石一样的性格,他认准的事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李洪彬没有理会方方面面的劝告和数落,他一头扎进了尖山坡,跟乱石垄、荒草坡较上了劲。一个颇有成就的企业家,吃住在山上,经常忙得一天只吃一顿饭,吃的还是咸萝卜丝等山野土菜,晚上连电视也看不成……实在寂寞,就打着紫外线灯,满山抓蝎子,一来打发时间,二来改善伙食。

       起初,他和伙伴们搭个草棚,晚上几个人挤在一起,伸不开腿,就把腿跷到高处,脚臭自不必说,倒把烟瘾也全忙忘了。工地的杂草有一人多深,黄鼠狼、野猫、野兔乱窜,晚上睡觉,蚊帐外的蚊子滚成蛋,连成团,可以用手抓,咬得他们脸红脖子肿,浑身起疙瘩;有的地方夜里黑森森的,虫吱兽嚎,阴气逼人,他们戏称之“聊斋园”。作为总经理,在尖山坡开发建设荒山这盘棋上,从规划设计运筹组织上说他是帅,从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同甘共苦上看他又是兵。

       沐着夏日的雨,披着冬日的雪,挟着荒岭的风,踏着石河的浪,他像山石一样坚实……厚厚的老茧、道道的血印、黑瘦的脸颊,挺拔的身躯,他像战士一样勇敢……

       2008年,他们投资1800多万元,打井架管,修路架电,垒堰固土,植树造林。桃树、梨树、苹果树、核桃树、石榴树……一批批吐青泛绿,尖山坡绿化面积翻了近两倍。2009年4月1日,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以“弘扬劳模精神,造福子孙后代”为题,对李洪彬的先进事迹进行了详细报道。

       如今放眼望去,尖山坡数千亩的沟沟岭岭郁郁葱葱,平日里也是村民也是职工的乡亲们,有的在平整土地,有的在修剪树枝,有的在砌石坎;很多乱石垄的夹缝中都栽上了小树苗,挖出的土方平整为耕地,有几块地已经种上了经济林。由于当地山村的大部分壮劳力出门打工,李洪彬就把留在家里的一些妇女和年岁大些的乡民招进公司从事荒山造林;为解决山村乡亲多少年来吃水难的问题,他怀着百姓期望桑梓深情自己出资为附近村民打了深水井,铺设了管道,让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让山村人家多少年、多少辈人的梦想变为现实。

说起自己今后的打算,李洪彬非常自信,他计划在尖山坡上增扩养殖项目;继续开荒造林,让经济林、果木林的建设规模化、多样化,增设人文景观,不仅让尖山坡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还要把这里建设成为“红色旅游名地”,“观光旅游胜地”。

       李洪彬的文化程度不高,可他在当地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很高;李洪彬不是亿万富翁,可他竭尽全力,投身荒山绿化,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用满腔热情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他不会夸夸其谈,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想怎样把劳模李禄、李海水的精神传承下去,尽快把这座荒山绿化好。

       时代召唤!百姓期望蓝图喜人,征途漫长!他站在山坡上思考着下一步的计划。

 

       三、呼啸的山风,你来吧!就当是我的冲锋号;终有一天,我让你变得和煦清新

       曾经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大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在他篇幅不大而最为精彩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中,描写了一个古巴渔民连续八十四天捕不到鱼,好不容易逮到一条大鱼,却被鲨鱼吃掉。老渔民与鲨鱼展开了一场英勇顽强的生死大搏斗,作品体现了不怕失败的“硬汉子”精神。作家在这篇渔猎故事的框架中,生动地展现出人与命运搏斗。这是对一种不屈不挠奋斗精神的讴歌,是对不为难险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的讴歌。我不知道李洪彬是否也看过《老人与海》这本书,但是我从他身上看到了《老人与海》中的那种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硬汉子”精神。

       深夜,李洪彬毫无睡意。他在尖山开发建设工地上徘徊,他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艘正在航行的战船上,这艘战船是退缩到风浪不惊的港湾,还是继续搏击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一切都取决于掌舵的他。此时,他仿佛看到了一幅画面,探险家哥伦布站在船头上眺望,希望的霞光在眼前升起……哥伦布的功绩不仅仅在于穿越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更在于他有百折不挠的探求奋斗精神。

       歌德这位世界著名的诗人在他史诗般的著作《浮士德》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命运赋予了他一种精神,这精神不断向前猛进”。开拓者的生命在于搏击,在于创造,在于前进!有争议怕什么?自古革故鼎新都是在有争议中干成的!

       堆积如山的困难,重重叠叠的矛盾,决定了创业发展就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

       如果没有胆识,别人一数落就搁下,那就不是李洪彬!如果有了压力,就弯腰屈膝,那就不是李洪彬!如果碰到困难,就打退堂鼓,那就不是李洪彬!

       李洪彬说:“不断跨越一个个障碍,才能前进;不断打赢一场场攻坚战,才能发展,除此别无选择”。带着农民的哲学,李洪彬开始排兵布阵!基地的建设工程是又一场攻坚战,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攻坚战打响了!

       那是每一秒钟都会流下建设者成吨的汗水的日子啊!那是每一分钟都当做24小时使用的日日夜夜啊!

       “献青春共树丰碑,尖山人再创辉煌!”

       “ 今日辛苦我一个,明天造福全社会!”

       “双肩担负尖山热望,两手锻铸尖山明天!”

       ……

       这是他们的口号,也是他们的心声。

       六七月份,正是热浪滚滚,奋战在施工现场的创业者们,硬是以超人的毅力,保证工程沿着指挥部的计划向前挺进。

       于是,我眼前的特写镜头回转到了公元2010年9月11日“定格”:基建一期工程进入到了最后冲刺阶段!

       那天,对于每一个尖山人来说,其所表示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年号本身!

       李洪彬带着他的一连苦战了20多个日日夜夜的员工,正在烈日下冲刺……李洪彬带着他的几员大将,逐个房间、逐个底座、逐个展厅察看……他们如同在大战前巡视战场,脸上既刻有将军的冷峻凝重,又飞扬着诗人的激昂亢奋!

       李洪彬对现场的职工说:“我们今天就要实现工程全面竣工,现在是决战的时刻,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我们要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任务——靠谁?靠你们啊!”说着说着他提高了嗓音,“同志们!现在已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我们大家要齐心协力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在场的工人听得鼻子发酸心中发烫,他们知道他们的“头儿”——已经累病了,累瘦了——一下子瘦了十几斤。全场沉默了,一般弘大的情流在无声地交流……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冲刺,工程终于全面峻工!

       ——这是尖山重大的节日!这是尖山欢腾的时刻。大家忘却了疲劳,忘却了伤痕的疼痛,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工地上一下子沸腾了!喧闹与欢腾,惊散了林中的鸟雀;彩旗与横幅,映射着天空的彩云。

       炽热的天,灼热的地,比不上尖山人火热的爱。正是这份深情厚爱,正是这样的尖山精神才使工程顺利圆满竣工。

       为了这一天,有的舍弃了与亲人的团聚,有的推迟了家中盖房的工期,有的隐瞒着病情,有的扔掉了病假条,有的顾不上病卧在床的高堂老母,有的来不及照料年幼的孩子,……我从那环环相扣、紧张有序的劳动中,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尖山精神”。一些外国人总说中国办事效率低,我们也似乎习惯了慢慢腾腾的小步走路。但新的时代,已不容许陈旧的思维方式继续滋长蔓延,必须解放思想,走高速发展的新路子。值得庆幸的是,尖山人在他们旋风般的总经理李洪彬带领下,否定了前者,彰显了后者。一期工程是李洪彬率领尖山人树起的一座史无前例的丰碑,是李洪彬率领尖山人写下的一篇彪炳史册的壮诗!它将永远昭示后来的尖山人!

 

       四、要善于运用科技力量创业,让尖山坡的各项事业更快地发展起来

       李洪彬常说,“老一辈劳模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当然要继承发扬,但更要讲究方法,讲究科学,让整个尖山坡更快地绿起来。”他脚踏实地、有条不紊,把一个个想法逐步转化为现实:架设管道引水上山,初步解决了职工群众的生活和树木灌溉问题;维修公路保证尖山坡交通顺畅;结合使用机械化工具开荒山、修梯田,种上各种经济林,使尖山坡的绿化面积翻了近两番;林下套种中草药和蔬菜,散养自己养殖场孵育的生态鸡……如今的尖山坡,现代林业立体种养模式初具雏形。再过三年,所有果树都将进入丰产期,亩均效益预计可达约7000元。

       与老一辈相比,李洪彬造林特别重视科技。他携手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种植突尼斯软籽石榴、日本金太阳杏等挂果早、效益高的新品种果树,其中突尼斯软籽石榴现在市价1斤能卖16元。过去,“桃三年,梨三年,杏五年,想吃核桃十八年。”采用这种传统种植方式,果树从种植到挂果的周期特别长。李洪彬运用科技手段,采用新品种,种的桃子、梨、杏、苹果一年后就挂果。

       李洪彬十分重视果树成活后的日常管理养护,尤其是在特殊气候出现时。那年农历十月底,突然下了一场大雪, 李洪彬立即组织30多名村民,冒雪登上尖山坡,把8万棵突尼斯软籽石榴树的树干用土封埋了20多厘米,使其免受冻害。在这场大雪中,全省其他地区的突尼斯软籽石榴全被这突如其来的严寒冻死,唯有尖山坡上的完好无损。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叶永刚处长听说后颇感好奇,专程来到尖山坡,连称“奇迹!奇迹!”

       尖山坡所在的观音堂乡是宝丰县唯一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086元。“人活着总要给社会留点有用的东西。我投资搞林业,说到底是为了给尖山坡多留点绿色,让周边的父老乡亲尽快富起来。”李洪彬如是说。笔者在尖山坡上见到了正在给石榴树浇水的孤山后村村民张长立。老张今年已74岁,他把自己的3亩山林流转给了宝丰县天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自己给公司打工。“现在旱涝都不操心,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工资,好着呢!”

       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程红高度评价两代劳模接力造林的先进事迹。他说,新形势对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先易后难的建设和治理,林业生态建设到了“啃硬骨头”阶段。如今,我们更加需要继续接力,大力弘扬尖山坡上两代劳模艰苦奋斗、绿化祖国的精神,大力推广依靠科技、依靠经营管理发展现代林业的经验,让劳模精神在新时期的造林绿化和兴林富民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现阶段我国造林绿化任务十分繁重。胡锦涛主席2009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要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如期实现这个目标,从2010年至2020年,我国每年平均需造林8800万亩以上。目前,我国剩余的宜林荒山荒地60%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难度大,成活率低,林木生长缓慢,林业生态建设进入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    

       李洪彬在向笔者介绍的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受到他对劳模的敬重、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国家号召的重视、对科技创新的推崇!

       在劳模李禄和李海水兄弟俩绿化林下方,有一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亲手栽种的槐树长得非常茂盛。据介绍,1992年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同志,徒步简从,从大营镇韩庄村翻越边庄、老龙窝几道山岭来到尖山坡看望全国林业劳动模范李禄、李海水兄弟。李长春书记不仅仔细察看询问了尖山坡各个方面的情况,而且亲自在尖山坡栽下了一棵槐树。后来人们常称这棵树为“长春树”。李洪彬先生后来让职工在其南边建亭以示纪念,名为“长春亭”。

       由于目前山上树木基本都能得到及时灌溉,“花果山”的模样已初具规模。走进绿叶如云,硕果累累的果园,一个个鲜亮耀眼的果子,沉甸甸压弯了枝儿。圆乎乎、嫩生生、绿如翡翠,碧若精玉,红似玛瑙,黄比金宝,青胜珍珠……“疑是王母瑶池桃,浑如东海神仙果。”这里是各种果树琳琅的长街,斑斓多彩的河流。目光所及,令人陶醉;肺腑吐纳,倍觉新鲜。这果园的秋天,是金的季节,火的季节,丰收的季节呀!那果子,个大、肉肥、汁甜、品质好,“玉脸飞红香四溢,弹指欲破味隽永。”尝一口,入口脆,落喉甜,回味香呀!——啊,我们咀嚼的岂是果子,其实是一种创业的甘甜呀!

       山下水库,像一副明镜,映照着果园风景和景中之人;小河,像一支蘸糖的芦笛,流淌出甜蜜的韵曲;百鸟,欢飞啭鸣,撒下一园庆贺丰收的歌舞。果园里的一位姑娘,额上晶莹的汗珠珍珠似的闪烁,写意式的鬓发贴在白里透红的腮边,枣红色的衬衫,像一片绚丽的晨霞。啊,劳动者、创业者的姿态不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吗?人群中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古铜色的脸是岁月的风雨镀致;爬满脸的皱纹记载着时代的变迁,深陷的眼睛,闪动着深沉而炯亮的光,那是人生酸甜苦辣的凝聚。他迎着东方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指着新栽的一片果树激动地说:“人是一辈传一辈,树是一代传一代啊——老劳模范李海水先生的憧憬也是甜美的!”

       商品大潮的滚滚激流,冲击着我们这个国度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角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状态、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冲击着我们固守的传统和理念。在一个时期内,一些问题变得暖昧了:现实生活中是否还存在无私和真诚?社会是否还珍视奉献和牺牲?我们身边是否还真正存在那种躬身实践“三个代表”,视人民为父母,敢为老百姓披肝沥胆、舍生忘死的好人?我们是否需要重建那种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干群关系?我们该不该寻找这样的当代英雄,理直气壮地把他们镌刻在时代的画廊上?在尖山坡,我从这个叫李洪彬的男子汉身上,找到了明确的答案。

       通过几天的接触,我与李总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他的确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爱有恨、有血有肉的人,他爱母亲、爱妻子、爱儿女、爱同事、爱人民、爱事业,既是运筹帷幄的将军,又是冲锋陷阵的士兵,既是横刀立马的战将,又是激情澎湃的诗人,他有着土地一样的淳厚,岩石一样的坚韧,又有着儒将风度和大丈夫的气慨。我被他深深地打动了。我想,下一篇文章的主角有了——就是他了!

 

       五、世代受穷的乡亲呀!我将用我一生的努力带领你们摆脱贫穷的阴霾!

       尖山坡的下方就是赵沟村古山组,全村共40户,180口人,青壮年大部分都外出打工,留守的大都是老弱病残,稍有一点劳动能力的,都被李洪彬召集上山进行绿化荒山,每人平均月收入近千元。村里的用电、吃水问题解决了,上山的蚰蜒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大道,这些项目的投资除了得到宝丰县水利局和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以外,李洪彬净投入将近100万元。李洪彬在投资绿化尖山坡的同时,把当地老百姓的疾苦挂在心上。每逢过年过节,每一户孤寡伤残老人就会收到李洪彬派人送来的生活必需品,哪家有了天灾人祸,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帮助。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村民除得到当地政府救助以外,都不同程度地得到过李洪彬的帮助。

       “套啊,李洪彬长啥样呀?让俺见见他,人这么好!……”这是宝丰县大营镇赵沟村古山组一位70多岁老太太拄着拐棍找到劳模李海水的三儿子李留套时说的一番话。

       “如果没有李洪彬来我们这里投资开发,这里的农民永远都脱不了贫!”刚刚打工回来的张小兵充满了激动和喜悦。

       “还是共产党好!共产党领导的好!李洪彬好!……”这是偏瘫数年、坐在轮椅上的古山组村民张长合的心声。这位老人今年70多岁,三年前患脑血栓留下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他的老伴儿也是高血压患者,说话不清,当笔者告诉他逢年过节救济他们的人是李洪彬时,他和老伴激动地连续说了几遍“共产党好!李洪彬真好!”

       李洪彬常说:个人富裕不算富裕,只有带动父老乡亲共同富裕,才能体现自我的价值。近几年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向灾区群众捐款。他先后投入数十万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资助贫困户和贫困大学生,用心回报父老乡亲,回报社会。

       李洪彬十分重视职工的利益,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注重改善工作环境,解决他们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李洪彬常说:不断优化工作环境,让职工在最适宜的条件下工作,既能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又能提高生产效益,必须充分重视。每当春节的爆竹响起的时候,每当中秋的圆月升起的时候,李洪彬和他的同事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干部职工、家庭困难的群众。他总是披着中秋的月光,迎着春节的喜气,与有关领导一起拎着礼品,怀着真挚的感情,去看望他们,细心询问有无困难和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有,他们一定会尽力去解决。

       李洪彬为企业发展、为职工利益、为报国惠民实在太累了……这一切都源于他对爱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无私的奉献。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过去的几年,他为宝丰、为社会做了巨大的奉献,但他仍不满足,他曾表示:在以后的岁月里,将拿出更多的热忱建设家乡,回馈社会。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光彩事业中来,温暖社会,共创和谐!

 

       六、勤学多思、增长才干,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员工素质,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需要

       李洪彬的才智和业绩,并非天生,而是他勤学多思、务实肯干的结果。与贝利德公司合作新项目后,为了尽快进入角色,胜任工作需要,他把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当作开展工作的重要一课。他在书籍和实践的百花丛中不断采集知识和才干的花粉,努力为人民为社会酿造出甘甜的好蜜。

       在我们的采访中,公司办公室的同志讲:“李总重视学习,工作思路清晰,对自己和同志们要求严格,作风深入,工作扎实。他布置安排的工作,件件都要结果。对待下级也很关心。和他在一起工作,有安全感、温暖感,也能长见识,学东西。”

       “所谓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前提就是要多学习多思考,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学习和思考能使我们认清责任和使命,能使我们增长本领和才干。不善于学习和思考,不了解情况,就没有好的思路。一个不善于学习的干部是没有出息的干部。一个不善于学习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在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上,李洪彬明确指出。他接着告诉大家:“一个单位工作千头万绪,如果不注意学习,没有清晰的工作思路,抓不住重点,就干不好工作,只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撞而不响或响而无韵,不是无事生非就是忙乱无章。当然,我们的工作思路首先要符合上级党委、政府总的要求,符合本单位的实际。”

       李洪彬用人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借脑引智”,大力聚集人才、培养人才,为企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李洪彬结合实际,提出了企业工作24字方针,即:“政治坚定,团结协作,博学精记,规范高效,勤廉奉献,争创一流。”并以此经常警示自己和每个同志。在狠抓培训、自学,落实学习制度的同时,组织开展了政治、业务百题知识竞赛,公司人员人人参加,强化了学习意识,增强了学习效果。他还采取观察、定期不定期听取各部门工作汇报的办法,检查各部门目标责任落实情况,帮助部属出主意、解疑难,促进工作落到实处。把各部门的工作效果与精神鼓励、物质奖励挂起钩来,好的表扬奖励,差的教育帮助;精神鼓励为主,物资奖励为辅。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齐抓共管,使大家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明显增强,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作风纪律有了明显改善,各项工作有了明显进步。

       李洪彬认为,作为现代企业只有注重学习,适应形势发展,才能造福于民,取信于民,才能对得起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他给他的助手讲: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把一项项具体工作做好了,做大了,才能更好的造福桑梓,报孝社会,报孝祖国,也才能很好的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精神上的东西虽然是无形的,但它却左右着物质的存亡与兴衰。李洪彬从人性人情出发,关怀爱护干部职工、不能不在人们的心里掀起感情的波澜。大家为有这样的好领导而骄傲而自豪,从而不断焕发出创造的活力,焕发出一种更大的工作热情,产生出一股更加强劲的工作动力。

       李洪彬始终把理顺人心的工作渗透到日常工作等各个环节中去。这里没有空洞的政治说教,而是一件件具体生动的事例,这些事情也许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正是这一片片绿叶和一朵朵红花才编织了人们心中的春天。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

       “无情未必真豪杰”。李洪彬也有父子亲情。他爱妻子,爱孩子,孝敬老人,但他把对亲人、对家庭的爱常常埋在了心底,把全部心血都献给了他为之奋斗不息的事业。他曾富有深情地对笔者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工作上顾的多了,家庭等个人的事就顾得少了。我的工作能到这一步,其中也有爱人、孩子及其他亲人的功劳。家里很多事都是爱人干的,她得处理家务,还得照顾老人,挺辛苦的……我只能隔一段时间回去看看,我只有把事业做的更好,作为对他们的补偿和报答”

 

       不是尾声

       2010年9月11日上午,以介绍三位植树造林先进人物事迹的宝丰县尖山坡“劳模事迹展览馆”开馆。新开馆的“劳模事迹展览馆”主要展示李禄、李海水、李海棠三兄弟当年植树造林时的照片、所用劳动工具、所获各种荣誉证书,以及《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刊发的相关报道。

       2009年11月21日,荣获全国“爱我中华共创和谐十大时代先锋人物”的李洪彬,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的亲切接见。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于2009年4月1日对李洪彬继承和发扬劳模精神、投身荒山绿化、养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深入报道后,10月23日《河南日报(农村版)》第三版又以标题为“弘扬劳模精神造福子孙后代”专题报道了李洪彬致富不忘回报社会,投身荒山绿化的先进事迹。随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产经新闻》、《中国国门时报》等多家媒体对李洪彬的事迹都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1年5月24日,河南年产150兆瓦,总投资5.3亿元的最大的太阳能生产项目落户宝丰,河南贝利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艳宾、总经理李洪彬以及中共宝丰县委书记王宏景等出席了奠基仪式。奠基仪式上,锣鼓喧天,彩旗招展!那气势,那场面,使身为河南省宝丰县尖山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任、河南贝利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河南省宝丰县天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李洪彬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创业的豪情更足。

       青山绵绵,绿水悠悠。巍巍的伏牛山,层峦叠嶂;滔滔的石河水,蜿蜒东流。父城的儿女们正以宽阔的胸怀,宏伟的气魄,百折不挠的追求,坚定果断的行动,证明了我们这一代是敢于创造的一代,是新时代锻铸的走向成熟和充满激情的一代,是以奉献精神做桥梁的联结未来和明天的一代!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来自观音故里的报告——平顶山市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 工作纪实

下一篇:一个城市的“观音血脉”





相关内容

作家郭进拴传奇

今年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2024-05-21
作家郭进拴传奇
中国中原,出了眼智慧欢笑的文学泉

今年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2024-05-17
中国中原,出了眼智慧欢笑的文学泉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