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之《第六章 痴梦难醒》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160
时间: 2023-10-27 11:22:51
老师也几次我的父亲说:“进娃这孩子有出息得很嘞!”
我就是和别的孩子想的不一样。我一心想快点长大,并天真地找到老师恳求说:“老师!你帮我一下子长成大人吧,长成大人了,我就能干好多好多事了!”
老师说:“好吧!不过,这事儿急不得,你要先好好上学,我才能帮。”
我信以为真。
从此,我学习更刻苦、更努力了。
我的学生时代既有苦涩的一面,也有幸福的时刻。每当节假日,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抱玉河边割草、放牛,下河摸鱼。那时的抱玉河,是那样的秀美。高高的蓝天下,白云片片,河水潺流,白浪滔滔,鹅鸭戏水,柳丝拂岸,草木葳蕤。那横跨抱玉河的大桥,犹如一道街市悬在半空,伴着那蓝天、白云、绿树、红花,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水彩画,煞是好看。我们踏上桥头,俯看脚下,滔滔河水汩汩西来,悠悠东去,宛如一条飘浮在豫西大地的洁白丝带,隐迹在那如烟的柳丝之中。河两岸那茂密的林带,碧翠欲滴,绿意盎然,一方方,一片片,连在一起,倒映水中,好像镶绣在河上的碧绿丝带,使抱玉河更加灵秀诱人。
河边,有几位灵巧俊美的村姑在洗衣服,一群白鹅在戏水,河水散发出清新湿润的气息,石桥、碧波、垂柳、翠竹、白杨,和谐地构成了典雅的诗情画意……水面上,一只小舟荡过,双浆拍打着河水,涟漪一层层地扩散开去;远处,飘来了悠然自得的歌声,望着那柳搓金缕,花影摇曳,碧波荡漾,扁舟浮摇的抱玉河,我陶醉了,好像躺卧在慈母的怀抱里,沉湎于无限的温馨惬意之中。
古人寄情山水,成为洗涤品格涵养性情的必备条件。有一个例子很有意思,大自然的流水,在孔子心目中,具备着君子一切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夫水,偏于渚生而天地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乎不可曲进,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俱,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孔子把水描写了九种形象,可见他对巨川大河观察的是既深刻而又细致的。
我本来性嗜山水,极爱出游。只有家乡的抱玉河,才是我真正领略和体会到了孔老夫子描写的德、义、道、勇、法、正、察、善、志等九种形象。我是相信“太史公游名山大川,故其文章颇有奇气”这句话的。抱玉河虽没有名气,但她却有着别处都没有的奇绝之处。我时常望着抱玉河,倍觉这碧波粼粼一河水的鲜活可爱;这漾波漫流的大水,更令我陶然如醉,神魂飞扬,彼时,纵有千种愁思万般忧,也全部消溶在这一河碧玉里了!
我在想,抱玉河的俏,恐怕全在于河流的曲折多姿,从我们窑湾自然村下行,越见委婉袅娜;行至流急涡回的前方,抱玉河裙裾一闪,闪出了九曲十八弯,壁立湾畔的奇岩怪石,似乎触手可及,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居农舍,更添无限野趣。
这里长长的流水,都像镜面一样,也许等着哪位新嫁娘来这里对水梳妆。沿河前行,我目不转睛,怡然而视,除了惊叹,说不出一句话来。站在桥头望去,抱玉河里的石头大如巨象,小如卵石。有的垒石成坝,有的自陷为潭,水态因石而异,它冲击巨石,迴流迸发;它经石坝自成水帘,急流勇进;有的在矗石四周环行,有的从迭石中穿行,遇到一段比较平坦的石滩,它们滚滚而去。深处见其绿,浅处如白酒一般,飞溅的水沫如白絮银丝。河水因地而歌,有如松涛,有如竖琴,雷鸣倾盆之声,铮铮淙淙之音,响彻耳鼓之间。再往前行,河水犹如自天而下,挂着一匹白练,悬流为瀑;有的流入河边的石槽,好像一条青龙,曲折回肠,在艳阳映照之中,凌空出现五彩的虹。
我望着碧波荡漾的抱玉河,其实这里也是汝河的上游,也有人把这里的河通称为汝河。那湛蓝的涟漪,像一粒粒璀璨的宝石,像一块块蓝得发亮的天空,给宁静和纯洁的碧波,抹上了多少神奇的色彩。在微风里,只见那澄清的碧波,竟是深一层、浅一层、浓一块、淡一块,真是千姿万态。河两岸的杨树和翠柳的倒影,在河水中轻轻摇荡,竟像是从未见过的海市蜃楼,在蓝天和白云底下,不断地变幻着色彩与光泽。
漫步这里,每一条乡间小路上,都溢满了花的芬芳。我们踏着一朵朵红云过来,又踏着一朵朵白云过去。我们都想把这抱玉河的春色一揽胸间。我不愿踏着红云走,因为她红得太美,我怎忍心伤害她;我也不愿踏着白云去,因为她白得纯洁,我又怎忍心踩碎她。但我要牵走这里所有缤纷的云,在山林小路上穿行。让我播一路香气,洒一腔情思,这才是我的性格,这才是我的所爱、我的所想。
我在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各种野花,像花地毯一样的河边漫步,望着两岸美人发丝一样的垂柳,望着石阶下落英缤纷的桃、梨花,心想:不仅搞艺术、做学问要师法自然,就是做人,不是也应该以自然为师吗?常见大海,可使我们心胸宽厚、宽阔、宽容;面对高山,我们希望变得巍峨、挺拔、坚定。观赏梅、兰、竹、菊,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我们的品性;聆听林涛泉声,可以领悟大自然的整体和谐和生命节奏。人在大自然面前因无须戒备、防范而变得坦诚、开朗。这些均有利于我们形成旷达、愉悦的心境。故古人曰:“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而乐天者必长寿。
大自然永远滋润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想象,丰富我们的创造。大凡大艺术家全都酷爱自然。贝多芬迷恋芬芳的田园,屠格涅夫热爱辽阔的草原,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李太白把酒问月、笑傲江湖。试问大自然中之生物,哪一种不是鬼斧神工、浑然天成?随便一株小草,随便一棵树,随便一只鸟,随便一条鱼,随便一只蝴蝶,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整体结构,它们的色彩,它们的姿态,和环境之间显得是那么和谐、合理,天衣无缝。试想文学艺术作品的结构、气韵,如能达到动植物那样完美、那样酣畅,那将是一种何等成熟的境界!因此,无论在为文、为人上、大自然永远是我们最好的导师。
我继续沿抱玉河前行。那些游人想带走所有的花香,揽去满河的春光,而我的欲望不就是那么一点点:牵走一河缤纷的云,与这河水谈谈我的心…… 我在想:我行我的山林小路,我牵我的缤纷云、苍翠绿。古人何所在?大自然才是永垂,才是不朽。请看,乡路崎岖蜿蜒,一路绿,一路香,一路鸟语,一路人欢。在这抱玉河边的密林中,人们尽情吮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最鲜美的景致。人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我。人世的喧哗,人世的尘埃,人世的角逐,人世的欺诈,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多么的渺小而微不足道啊!一切来于大自然,一切又必然最终归宿于大自然。世态的纷繁,我们又何必再去计较呢?
我实在不愿匆匆离开这春的抱玉河、春的丛林。于是,我在这里缓缓行,去憧憬一个美,去享受一个美。我似乎感觉到丑陋、角逐、欺诈、尘埃,在这里全部消失了。在茵茵的草坪上,是朝气勃勃的小伙子;在缤纷的花丛中,是俏艳的姑娘们。他们爱这河,爱这林,爱这花,爱这春。他们与春争艳。
我也在这里获得了慰藉:大自然给了我自我,使我获得了一个纯真的心爱。
我所在的学校附近,曾有一个大荷塘。每到初秋时节,粉荷垂露,盈盈欲滴,白花带珠,皎皎无暇。绽蕾怒放的,嫩蕊摇黄的,芳唇轻启的,娇羞欲语的等等,不一而足。那一片片的荷叶或浮或立,密密叠叠,如碧玉托浮于水面。我随口吟出两句古诗:“荷叶团团擎翠盖,莲花灼灼斗红妆。”
莲花属于睡莲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命力顽强,颇值称道。一粒沉睡于地下千年的古莲子,只需在莲子两端各钳去一至二毫米,给足水分和一定的温度,三天后便会抽出嫩绿的新芽。若重新种植,依旧可以开花结果。
有一天,放了学的我正在观看荷花 ,天空忽然滚过一阵闷雷。接着,豆大的雨点便“噼里啪啦”地落下来,雨势甚猛。我禁不住为满塘的荷花担心。同行的阎启元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不打紧,雨来得巧,正好让你见识见识荷花的风骨。”
“雨打荷叶有声画,风吹渔舟无字诗。”这正是雨中赏荷的绝妙景致。
说话间,大雨如注。暴怒的天公,挥动着无数条长长的雨鞭,抽打着荷花的叶,发出一片“咚咚”的声响,像千面战鼓,时急时缓,时松时骤。我暗自叫苦,这满塘的荷花即使不被雷雨击倒,叶必定是花残叶败,七零八落了。
暴雨将息,纤细的雨丝还在空中划出一条亮丽的彩虹,我和阎启元老师便赶到塘边,只见满塘荷花昂然挺立,面无惧色,像是威武的勇士,经过暴雨的洗礼,更显得清秀,雅洁,可爱极了。阎老师见我看得入痴入醉,就笑着说:“怎么样?其实,这荷花不但风骨顽强,还颇具献身精神呢!”
阎启元老师介绍说, 荷花果实可食,有莲子粥,荷叶粉蒸肉,排骨藕汤。殊不知,藕节,莲子,莲蓬,莲房,花蒂,莲须皆可入药。据说,华山顶上有一池生有千叶荷花,吃了便成仙。《太清绪草木方》也有这样的记载:七月七日采莲花七分,八月八日采莲根八分,九月九日采莲实九分,阴干后放置在竹制的容器中,服上一勺,便可令人不老。这虽被涂上了神秘色彩,但从侧面说明了荷花的药用价值。就连那静谧地躺在水面上的荷叶,其功用也并非只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用它煎药,不仅去暑生津,还能助人文思。荷花浑身上下无弃物,无怪乎诗人们叹曰“落残数柄荷花蕊,浸得一瓶泉水香”了。荷花虽然没有牡丹那样荣华富贵,没有玫瑰那样娇艳浪漫,没有梅花那样傲骨铮铮,也没有桂花那样香漂十里。然而它出污泥而不染,洁身吐芳,那含苞的荷蕊,分明展示着“出世入世”的机警,那绽开的荷瓣,确实表现了“不弃不舍”的精神。烈日炎炎,骄阳似火,荷花却“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越发显现出它的神勇刚烈和超凡脱俗。荷花不单单在于它的美学价值,更多的时候在于它的无私奉献。荷花初现,“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嫩碧才平水,园阴已蔽鱼”。接着便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慢慢地就“露冷芳意尽,稀疏空碧荷”,到了晚荷,“无有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临了还“留得残荷听雨声”,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竟次开放,绵延数月,每一个阶段,荷花奉献给人们的是它迥异的神彩,无畏的风骨,即便香消玉殒,一眼望去依旧碧绿蓝天,虽死犹生!这时候它什么也不曾带走,却给人们留下了香甜的莲子和粉嫩的白藕,让秋冬的人们大享眼福和口福。所以,普度众生的佛教就与荷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莲花王的传说》记载:莲花王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的肉吃(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就这样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了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灾荒。佛教就是基于众生的爱莲心理,传播才如此之迅速。荷花不仅拥有华丽的姿容,而且它通身都是宝,其叶,茎,果,根,都可为人们食用或药用,如此这般地济世度人,滋养众生,乃是其他任何花都无可比拟的。
一阵荷风沁凉如水,拂去了我们师生心头的阵阵暑气。啊!这就是荷花,它“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风度高雅,毫无哗众取宠之心,秀丽端庄,却没有矫揉造作之态,于朴实里见俊逸,在持重中显风骨。盛夏时节,她以幽幽清香,窈窕身姿给人们以美的享受,风刮不倒,雨摧不弯,傲然挺立,气宇轩昂,又赢来了“花中君子”的美称。秋风萧瑟又尽其所有,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人间,只留一簇根柄,在水底默默积蓄,待来年重新奉献。昙花娇娆,可惜寿命太短,云竹秀丽,然而无果实奉献。而荷花呢,集高洁,顽强,牺牲精神于一身,给予了我多少启迪啊!
故乡是我生命的摇篮,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风光,不仅滋润着我天真纯洁的心灵,而且赋予我生命之树长青。我和故乡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启迪着我稚嫩的心,吸引着我那富于幻想、好奇、多思的童心。故乡那青青的草,肥肥的牛,亮亮的月,艳艳的花,脆脆的歌,那活泼的神气,葱茏的生气,那朗朗的读书声,伴我度过了愉快而又幸福的少年。
1974年秋天,经贫下中农推荐,我到临汝镇上了高中。1976年秋天高中毕业。
几千年来,中国人在这块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对于节气这样的大的时间观念和春夏秋冬这样的季节循环,特别敏感,但世世代代的生活,却仿佛都是千篇一律地重复着。因为有上千年的历史作为大的时间座标,中国人也习惯于把百年兴衰,只看作是历史长河短暂的一瞬间。盛衰的交替,犹如冬去春来。多么重大的社会变动和人间灾难,也似乎是过眼烟云。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具有深刻的历史感,但同时,也都不像中国人那样奉行着一种独特的、听天由命的生命哲学。
在那颠狂的大跃进年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神话,把北方的小麦吹到亩产7000多斤,把南方的水稻吹到亩产50000多斤;上至写过《实践论》的伟大领袖,下至科学家和一向讲究实际的中国农民,居然都会相信这种神话。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居然家家都砸了锅、关了门,几亿人都到公共食堂吃大锅饭,似乎共产主义就这样来到了。文化大革命,更是让人不可思议。
当时正在读高中的我家庭经济非常困难,父亲不幸病故,母亲白天参加学大寨大会战,晚上给我补衣服。别人吃白馒头,我就啃黑馒头、吃红薯,有时从家里背的红薯都出了长长的白毛,变味了,我也舍不得扔掉。每逢节假日,我就到山上挖野菜,下地拾坏红薯,用来充饥。我冬天穿的是母亲为我缝的黑土布旧式棉衣,戴着窝窝棉帽,夏天穿的也是粗布褂子、粗布裤头。
有一次,学校的班主任王松寿老师摸着我的窝窝帽子说:“真是农民的儿子,还保持着农民的本色啊!”满教室的学生都望着我笑。我说:“老师,这帽子挺暖和的,您如果想戴,我也叫俺娘给您缝一顶!”王老师忙说:“不用,不用!”
有一次王松寿老师发给我一张“困难学生申请救济表”,说是需要什么,填在表上就能解决。我接到表后,思绪万千。我想:自己困难,国家也很困难。我找到王老师说:“我生活得不错,不需要什么,就是学习上有点困难,我想买些课外读物,增长自己的知识。”王老师说:“你的衣服太破太旧了,是不是申请成衣服?”
我说:“衣服差一点不耽误学习。我最需要的是读书、学习!”
王老师深深地感动了,就满足了我的需求,并号召全班同学向我学习。
我从小就立志发奋学习,掌握真本领,长大好好报效国家。我年年以名列前茅的学业成绩,向疼我爱我的母亲汇报。母亲捧着我的成绩单,像捧着块黄金,满心高兴。那时候,我的作文还经刘二辰老师推荐被选入全县的《中学生优秀作文选》集呢!
我对什么都抱以极大的兴趣,如果考不上大学,就回乡当个新型农民,去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如果当个工人,就去建筑高楼大厦;当个飞行员,就去守卫祖国的蓝天;当个解放军,就去站岗放哨,守卫祖国的边防;当个科学家,就去搞很多发明创造……在我那金色的童年里,我做着一个个五彩缤纷的梦……
他的家乡虽穷却很美,村边的抱玉河挽小溪,卷流泉,和淮河拥抱,与长江亲吻着奔腾入海。这里风景绮丽,秀色可餐。我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就替我五叔上山放羊,因我上高中后,我放的羊群交给了五叔。我在故乡的怀抱中放羊、读书、赏景、写诗……每天上山放羊时,我总是一手拿书,一手拿放羊鞭,稍有空闲就赶紧读书。中午羊在树荫下休息,我就坐在羊群旁看书;深夜放羊归来,我就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写作,或者跑到砖瓦窑上,借着人家烧窑的火光读书。后因没钱买煤油,就设法搞了点队里浇地用的重柴油,冬天上冻了,怎么也点不着。于是我就用一把麦秸火把结成冰块的柴油烤化再点着。瞌睡了就打开冰凌荐子,用冷水洗洗脸再写。手被冻得又红又肿,寒风一吹,就裂开了一道又一道的血口子,疼痛钻心。那时候,每天天亮,我的脸上、鼻孔里都被熏得黑乎乎的,像是一个黑老包,一咳嗽,就吐出一大口黑痰。每到盛夏之夜,别人都到河边乘凉,而我却冒着炎热的酷暑,躲在小屋里又看又写,浑身汗如雨下,裤衩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就连周围的土地也全被汗水浇湿了。老母亲批评我也不知是存心喂蚊子,还是打摆子要发汗;逢年过节,别人都去看电影、看戏,我却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写作。
那时候,我正当年少,写作简直到了入迷的程度。平时不管走到哪里,随身总带着自己用别人用过的废纸装钉的小本子,把一些好的群众语言记录下来,有时听到一些趣闻轶事或看到一些好的细节,就赶紧写在小本上。我四处求教,但凡谁对我的写作只要有一字指点,便甘心三生三世报恩不忘。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自从我深深爱上了文学这姑娘后,就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她的苦苦追求。我平时从来不乱花钱,将零钱一角一角,甚至一分一分地积攒下来买书看。一次母亲给我几块钱让我到临汝镇上买双鞋,我却跑到书店买了几本书。钱花完了,就趿拉着烂鞋,饿着肚子往回赶,半道上又坐在路边的桐树下看书,竞忘了时间,一直到天黑看不见了才回家。
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缕缕炊烟,声声鸟啼,每一个淳朴厚道的父老乡亲,每一个聪慧灵秀的兄弟姐妹,每一道清冽甘醇的山溪,都给了我无穷无尽的激情和灵感。于是,我写啊写,把稿子投遍了全国各地的大小报刊。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我就亲身经历了人生这三种境界!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湛河流韵》第一章《湛河溯源》
下一篇:《命运》之《第五章 乡村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