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鹰城作家群的调研与思考【三十六】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499
时间: 2023-12-18 10:55:12
乡音难改 乡情难忘
2017年9月25日中午,我下班走到市政大厦二楼的门岗,值班的门卫叫着我的名字递给我一本《携手南行一万里》的精美图书,说是鲁山的一位朋友指名道姓送給我的。
我用了几天几夜的时间,终于 读完了全书,我被深深感动了!
这本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名为《携手南行一万里》的新书,是程广振、韩凤民两人作品的合集,内容包括“南行日记”、“马新印象”、“杂咏述怀”,另有马来西亚友人的一辑“缕缕情思”的纪念文章,加上一组彩照,内容十分丰富,足以反映“地球一村往来频,难辨海角与天涯。携手南行一万里,方串邻舍第五家”的真实情况。南行万里,依次是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第五家就是马来西亚,这个名字好熟悉。
“年过花甲下南洋,三九海鸥施岐黄。蕉风椰雨天地阔,权把他乡作新乡”,在韩凤民、程广振的《携手南行一万里》中,由于作者写的多是“我”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家与国成为作者散文的主题,并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保留了一种浓浓的家国文学情,也不失血浓于水的家庭亲情,充满可贵的责任与担当,释放正能量。这恰恰是文学作品应该为众多读者提供的精神产品。
韩凤民、程广振是在为传播中医药文化、诊断治疗病人为主业及记录在当地所见所闻前提下写作的,因此他们笔下所记述的都非虚构,纪实性较强。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他们在选材上注意材料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此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他们的作品,是有情怀的写作,或抒发爱国情怀,如《展示中国形象的海外窗口》、《中国的崛起是世界人民的希望》、《大马华人眼中的中国》;或表达对乡土的依恋,如《乡情无限》《敬天敬地敬祖宗》《母亲河水老娘土》《华乐悠扬寄情深》;或歌颂中马友谊,如《为中马友好尽力》《话说“相信中国人”》《绵延不断的“星洲大爱”》《大马华人的深情厚意》《堂堂正正的大马华人》;或关注社会的垢病,如《素质尽显人杂时》《阴阳人的另一面》《打击罪犯有助旅游业》《从在机场被罚说到维权》;或表达对文化的思考,如《南洋书香也醉人》《文化盛会传统“大餐”》等等。在韩凤民的“南行日记”中,这样的情怀更是比比皆是。虽然写的是异国的风情和人物,但情意相投,文脉相通,依然有较强的感染力,使读者觉得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程广振很注意语言的锤炼,文字简洁凝练,显示出他驾驭文字的功底,作品不仅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娓娓而谈,而且生动活泼,情真意切。韩凤民的日记写得有情节,有细节,很生动,很系统。单是纪录办证出国的过程,我就看得津津有味,好像阅读小说一样有趣。
作者夫妇书中所述的“方串邻舍第五家”——马来西亚,就是“马航客机失事”的国家。
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古诗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于是,对故乡的爱,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程广振在《母亲河水老娘土》中深情地写道:“2004年深秋,我老伴即将离家远赴南洋之际,她的大学老师王安邦先生送了一个精致的小圆盒,装着特意从黄河岸边取的一点泥土,说,你远离家乡,把这些老娘土带在身上,什么时候想家了看一看。若不服水土,烧开水时放进去一点,喝了它就没事了。”
乡情总是游子永远的回忆。
程广振在《母亲河水老娘土》的结尾写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是过去的老话。现在看,一个人不论走到哪里,抛开别的因素不论,单从情感的角度说,家乡的水永远都是美的;故乡的人呢,什么时候都是亲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因为血浓于水的炎黄情,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改变!”
是啊,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对故乡的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鬃毛衰”的难得体验。但是,如果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杨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生气。其实是一切老年之后回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典型心境。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
程广振的家乡啊,你的美丽让程广振倾倒,你那层峦耸翠的山峰,清澈的泉水,带着草香味儿的泥土,蔚蓝的天空,形态各异的白云,深蓝色布满颗颗闪耀星斗的夜空,温柔的月亮会在夜晚到来之前准时的将月光洒满大地,还有那瑰丽的让程广振为零点一秒眨眼的浪费而心碎的晚霞。
程广振的家乡,在他的眼里是那样的神圣不可侵犯,那样的不可一世。那使人心旷神怡忍不住想大喊一声的绿色海洋——森林,那让人心灵为之一震的温汤神泉,那山坡上的风景如同油画般的美丽时节,让人陶醉,让人神魂颠倒。
程广振的家乡,你拥抱着程广振一生一世最珍惜的亲人,他们怜爱,慈祥的目光在我眼里闪现,他们是程广振在大山之外的牵挂,那样的牵动心弦,那样的放心不下。
家乡,程广振心灵深处最深切的呼唤。你,听到了么?
李人庆和他的《温暖心灵的阳光》
我的好朋友李人庆送来了他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散文集《温暖心灵的阳光》,读后久久放不下,心里有话,不吐不快。
李人庆,河南鲁山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散文选刊》《散文百家》等报刊,曾获河南省报纸副刊奖、东坡文学奖、《散文百家》千字文奖、《人民文学》“美丽中国全国游记大赛优秀奖”、第五届“强军杯”全军网络文学大赛三等奖等奖项,出版有散文集《温暖心灵的阳光》。
乡愁是一首歌,乡愁是一句诗,乡愁是一阕词,乡愁是我们奔走的疲惫,乡愁是我们满目的沧桑,乡愁是我们缠缠绕绕无法忘却的思念。
浓浓淡淡的乡愁,已经融进了我们的血液,成了我们无时不在的呼吸。
这解不开的乡愁啊,是雕刻在我们心头的一道深深的痕,永远挥之不去!
好朋友李人庆的《温暖心灵的阳光》就是一部以故乡和乡愁为书写对象的散文集。在作者的笔下,故乡春季群山吐绿,百花争艳;盛夏飞瀑欢歌,浓荫蔽日;金秋万山红遍,野果飘香;冬季银装素裹,冰瀑树挂。一切纯净而美丽。还有故乡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写父亲、母亲和村上的剃头匠,都下笔有情,就像“一首无法结束的民谣”。这本书共分五辑:《生命元素》《心灵花园》《流年碎影》《美丽情愫》《大地飞歌》,集纳了李人庆近年来创作的散文佳作。
李人庆这本散文集大部分是记录乡土乡情的。李人庆生活在鲁山,鲁山的一花一草,一枝一叶,青山绿水,都自然而然融进了他的生命里,展现在了他笔下的文字里,成了他源源不断地创作的源泉,成了他的文眼诗心。在《故乡的老屋》《小村四季》《晚风吹过家乡的小河》等篇章中,李人庆用清新隽永的笔触,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故乡伏牛山东麓深山小村的美好。我深信书中所言——俺们这儿的每架山、每道沟都是一幅画,够你看上半天!通过《风雨文殊寺》《亦诗亦画龙潭沟》《尧山:倾听与抒情》《古琴台余韵》等佳作,从他的字里行间游遍鲁山的名胜古迹、山山水水。倏然间,我满眼是文殊寺内银杏的一树金黄,满耳是古琴台的余韵悠扬……
他在《温暖心灵的阳光》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乡下,建院墙的人都很少。一栋房子,门前一块平整的土地,栽有几棵树,树下是捶布石,两旁是菜园。菜园的边上是用树木的枝条扎的不及人高的篱笆,以方便院子里的豆角、丝瓜、葫芦之类的植物攀爬结果。紧靠篱笆生长的,一定是那一株株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下开着朴实的花。置身在这样的情愫里,不管是晦暗苦涩的日子,或是阴雨缠绵的日子,我们的心始终是明朗的,亮丽的。”
这是一篇美的让人无限感动,同时又让人感到无限遗憾的美文精品。感动的是乡下的老家中人们的质朴与村居的和谐,遗憾的是现代城市森林中人们的冷漠与相互之间的不信任。对此作者并没有明确的提出来,而是在文中妙用对比的手法,将两种画面、两种生活情景放在一起对比,这样既让人们认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巧妙的蕴藏其中,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温暖心灵的阳光》是一部散文随笔集,是作者对家乡故园风物的追忆与缅怀,是四海行走游历八方的真切记录与感悟,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体察与思考。这些文字,或真挚感人,元气淋漓,或旁逸斜出,神游万里,或纵横古今,议论风生,或平实简洁,于无声处见惊雷。
书生行囊,山水相亲。文字甘苦,唯有自知。《温暖心灵的阳光》是一本怀旧之作,更是一本真情磅礴书香弥漫之作。
从《在梦里寻找我的村庄》到《最是那一抹的乡愁》,作者几乎都在凝望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境遇以及愁苦,并从中发现藏在时代一角的微笑——那既是作者温情的写作态度,也是鲁阳大地的乡亲们面对艰难时世所体现出的尊严与善良,顽强的精神和内在的热情。虽然逃不脱时代、命运给予每个人的烙印,但是他们耐苦、达观、淳厚。《永远的父亲》一文中,虽有时月的艰辛,却有亲人的关爱作为度过难关的良药。“父亲”、“母亲”等亲人,虽是“卑微而朴实的生命,为一个时代作了如此的小小的注脚”,却依然让人想起那句“天无绝人之路”的老话。《美丽的“格桑花”》中,我们在作者最后的祝愿中感到一缕欣慰与辛酸。这种淡然面对必然降临的命运的姿态,其实与珍重生命的价值是一致的,其悲悯之情如此纯粹,它并不是在指责命运弄人,而是一种深刻的体谅与博大的关怀。
从《温暖心灵的阳光》中,我们也看到人庆先生对于乡村价值的认同和对中原厚土的迷恋。乡村作为古老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虽然守旧,但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诸如温良、亲和、淳朴的品质。这种正反关照,使得作者对岁月的切身体验、观察、感悟具有了一种深度,也让中原厚土、那些世代繁衍生息的乡邻、千百年来沧桑厚重的历史具有了立体感。
读着这些元气淋漓的文字,人庆先生记忆中的一切似乎都具有了永恒的魅力。老屋、楚长城、老树、戏台、土窑等等,细细考究,人庆先生其实在以文学的方式为自己、为故人、也为家乡立传。每个写作者都明白,我们能够倚靠的唯有手中之笔,唯有文字能够打捞、见证、镌刻那段岁月与往事。因此,不论是对故园风物的追忆与缅怀或是游历四方的思考与记录,人庆先生这些真挚动人的文字,让我深切感受到夏多布里昂所说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拖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而写作让这另一个世界里的一切得以重生。在人庆先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文学塑造的私人史所具有的忠实度、丰富性、历史感,甚至超过了历史本身。我能想像他每写完一篇回忆文章,那种内心的救赎感与欣慰之情——我们对逝去的岁月终于有了一份交待,在这一篇篇历史文本与记忆文本不断渗透的文字之中。
《温暖心灵的阳光》记的是作者对家乡风物的眷恋,记的是游历八方的感悟,记的是书读万卷的思考。人庆记自家人的故事,也记书里人的故事和世间人的故事,各色故事,形色人等,举凡熠熠生辉者,皆收入他的“温暖心灵的阳光”里。读罢不禁掩卷揣想:书是何物?人生何为?
是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舍昼夜的岁月河里,不只是“满纸的喧哗与骚动”,还有温暖心灵的阳光。
世事似乎就是那么回事了,然而细细想来,却又不是那么回事。倘若你对周遭世界抱定约定俗成,熟视无睹的信念,这世界便只能是“痴人之梦螘窠”。然而,你还可以选择不做那痴人、忙人、闲人、迷人、昏人、活人、送人的、迎人的、瞒人的、饶人的、不识人的、枉为人的。
在《温暖心灵的阳光》里,书就是穷孩子“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诺亚方舟。
每个作家都有一个自己的文学故乡,“伟大的小说家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场景,总是难以释怀。童年给予他们太多的寓言、故事、传说和人物,给予他们丰富的灵感和想象。当托马斯·沃尔夫果断地断言“一切严肃的作品说到底必然都是自传性质的”的时候,他实际上已经封杀了作家任由想象的驰骋空间。
人庆先生笔下的文学故乡,已经不是他童年记忆里的那个原生态故乡,而是站在社会、历史和人性的制高点上深情回望故乡后,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以独特的美学视角构建和塑造的一个虚拟的文学故乡,一个蕴含了国家、民族和社会丰硕文化内容的全新的“家国故乡”。
故乡是挣脱不了的岁月,是一支永远牵在手中的风筝,剪不断,理还乱。故乡很远,也许相隔千山万水;故乡又很近,就在心里梦里,是一道至死都不能抹去的烙印。
故乡的生活印记是最深厚的文学土壤,是文学创作灵感的源泉。
人庆先生积累了太多关于人性的思考与洞察,获得了太多关于社会的认知及透析。当人庆先生深情地俯视凝望身后的故乡时,流淌于笔下的已经不是那个真实的贫穷落后的狭小乡村,更不仅仅是祖先曾经歇脚栖身的那片故土家园,而是经过作者重新发现和认知、融入了自己丰厚人生阅历和哲学思考的一个崭新的故乡,“我”的故乡升华为“我们”的故乡,原始故乡嬗变为艺术化、文学化了的“人造风景”。
对于故乡,也许我们一生都走不出乡音与乡愁,随着人庆先生朴质的文字走进作者笔下的那个世界,我如同行走在熟悉的田野上,感叹作者对故乡有着这样一份悠长难忘的情致。
人庆先生把最柔情细腻的文字献给了他生命里挚爱着的父老乡亲,从流水一样清澈的文字里能读到大山一样的男儿强烈的责任感和他那颗豁达,宽容的心。
人庆先生以“故乡”为原点,视角穿透自己的故园童趣,翻越自己的人生旅途,链接亦庄亦谐的乡人乡事,折射出与父老乡亲交往的心路历程和感怀教益,淳朴乡情洋溢于字里行间,恋乡情结跃然纸上,精神穿行力透纸背。与人庆的多彩又沧桑的人生经历成正比,他的关于故乡的系列散文不仅格外浑朴而厚重,而且还显露出深深的自信与明显的沉重。人庆先生的书,辑辑都有重心、篇篇都有看点,这得益于他拥有的浓烈乡情、深切体验,更得益于他艺术的表现手法:青春陈词、零度叙述和反思诉求。 人庆先生出生贫困乡村,童年的苦难积攒了太多的质朴内核和文心灵气。
故乡是美的,美在明月中;故乡是美的,美在乡音里;故乡是美的,美在一草一木;故乡是美的,美在情感里。当别人不理解你对故乡的情感时,你就细细品味、独自享受吧,因为那时候,故乡是属于你一个人的。在人庆先生眼里,最初的乡愁和望乡的滋味,当然是被送别的目光点燃的。渐行渐远的是燃烧的乡愁,渐行渐近的是立体的思乡情结。拥有距离,距离让乡愁有了长度;拥有思念,思念让乡愁有了高度;拥有比较,比较让乡愁有了宽度。拥有乡愁,真苦涩,幸福的那种;怀着乡愁,真幸福,苦涩的那种。
不论干哪一行,都得有自己的“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这句话的分量很重。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走心的作品,它的声音既不陌生又独一无二,既是时代号角的一个音符,又是能够走进深微人心的曲调。
人庆先生扎根生活、咀嚼生活,在生活中汲取新的生活营养,近距离地去感受时代的呼吸,像医生用听诊器听脉那样去了解一个民族及其人民脉搏跳动的真实情况。人庆先生正是深入了解了老百姓的思想情感、梦想向往,才在作品中表现出了时代的脉动和人民的生命状态。人庆先生“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我衷心企盼着人庆先生有更多、更好、更美的大作问世!!!!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