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香山传奇》之一、 鹰城的“观音血脉”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453

时间: 2024-02-22 08:10:06

  一、鹰城的“观音血脉”

  在河南省平顶山香山寺周围数十里范围,关于妙善公主白雀寺出家、香山修行。舍身救父和涅槃成道的故事广为流传,形象传神。实际上也是观音来历的传说、观音由男变女的传说、千手千眼观音的传说。这些传说都具有“根源”性质,平顶山香山妙善传说自宋以后演化成了各种版本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妙善观音传说。如:《三皇姑》、《一步两眼井》、《五步三孔桥》、《鸡鸣寺》、《黑龙池白龙池》、《千手千眼菩萨的来历》、《白雀异槐的故事》、《歇马栏殿的来历》等等,可以说妇孺皆知。

  平顶山境域特别是香山寺方圆这些故事大致可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楚庄王与父城的传说,平顶山古父城是楚庄王时期所筑,原名叫城父,太子建曾居于此,太子建在城内建有庄王祠;二是关于三皇姑的传说。平顶山人认为妙善是妙庄王三女儿,民间称为三皇姑,这个传说具有十足的地方特色;三是关于香山、龙山、擂鼓台的传说。平顶山境域是龙的故乡,平顶山龙山是历史名山,龙山山神救护妙善出家至香山修行;四是关于妙善白雀寺出家的传说。白雀寺传说是妙庄王三公主妙善在家修行的地方;五是关于妙善在香山寺修行证道的传说。相传妙善在香山寺隐修,三年成道,因其父有难疾,就舍其双手双目救其父,孝心感动天地,功德圆满,应化证道,化作观音菩萨,其父筑塔奉之。六是关于千手千眼传说。流传极广,楚庄王命重修寺院,重塑观音全身,工匠把“全手全眼”错听为“千手千眼”而塑成了千手千眼;七是关于观音菩萨灵迹显圣、救苦救难之传说。如“一步两口井”、“五步三孔桥”、“歇马栏殿”、“鸡鸣寺”、“黑龙池”、“白龙池”等故事都形象生动。

  香山寺的开宗立派,解决了香山寺只有曹洞宗而没有本寺曹洞宗派系的问题,这样就对维持香山寺曹洞宗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

  此前的禅僧,到处游方参学,游到哪儿是哪儿,一个地方待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传法弟子亦无定址。开宗立派以后,僧人就有了强烈的寺院及宗派归属感,不管走到哪儿,都会记着自己是香山曹洞宗的第几代传人,这对于香山寺意义重大。

  其时,香山寺寺院名称也由香山观音禅院改为“香山观音禅寺”,随后又改为“香山十方大普门禅寺”。“十方”即指丛林之禅寺、禅院以一定清规容纳来自十方的僧众。“十方”是一种开放、活力的象征,“普门”为观音代称,加上一个“大”字,“香山十方大普门禅寺”就给人一种宏大庄严之感。

  随着香山寺地位的提高和影响的扩大,寺院经济也开始有了新的发展。这时,香山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扩建了新的殿堂、廊庑等建筑,同时有了可容纳千个禅僧同时禅修的禅堂。香山西庵改建成别院,新建了无尽庵,扩建了南庵,又接收了父城龙泉院等为香山寺下院,达到了宋金以来的最大规模,成为一方大刹。

  明正德六年(1511年)刘奎撰写的《香山寺修造记》记述了香山寺当时的盛况:“自香山眺远,混天碧危,不可徂栈耳。自上而视,眼空野绿,凛不可御风而下。徜徉而观,口业相仍,金碧辉映,恍若梦游(蓬)(莱)仙境。”“山以寺而益显,每岁仲春之望,香火天开,四方来游者,先期云集,懋迁有无化居(懋迁,即贸迁,指贩运买卖;化即货,指交易;居即居积,指收购交易)。若通(市)(大)(埠)然。人之至止,数以万计,悉仰山灵而起敬,投钱供佛以去,如期乃已。”

  香山寺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不断和其他同宗寺院交往联系,开展交流。

  在元朝时候,与宝丰香山寺关系密切的寺院有嵩山少林寺、嵩山大法王寺等,同宗寺院互邀大师讲法、住持院事。

  据《宝丰县志·金石志》载,香山寺住持玉峰大师(法名妙鉴,字洞然,号玉峰)1275年(元至元十二年)在嵩山大法王寺开席演法,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住持香山寺,住持院事8年。

  据“嵩岩长老道行”碑(清嘉庆二年修《宝丰县志·金石志》载):香山寺住持嵩岩禅师(法名园玉,号嵩岩),1262年(元中统三年)在嵩山少林寺领寺事,并在少林开坛讲法,继去龙门宝应寺,再去嵩山大法王寺开席主讲,后住持香山寺院事,1300年圆寂于香山寺,并在香山寺前立道行碑纪念。另外,这些大师圆寂后,同宗各寺院互相分葬灵骨,建塔立碑纪念。比如,据“嵩岩长老道行”碑称:“(元大德三年)不意世缘偶尽,忽示微疾,泊然而逝,阇维(即火化)后,分灵骨于宝应、(香山),立二浮图。”由此知香山寺嵩岩禅师圆寂后,其灵骨分葬于宝丰香山寺和龙门宝应寺,在二寺各建一灵塔纪念。

  追步淡远文人遗踪禅意

  朝游访名山,山远在空翠。

  氛氲亘百里,日入行始至。

  杖策寻故人,解鞭暂停骑。

  石门殊豁险,篁径转森邃。

  法侣欣相逢,清谈晓不寐。

  平生慕真隐,累日探奇异,

  野老朝入田,山僧暮归寺。

  松泉多逸响,苔壁饶古意。

  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

  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

  ——《寻香山湛上人》(唐·孟浩然)

  失意的孟浩然来到香山寺,留下了自己的千古诗篇。

  作为唐朝著名的田园诗派诗人,后世论者可能更多关注的是孟浩然的田园诗。

  实际上,孟浩然与禅僧往来密切,他的诗与禅境关系甚密。

  从孟浩然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湛法师”、“空上人”、“皎上人”等称谓,诗人还常栖宿于禅寺僧房,与禅师们讲论禅理。题写于禅寺的诗作有《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游明禅师西山兰若》、《题大禹寺义公禅房》、《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登龙兴寺阁》、《登总持寺浮图》等二十余首。从这些诗作中,可以看到孟浩然是深受禅风熏染的。

  但所有他写禅的诗篇中,《寻香山湛上人》应该是一曲绝响。

  在香山寺,在松泉苔壁,在石门篁径,在远离尘世的佛界中,孟浩然找到了一种真、一种完全放松的自我。

  但孟浩然的佛道思想,最终没能超出传统文人风流雅赏的俗套,他多的是游山玩水的心境,与寺僧的交往也多以访僧问道的形式进行,这就注定了他的结局:他可以悟到佛,却不能“成佛”;他可以在佛门找到快乐,却不会遁入空门。所以,他的佛道名理总寄于纵意山水、散淡田园的情怀中,“清谈”、“慕真隐”乃至“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的冲动,是百里名山以及对其中佛教气氛的感动所引起的,并非是对佛理的一种体认和印证,实非融入。

  但这对香山来说似乎已经够了,佛在哪里?佛在我心中!佛的要义在哪里?我度度人!能够给人一次快乐,一次超脱,一次心境的放松,便是佛的功德。

  阿弥陀佛!

  实际上,如孟浩然一样慕名前往香山寺的文人很多。

  中晚唐诗人贾彦璋游览香山寺时,因天晚宿于寺里,赋诗《宿香山寺阁》:

  瞑望香山阁,梯云宿半空。

  轩窗闭林海,枕席拂烟虹。

  朱网防栖鸽,纱灯护夕虫。

  一闻鸡唱晓,已见日曈曈。

  明永乐初年,胡潆任户部都给事中。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以寻访仙人张三丰为名,“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朱棣委派胡潆专负此责,从此胡潆以密查建文帝为专责,遍访天下寺院、道观。当他到达香山寺时也曾赋《凉亭诗》:

  寺亭高建后山巅,

  满座凉生两腋边。

  极热岂容三伏暑,

  长青不改四时天。

  喜观香水溶溶地,

  笑指台山在目前。

  更讶云朋谈道处,

  清风微动碧窗烟。

  胡潆在诗中称赞,香山寺是最好的谈禅论道之处。

  宋代韩综来到香山寺,和寺内高僧彻夜长谈,谈禅论道,写出颇具禅味的诗《游香山寺》:

  信马盘桓上碧穹,

  云埋松翠梵王宫。

  老僧细说禅机话,

  深会菩提色即空。

  在香山寺里,诗人得到高僧指点,穷参禅机,终于拨开迷雾:世间万物皆空,是六道轮回的一个过程,只有彼岸才是人们的理想之地。

  元代张伯禹来到香山寺时,受到很高的待遇,得以宿方丈室,和住持僧谈禅论道,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鞍马穿云上翠微,

  梵王宫殿倍增辉。

  半窗松月人不寐,

  一榻云烟鹤未归。

  自笑此生耽世昧,

  愿参彼岸息尘机。

  虎溪老子贤方丈,

  饭我伊蒲坐纳衣。

  而清代的王伯勉也以自己的一首《游香山寺》,让自己和香山寺连在了一起:

  落日满香山,禅门倍觉闲。

  莲花疑海上,法雨渺云间。

  修竹森丹观,流泉汇碧湾。

  上方钟欲静,尘虑一时删。

  但2004年的岁末,我再次站在香山寺时,似乎诗人笔下的香山已经“俱往矣”。

  一边是大雪满山,一种枯寒冷冷地逼人心弦;一边是香烟缭绕,百姓虔诚膜拜,盼望求得观音带给他们福祉和平安。

  僧人兀自在忙碌自己的事儿,世俗中人也在盘算着自己的将来。

  那么禅呢?

  悠悠岁月,不仅沉淀了深厚文化,更演绎了千年观音文化传奇。平顶山独特的观音文化,作为民间长期积淀的历史文化现象,不仅存在于广大民众的信念之中,更存在于观音道场的朝拜之中,存在于观音庙会的文经活动之中。平顶山悠久昌盛的观音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灿烂篇章。

  观音文化历史悠久

  中国观音文化在平顶山发祥具有悠久的历史。平顶山香山寺素有“观音祖庭”之美誉。当年经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先生考证:这里是佛教观音文化自西域传入中国后,被皇帝敕封的第一座观音寺庙,并题写了“香山普门禅寺”的匾额。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也为香山寺题写了“观音圣地”的题词。

  我们平顶山的观音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是中国观音故里,中国观音文化发祥地。这里是真正的中国观音文化之乡。我们平顶山的观音文化具有历史性、传承性、普遍性、广泛性、原创性的特点,是民间长期积淀的历史文化现像,也是皇权认可的朝觐观音的产物。

  目前,国内香山(寺)有30多处,而平顶山香山寺是具有二龙戏珠的天然景观和传说观音出生、出家、成道的地方。因此,历史上佛教界大多认定平顶山香山寺是真香山、大香山,是“观音祖庭”。

  真香山之所以真,不是空穴来风随便说的,而是高僧认定、文物为凭、史志记载、朝廷肯定的。唐道宣律师明确认定:“观音示现无方,而肉身降迹唯香山因缘最为胜。”“嵩山之南二百里,三山并列,中为香山,即菩萨成道之地。”这就明确了平顶山香山寺是观音成道证果的地方。由唐道宣口授义常记录和宋蒋之奇润色蔡京书丹的《大悲菩萨传》碑刻,叙述了观音舍身救父得道平顶山香山寺的故事,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元、明、清志书《隆兴佛教偏年通论》、《香山宝卷》、《大明一统志》、《汝州全志》和《宝丰县志》等多处记载,都充分认定观音得道在平顶山香山寺。由此可见,历朝历代,官方都认可平顶山香山寺是真香山。

  民间传说代代相传

  有关观音菩萨在平顶山出生、修行、得道的民间传说,始于唐末,兴于宋、明,林林总总,版本众多。除了流传最为生动的《火烧白雀寺》外,还有许多凄美的观音传说。白雀寺内有妙善浇花泉井一口,泉水清冽甘美,不溢不涸,人们凡去白雀寺拜佛,必求泉水一饮,称之为圣水。关于莲花井有滴泪成井、“七泉”成井两种传说,此外,三皇故坟等大批胜迹,无一不与观音传说紧密相联。

  还有观音民谣广为传唱——

  观音菩萨,菩萨观音

  您是真善美的化身

  大孝大爱感天地

  大慈大悲泣鬼神

  大善大美济民苦

  大彻大悟警世人

  玉瓶洒甘露

  柳枝播慈云

  百变百身善为根

  千手千眼佑黎民

  人人若有菩萨心

  社会和谐处处春

  人人应有菩萨心

  社会和谐万年春。

  在传唱的众多民谣中,这首民谣流传甚广,家喻户晓。还有民间留传的《火烧白雀寺》,歌谣《观音出家》、《十炉香》、《生子》、《观音坐莲台》等记叙观音菩萨与平顶山相关的民谣,据不完全统计,就有220首之多。

  观音传说题材涉及各个方面

  近三十年来,平顶山市的文艺工作者在大量民间口头文学传播的基础上,提炼创作出了一大批以观音文化为题材,反映观音“真、善、美”和慈善、和谐精神的文艺作品,涉及到各个艺术门类。此外,还有大量的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根雕、奇石收藏、民间文艺等反映观音“慈悲和谐”人文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2002年,平顶山市成立了观音文化研究会,创作出版了《大道通天》、《千手观音》、《香山寺历史文化研究》、《香山寺,中国观音文化源头》、《平顶山<香山大悲菩萨传>研究》、《观音出生修行得道实考》、《千手观音故乡考》、《观音菩萨传》、《东方第一佛》等近千万字的学术专著和文学艺术作品,海内外媒体曾集中宣传报道了平顶山的观音文化以及研究成果。平顶山市委、市政府研究通过了香山寺修复总体规划,决定投资数十亿元精心打造观音文化园,修建景区高速公路等。

  还有那大量保留千年的地名“活化石”,证明了中国观音文化之源与平顶山的密切关系。如观音乡、观音村、莲花石,观音岩,观音铺村、观音寺、莲花寺……

  千百年来,平顶山老百姓就如同对待自己故乡的亲人,牢牢记住了观音菩萨每年的三次节日,这便形成了香山寺、白雀寺、平安禅寺一年三次香会节的独特传统。每到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朝山进香者,如约而来,如潮而至。以至于通宵达旦,川流不息,每年达百万之众,成为中原地区一大人文景观和佛教史册上一笔浓墨重彩!

  同时,流传久远的民间刺绣工艺“观音绣”、汝瓷观音等观音文化旅游产品,已形成生产规模,产品行销全国。

  鹰城的观音“血脉”

  观音证道或示化现身之处建寺供奉,被称为观音菩萨道场。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降,观音菩萨证道及示化现身之处有多个地方,这些地方皆建有寺院供奉,均称观音菩萨道场。清末曼陀罗室主人所撰《中国第一佛:观音菩萨的故事》一书,列举了四处观音菩萨道场:印度补怛洛迦山、河南香山、西藏布达拉宫、浙江普陀山。

  河南香山观音菩萨证道处,成为中国最早的观音菩萨道场。

  实际上,直到上世纪战乱兵毁的1800年间,从东汉到宋乃至明清,香山寺在当时世人的眼中,地位堪称菩萨道场第一,但为什么上个世纪却走进了自己的“百年孤独”呢?

  脚下是沙沙作响的雪,周围是寒荒冷寂的枯木,在这样的氛围里,我看到了一个个走向香山寺的村民,他们脚下是积雪融化后变得泥泞而极其难行的路。

  从他们的脸上,我读出了虔诚。

  我静静地目睹他们走上120级台阶,走向“三皇姑”,走向他们心目中的观音菩萨,走向他们认为能给他们带来福祉、安详、健康、幸福的圣殿,那一刻,我的心被强烈地触动了。

  从他们的身后,我看到了一条长长的路,那路看不到尽头,路上走满了如他们一样的朝拜者。

  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民间信仰,什么是民间崇拜,同时我也明白了,为什么香山寺有了自己的“百年孤独”。

  作为一种非官方的文化形态,任何一种民间信仰都是依附于国家主体之上的。作为相对独立的宗教形态,在许多方面与官方意识形态相矛盾,这似乎有些矛盾,事实上确实如此。

  名家书碑文远播香山禅味

  寺前坡势稍陡,自山腰四大天王殿至山门间,有石阶120级,拾级而上,便体会到何以有“顶礼膜拜”。石阶顶端是山门,门上悬明英宗所赐“香山大普门禅寺”匾额。进山门是四面佛殿,殿后是观音大士塔,塔左右是钟鼓楼,塔后是广生殿。

  过广生殿是大悲菩萨殿,殿内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最后是大雄宝殿。

  始建于东汉,经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重建的“大悲观音大士塔”居寺院正中,为八角九级楼阁式密檐砖塔,塔平面呈八角形,高33米,塔身外壁第二、第三有壁龛数面,第二和第五层外壁拱券门,其余各层均为素面青砖平砌而成。由下而上每层高度递减,呈八棱锥体,每层用叠涩砖砌塔檐,结构坚固、雄伟,造型端庄秀雅。是日,太阳甫出,照在塔身上,使塔益发显得挺拔、秀逸。

  这便是那1800年前的观世音埋葬之地吗?站在塔下,仰视塔顶,塔尖挺立,仿佛要戳破天空。

  耳边,是寺院里法事的钟声和咿咿呀呀的唱和。

  那一刻,心如止水,意如灯镜。

  恍惚间,眼前幻化出一片景色:一丛竹林,一涧流水,枯树之上数只寒鸦,大雪在无声地飘落……

  1800年,一个足以让天变老、让地疲惫的岁月,观世音菩萨却还在。

  寺院住持带我走进塔洞内,这里便是那著名的堪称镇寺之宝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了,碑高2.22米,宽1.46米,碑文49行,每行78字,楷书,由北宋通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蒋之奇撰文,翰林院大学士知制兼侍读蔡京书丹。

  碑文记述观音菩萨妙善出家修炼得道的神话故事,此碑在国内外佛学界有较大的影响,1976年曾应英国牛津大学特邀展出该碑之拓片。

  正是这个立于塔下券洞内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是佛教汉化过程的见证,也是观世音菩萨身世的最权威的记载。

  北宋元符二年十一月初(1099年底),翰林学士侍读蒋之奇(《宋史》有传)被贬官汝州府。十一月底,蒋之奇应汝州宝丰县香山寺住持沙门怀昼之请到香山。怀昼热情接待了他,并向他展示了一卷《香山大悲菩萨传》。怀昼称此卷为长安终南山一比丘于南山灵感寺古屋经堆中发现,是唐代南山道宣律师问天神,天神所传大悲菩萨应化事迹,并由道宣的弟子义常记录的。这位终南山的无名比丘,交给怀昼这卷《香山大悲菩萨传》后也不知所终。蒋之奇看了这个卷子,认为它“语或俚俗”,于是“遂为伦次,刊灭俚辞,采菩萨实语著于篇”,刻石立碑于香山寺。这块石碑,早已不存,但清嘉庆二年(1797年)《宝丰县志》收入蒋之奇为此碑文所写的“赞语”,此即现存妙善公主成道故事的最早出处。

  蒋之奇在汝州只待了一个多月,即迁守庆州。崇宁元年(1102年)十一月,蒋又迁知杭州。他将这卷《香山大悲菩萨传》带到杭州,赠给杭州天竺寺僧。第二年九月,蒋离职而去。又一年(崇宁三年,1104年),天竺寺僧道育将它改名为《香山大悲成道传》,又刻石立碑于上天竺(此碑也已毁,但存部分碑文拓片)。

  这是一段完整的充满了文采的传记,读来让人落泪,让人哭;它又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文字,彰显成正果之艰辛。

  就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线,加上住持的解释,我们还是依稀看懂了那段文字“香山大悲菩萨传”碑:

  香山大悲菩萨传碑

  通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弋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食实封三百户蒋之奇撰。

  翰林学士承旨中大夫知制诰兼侍读修国史上柱国食邑一千二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蔡京书。

  昔道宣律师居终南山灵感寺行道,梵行感致天人,给侍左右,师一日问天神曰:“我闻观音大士于此土有缘,不审灵踪显发何地最胜?”天神曰:“观音示现无方,而肉身降迹惟香山,因缘最为胜妙。”师曰:“香山今在何处?”天神曰:“嵩岳之南二百余里,三山并列,中为香山,即菩萨成道之地。”山之东北,乃往昔有国王名庄王,有夫人名宝德。王以信邪,不重三宝,王无太子,唯有三女,大者妙颜,次者妙音,小者妙善。三女之中,二女已嫁,唯第三女妙善,始孕之期,夫人梦吞月,及诞之夕,大地震动,异香满室,光照内外,国人骇异,谓宫中有火,是夕降生,不洗而净,梵相端严,五色祥云覆盖其上。国人皆曰,我国殆有圣人出世乎。父王奇之,名曰妙善,及长,进止容仪,超然拔俗,常服垢衣,不华饰。日止一食,不茹荤辛,非时不言,言必劝诫,多谈因果,无常幻妄,宫中号为佛心……夫人审问瞻相,谓王曰:“观仙人形相,颇类我女。”言讫不觉哽咽,涕泪悲泣。仙人忽言曰:“阿母夫人勿忆妙善,我身是也,父王恶疾,儿奉手眼上报王恩。”王与夫人闻是语已,抱持大哭,哀恸天地。曰:“朕之无道,乃令我女手眼不全,受兹痛楚,朕将以舌舐儿两眼,续儿两手,愿天地神灵,令儿枯眼重生,断臂复完。”王发愿已,口未至眼,忽失妙善所在,尔时天地震动,光明照耀,祥云周复,天鼓发响,乃见千手千眼大悲观音,身相端严,光明晃耀,岿岿堂堂如星中月……

  蔡京何许人也?权大势重,地位显赫,书法造诣甚高,是北宋“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作品多视为珍宝。名噪一时,欲求不得。蒋之奇呢?也是当时政界和学界颇有声望的大人物。可以想见,香山寺住持僧怀昼能够使动这二位,由蒋之奇为“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撰文,由蔡京书丹,足见香山寺在当时的地位,两位的参与,也推动了香山寺在当时的鼎盛繁荣。

  此后,佛教界将观世音“成道于香山,显灵于南海,……而今香山有碑,普陀有寺”传为盛事,香山寺也开始与驰名全国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普陀山普济寺相提并论。

  碑记存留佐证往昔盛景

  宋室南迁后的金代,香山寺仍名重中原。

  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春季的一天,驸马都尉乌林答天锡陪同妻子唐国公主至香山寺拜谒大悲观世音菩萨。据传这一天出现五色云彩,观音宝塔熠熠放光。公主夫妇顶礼膜拜,发愿重建香山观音禅院,而后刻石立碑“重建汝州香山观音禅院记”,称唐国公主碑。唐国公主是世宗完颜雍的二女儿,初嫁殿前左卫将军徒单思忠,不久徒单思忠亡故,世宗就将之许配给中都兵马都指挥使乌林答晖的三儿子乌林答天锡。乌林答天锡与妻子唐国公主游香山寺时,身份是奉国上将军、河南路统军使、驸马都尉上护军、文平郡开国侯。

  明代时,香山寺达到鼎盛,形成完整的佛寺群落。寺前有石阶120级,石阶顶端是山门“南天门”,门上悬明英宗所赐“香山大普门禅寺”匾额,进南天门是四面佛殿,殿内供千手千眼大悲观音菩萨,殿后是观音大士塔,塔左右是钟鼓楼,钟楼内悬金代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所铸大钟两口,重各3000斤,塔北是广生殿,过广生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内供奉文殊菩萨、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佛像身高丈六,相貌慈祥庄严,端坐莲台。佛像左右排列十八罗汉,神态各异。

  实际上,香山寺内林立的碑碣,成为香山寺凝固的历史,抑或说碑碣以特殊的形式留下了香山寺的昨日,不能设想,如果没有碑碣,香山寺的以往该从何考证。

  除了如前所说蔡京书丹、蒋之奇润色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金代唐国公主所立的“重建汝州香山观音禅院记”碑一通,还有明代崇祯元年戊辰科状元、书画名家刘若宰书写的“重修大悲观音大士塔记”狂草碑一通等等,这些碑排列起来就成了香山寺的历史。

  宋元符三年(1100年)九月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完整地记载了观音在香山成道的过程,“嵩岳之南香山,即菩萨成道之地。”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三月“重修宝丰县香山大普门禅寺”碑载:嵩岳之南……香山也。在昔,大悲观音修行成道之地,自隋、唐、宋、元历代重建不已。明正德六年(1511年)十二月“香山寺修造记”碑载:香山,世传为大悲菩萨妙善公主肉身示现之地,山之有寺,滥觞于此,历汉、唐、宋久之不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十二月“重修香山普门禅寺记”碑载:香山普门禅寺,余审考之县志,询诸故老,而有以知之所从来久远矣。盖创自春秋楚庄王之时,历汉、唐、宋皆奉敕修造。

  香山寺碑共有三十多通,其中大多数碑刻(其中不乏修建香山寺的历史资料)毁于“文化大革命”初期,成为香山寺乃至中国佛教界的一大憾事。

  而正是这些碑刻,最终让现在的学者认定了香山寺的建造年代,并最终佐证了香山寺的价值。

  香山禅寺既是观世音菩萨成正果之地,历代自然对其颇为重视,不断修缮,香山寺的规模也不断地扩大。

  明正德六年(1511年)所立的“香山寺修造记”碑的背面,述及合山知事、僧俗人员名单以及远近下院住持,以及水磨、庄产、田业等清单。按照该碑所刻,知当时有寺本部知事僧俗总计188人。本寺所属下院有16处,加上下院16处、水磨院5处之人,共有僧俗217人。

  寺院田产根据嘉庆《宝丰县志》所载:东至城场,西随沟心南北为界,东南至东虎峪脑为界,南至小团城分水岭为界,西南至鸦鹞朵为界,西至团林黄楝树南北取直为界,北至沙河北挂牙山为界,东北至沙河步口大路为界……

  这是一个数十平方公里的庞大田产,这些产业统一由香山寺官门监寺僧管理,足见当时香山寺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

  但碑记的历史毕竟与正史的记载有所区别,这也引来了一些麻烦,仅以现有的碑记来看,香山寺的建造年代就出现了四种说法:春秋说、唐代说、东汉说、北魏说。

  这就让研究香山寺的现代人出现了分歧,比如平顶山市的任学综合各种因素认为,香山寺建于东汉,而宝丰县的张显明则坚持认为香山寺应建于北魏。

  或许这种分歧会永远存在下去,1000多年前的事谁又能说得清?分不清楚又有何妨?

  又或许,这是观音菩萨设下的一个局。

  碑无声,塔无言。

  一切皆自在,一切都在明悟,一切又何须明了?

  突然想起那句佛家经典:佛在我心中。那么世间的是是非非呢?

  如果说源远流长的观音文化、厚重的民众基础是平顶山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那么观音文化与这个城市的融合则无疑是“后天”所催生的丰满血肉。

  观音文化深深扎根在平顶山这个城市,但如何与城市这个载体更好地结合,广泛地撒播开来,是时代对城市文化的要求。

  我市民间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观音文化的研究,市文联编辑出版的《平顶山民间故事集成》和《平顶山民间歌谣谚语集成》两部书,收录了大量的观音传说故事、歌谣、谚语。2002年成立了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以研究观音文化为重要任务的学术团体“平顶山市观音文化研究会”,2010年改名为“平顶山大香山观音文化研究会”。

  与此同时,不少专家学者对于中国观音文化在平顶山发祥的历史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呈现在平顶山的观音文化现象具有历史性、传承性、广泛性、普遍性、原创性五个鲜明特点。还有不少学者纷纷提到:平顶山传说观音修行的历史遗迹尤为独特,不仅显示了平顶山观音文化积淀的无比深厚,而且显示出平顶山观音文化的独特魅力。

  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对弘扬观音文化的高度重视,是促进观音文化与城市品位快速良好融合的着力点。不仅出台了相关文件,并对观音道场香山寺、白雀寺进行了全新包装打造;以观音文化为城市底蕴,建立观音民俗文化景观等观音文化城市识别系统。

  一个广角度——锦上添花打造爱心之都

  观音文化核心是“真、善、美”,这也是和谐社会所要求的一种精神本质。

  近年来,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把继承和弘扬观音文化中“真、善、美”、“慈善、爱心、和谐”的人文精神同公民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城市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引导观音民间文化对人们的教化作用,对社会的稳定作用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广泛开展爱心帮扶活动,建立观音文化慈善网站,开展爱心模范评选,树立文明新风,举办“十大孝星”评选活动,倾力打造爱心之都、文明之城。

  一个远方向——立意高远弘扬和谐文化

  打造中国观音文化之乡的终极目的,是推进社会和谐进步。

  专家指出,平顶山的观音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已远远超出了佛教本身所包含的单纯内容,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平顶山的观音民俗文化成为了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影响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蕴含着改善人们的道德心理、道德人格、道德规范从而美化人生和社会的宗旨。

  立足于此,作为观音文化的发源地,平顶山正在充分调动深厚的观音文化群众基础,有效地运用数千年来观音文化在民众中根深蒂固的深远影响,探索推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可以预见,在研究和开发观音文化,大力弘扬观音“慈善和谐”精神的进程中,我们必将为挖掘优秀历史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先天”神韵,“后天”风姿,凝结的是一个城市令人神往的观音文化“血脉”,也是平顶山正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文化旅游品牌。

  国检专家一致认为;“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平顶山当之无愧!

  “平顶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利用,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当代个案!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平顶山当之无愧!”2011年9月14日下午,在我市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评审汇报会上,专家组对平顶山深厚的观音文化底蕴、悠久的观音文化源流、积极的观音文化传承、主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1年9月13日,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夏挽群为组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吕军为副组长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组一行7人莅平,对我市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观音文化研究中心”进行考察论证。

  在平期间,中国民协专家听取了我市的申报工作汇报,观看了影像资料,查阅了相关资料,冒雨实地考察了香山寺、白雀寺、三皇姑坟遗址,并与民间文化工作者深入座谈,对我市观音文化的多重文化意蕴有了较深了解。

  我市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专家论证会2011年9月14日下午在神马大酒店会议室召开。市政协主席裴建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飞,副市长郑茂杰,市政协副主席潘民中、张国需参加。唐飞代表我市汇报了申报工作开展情况。郑茂杰致欢迎词,潘民中主持。

  专家组认为,平顶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观音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平顶山香山寺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观音道场”、“观音祖庭”。平顶山观音文化具有民间文化的原创性、传承性、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特色鲜明。

  裴建中在讲话中说,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对提高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文化强市”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以专家组指导为契机,努力把观音文化打造成平顶山又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为打造“文化强市”、提升鹰城文化魅力和影响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检专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夏挽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吕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办公室主任、历史学博士、编审侯仰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总,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守永,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程健君,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凤有参加了评审会。

  在听取我市关于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的主题汇报后,专家们踊跃发言,高度评价平顶山市为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所做出的努力。专家们从平顶山古代先贤、当今佛学界高层对观音文化的论述,历史上皇家赋予的观音道场历史地位,丰富的观音文化典籍和历史遗存,世代相传的观音民间传说,传承千年的观音庙会,与观音文化一脉相承的民间工艺,丰硕的观音文化研究成果,突出的传统文化传承成效等方面予以论述、肯定。“平顶山是观音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是真正的中国观音文化之乡!”专家们在随后的发言中如此表示,“平顶山把观音文化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先进文化进行了非常好的结合,将传统文化与民生民本相联系,充分挖掘利用其积极因素,服务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了与时俱进。同时,将文化作为了城市的灵魂,演绎出了崭新的人文、慈善、和谐、爱心文化,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与发扬!”

  专家们一致认为:“观音文化最本质的是幸福文化、爱心文化、和谐文化、吉祥文化、慈善文化,平顶山打造爱心之都,慈善之都,构建和谐社会,这是牢牢把握住了观音文化的核心,是时代的需求!”

  “平顶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及利用提供了一个有活力的当代个案!平顶山为中国观音文化的传承及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特色的地方个案!”潘守永教授这样评价道。

  “我完全同意并尊重专家们的发言、意见,回北京后将积极做好平顶山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的后续工作。”专家组副组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吕军这样表示。

  与会专家还对我市进一步加强观音文化、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传承、发扬提出了详细的建议和意见。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大香山传奇》之二、盛世能否再谱华章?

下一篇:《大香山传奇》之十二、硕果累累





相关内容

作家郭进拴传奇

今年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2024-05-21
作家郭进拴传奇
中国中原,出了眼智慧欢笑的文学泉

今年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2024-05-17
中国中原,出了眼智慧欢笑的文学泉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