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黄,长江长【长篇连载之三十】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151
时间: 2024-02-28 11:41:29
在我们老家鳌头有一种习俗,男女结婚时,同辈份的人可以大闹洞房。在这一天任意与新郎新娘开玩笑,搞恶作剧。把红颜料和锅底灰涂抹在新娘的脸上,把一个打扮的美丽可人的新娘子弄的又脏又丑。随着改革开放,这种原始而又野蛮的行为,已慢慢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然而儿时发生的一幕洞房闹剧仍记忆犹新。
五十几年前,那时的我还在乡下读书。乡村的教学极其简陋,教室是一个旧庙改建的,里面黝黑黝黑的,陈旧的墙壁上描绘着五艳六色古里古怪的人,冲着我们神秘兮兮的冷笑。晚上晕黄的油灯下会有一两只老鼠窜来窜去。课桌是一条条陈旧的木板被黄泥台子所支撑着的。上学的便是一群拖着长鼻涕的“泥巴娃子”。
隐隐记得那是在一年级,班上有个叫宣的女娃,长得高高胖胖,在我们这群又黑又瘦的孩子中很有富贵相。只是她天生酷爱打扮,小小年纪就懂的挠首弄姿,把头上几根又少又黄的头发高高梳到头顶,用那种成年女性用的发夹,把头发夹起来。额前的几绺头发总也是光滑湿润,当然不是发油,也许是口水吧。可笑的是薄薄的嘴唇终日被包装糕点的红纸涂的艳艳的。总是昂着头冲那些狗屁不懂的男娃子贼兮兮的笑,如今想起许是早熟吧。学习自然是最差,其实一年级已经上了两年了。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她,我便是更厌恶她了——她曾经用穿着新鞋子的脚踩在我捡铅笔的手上。
在班上没人敢招惹她。否则肯定少不了被那个和她一样肥胖的妈妈寻衅上门来。结果是总也免不了大人的一顿臭骂。一天我的同桌小敏新买的文具盒不见了,放学后我们两个在黑洞洞的教室里找,无意间我拉了一下宣的书包,“啪”的一声,一个文具盒从宣的书包里掉到地上,我拾起一看正是小敏的文具盒,还没离开教室的宣立刻抢上一步夺起我手中的文具盒,生硬的说:是她的爸爸刚给她买的。然后对又急又气的小敏笑道:“嗤!穷鬼,买得起吗?让你的瘸子老爹拉着你捡破烂去吧”。小敏的爸爸曾经在砖瓦厂做工时被塌陷下来的窑顶砸折了一条腿,听了这句话,小敏愣了一下“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气愤的骂:“呸!不要脸,拿别人的东西还抵赖,走—找老师去”。同学们好多还没走,唧唧喳喳的围着宣指责她的不是,宣此时不羞不急,高昂着梳的光溜溜的脑袋,摆出一副死猪不怕热水烫的姿态,手里死死的攥着那个文具盒。突然人群中有一个男孩子把一个女同学的红纱巾蒙到宣的头上,并大声喊:闹洞房了---掏斑鸠哟---顿时平常受她欺侮恨透了她的同学们,一涌而上,在她身上头上乱抓,我愣了一下,也冲到人堆里在宣的头发里胡乱抓了一把,嘴里咕哝了一句:掏斑鸠。
何谓“掏斑鸠”?现在细想一下,心里暗自好笑,小孩子模仿大人闹洞房时,粗野的话,想想未必是好话,当晚小伙伴们回到家都接受了一场“暴风雨”。当然我也免不了母亲结结实实的几记巴掌。
许多年过去了,想起那无知而又愚昧的童年“趣事”便为自己的傻气忍俊不已。
那时候谁家娶媳妇,人们头半个月便巴望着闹洞房的时刻,那份期盼远比如今等待一场隆重的庆典更急切。洞房像块巨大的磁石,小村到处都弥漫着令人着魔的神秘气息,孩子、大人,年轻的、年长的,男的、女的都活跃起来,个个都心里装满喜事似的,没法安睡。小叔们早早地准备了好多闹剧,孩子们惦记着新娘发喜糖,姑娘们早结了伴儿想去看新娘的嫁妆,学点女红。其实,她们来看新娘的嫁妆只是借口,也没人在这个时候请教女红,她们着意看新娘的装束打扮,暗地里评判,也往深里想一下自己出阁时的样子,一闪念间,脸上已飞红一片了。她们来看闹洞房,瞧热闹在其次,学点“本领”是真。每个女人一生就经这么一场闹洞房,也只有闹洞房时以自己为主角,倘到时扮演不好,出尽洋相,岂不遗憾?再说,闹洞房也是对新娘性格、修养等诸多方面的检验,能在闹洞房时给老老少少留下好印象,日后与大家相处也比较容易。所以,她们的心情与新娘较接近,小伙子们荤的素的啥牙碜话都敢来,她们也同新娘一样脸红一阵白一阵,身上一阵阵发烧了。
闹洞房的晚上,不等天擦黑儿,我们就三三两两地堵到窗外了,弄得吃晚饭的客人抄巴火地扒拉饭,填饱了肚子好撤桌腾地方。小叔们不等闹洞房的酒菜上桌,便纷纷坐到新郎的炕上,享受那份即将闹洞房的荣光。新娘躲在柜角,越是羞羞答答,他们越逗得来劲。不一会,一帮一帮的孩子争先恐后地上炕,个小的往前站,个大的往后站,把炕当间儿留出个放饭桌的地方。站在地下往炕上一瞧,密密麻麻、参差错落的全是孩子们的眼睛、鼻子、嘴巴。姑娘们则围在新娘左右,在地下站着。爱凑热闹的婶子大娘也拖儿携女挤坐在炕沿边上。后生们说她们老有少心,她们一点也不在乎,自管围绕着闹洞房说古道今,大谈“我们那会儿……”。孩子们的注意力早被她们吸引了去。闹洞房的小叔们听一会儿觉着不对味儿,仿佛她们抢了自己的戏,忙喝令她们“刹闸”,揪出柜角的新娘操演正剧。
闹洞房的格局很不平等。新郎在上位坐定,方桌左右各坐四、五位小叔,新娘得在炕沿边站侍。不论闹得深浅,说得荤素,抑或动胳膊动腿都不许恼。闹洞房有严格的规矩:绝不许男性长辈和大伯哥参加。桌上的酒菜则没啥讲究,四碟即可,不过是白菜丝儿、凉粉条儿、土豆丝儿之类。酒呢,自酿的散白酒足矣。
闹洞房这夜,最不安分的当属那些光棍儿了。那时村里穷,过了二十五、六岁娶不上媳妇就自然进入光棍儿之列了,闹洞房成为他们没有希望的梦,他们禁不住这个梦的诱惑,只有偷看别人闹洞房浇一浇心头火。于是,雪白的窗纸便有被人舔破的小洞。屋里人只顾瞧热闹,谁还顾得窗外有没有人?他们也绝不敢长时间停留,瞅瞅没人注意赶紧溜之大吉,免得日后遭人奚落。也有正看得来劲,被出入的人撞上的,留下了笑柄。
且说闹洞房,按说其主角是新郎和新娘,可闹洞房的人都把“火力”集中到新娘身上。先从一头轮起,一人出一个节目。一般程序是先让新娘依次斟酒送上门,这一过程得受许多刁难,诸如掐壶的位置不对,执盅的姿势不对,酒斟得不满等等。然后是点烟,多半得半个钟头才能过关,因为小叔们从烟嘴往外吹气,烟哪容易点着?再接着便是新娘为新郎斟洒,非得郑重地递过去,小叔口授,教其说:“爱人接酒”。新娘的脸顿时腾地红了,在那个谈“爱”变色的年代里,“爱人”俩字难为得新娘鼻梁直冒汗,说不出口,最后只好免了这般俗套。另一位小叔说:“我提议,新郎新娘握手,咱把酒干了,我这就算了事。行不?”围观的孩子们“哈哈”笑起来,姑娘们挤在柜角不敢笑出声来。新娘把头埋在胸前,待一位小叔拎着小辫把头拔起来,脸已红布样了。双方僵持起来,婶娘便来劝说:“怕啥?都这么着嘛,过了这个村还没这个店儿了呢!”“可不是咋的,大婶现在有心思叫谁去闹,谁稀罕呢!”众人都笑起来,洞房里盛满了幸福和欢乐。新郎看样子很累了,蔫耷耷的。他朝新娘使个眼色,主动把手伸过去,新娘矜持一会儿,也把手伸过来,两只手隔着方桌握在一起,如一条桥梁横在菜盘上面。小叔们监视着手握得紧不紧,都把酒咽了。孩子们一片喝采……闹洞房曲终人散之前,新娘要给发喜糖,可这一次,我们谁也没吃着,那种遗憾居然刻骨铭心。据婶娘们讲,新娘家太穷,没有准备,难怪人们走时新娘难为得眼圈直转泪呢。
那些闹洞房的也有使啥法都不灵的时候——那便是遇上颇为泼辣的新娘。都说闹洞房不许恼,这位新娘可不听那一套。一位油嘴滑舌的小叔逗趣太荤,被她拎着耳朵从炕沿上揪下来,把小叔弄得非常尴尬,洞房里一片沸腾——这算得上是小村闹洞房史上的一次革命了。
娶堂婶时,让大家目睹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闹洞房。堂婶长得俊俏,身段美,能唱会跳,在公社文宣队里是台柱子。那时公社搞文艺演出是常事,她扮演的李铁梅远近闻名。闹洞房这夜小叔们就想方设法让她唱,费尽了唇舌,新娘一点兴致都没有。后来一位小叔想了一段“荤词”,让新郎说:“通红的柜,雪白的墙”,新娘接下句:“守着丈夫不想娘”,新郎接下句:“明年生个胖娃娃”。没少上过台面的新娘被这句“守着丈夫不想娘”难为得面红耳赤,小叔又不依不饶,她只好央求再换个别的。另一位小叔顺口来两句顺口溜儿,比这句还荤,这么僵持了半个多钟头,新娘终于鼓起勇气,晾开了嗓子。厨房、东屋里喝酒的客人都凝神倾听,当院还站了不少老邻少居。新娘本想唱一段了事,几位小叔都不想再让新郎新娘对说那些荤词了,都换成了唱一支歌。这样,新娘连唱了豫剧《红灯记》里李铁梅的几个唱段,那眉毛、那眼神、那身段、那唱腔活脱脱一个李铁梅!这一次的确让小村人饱了耳福,开了眼界,也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堂婶本是县文工团点名要的,却被公社革委会主任的女儿给顶了。
最长的一次闹洞房,是大队副支书的儿子娶媳妇时,人家面子大,又有钱,不吝惜闹洞房的几桌酒菜,竟换了三拨儿人,闹到午夜后两点。人们也真有精神,仿佛早就把觉睡足了,直到闹洞房曲终,新娘发喜糖,才乐滋滋地散去。
儿时留给我的闹洞房的笑声仍清晰如昨,只是不敢细细回味。细想起来,不免眼圈发涩。
新媳妇叫冯翠花,人长的俊俏不说,还心灵手巧,识文解字,村上人都夸她叫花木兰。新女婿叫郭绪仁,和新媳妇是姨子妹,从小定的娃娃亲。虽说后来郭绪仁在推磨时被驴踢了,眼上留下了个大疤,成了“疤瘌眼”,冯翠花也曾想退了婚,另嫁白马王子,可是那年头封建意识强,婚姻讲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何况郭绪仁家境宽绰,又是姨娘做亲,哪能依着小辈说了算?无奈,冯家为了涨脸,就托人给郭家说要在六月初六的喜日上给足新媳妇面子。郭家哪里敢怠慢,于是就倾囊而出,全按旧时婚礼操办,才有了这难得一次的看新媳妇。
“嗵!嗵!嗵!”三声炮响,花轿已到村头,喇叭号子此起彼伏。这时村里的丫头小子闺女媳妇老少爷们扔掉手里的玩意放下手头的针线搁下手中的家伙直奔村东头跑去!只见一顶五彩大花轿落座路中间,金黄色的轿顶,大红的帷幔,转圈绣的是百子闹春图,轿帘上绣的是鸳鸯戏水画,花边穗子随风舞动,四个武生打扮的轿夫端列两边,后边跟着一拉溜长长的送轿队伍,表情严肃地立在那里,每人手中各持一件嫁妆,什么八仙桌子太师椅,书条坐床和茶几,立柜箱子和盆架,脸盆罩灯和镜子……两班唢呐班子对吹起来,这边吹的是“百鸟朝凤”,那边吹的是“喜气洋洋”,个个面红耳赤,人人汗流浃背。与此同时,只见二十多个年轻小伙子穿戴整洁,一排溜儿从村里走来,到得花轿跟前便纷纷敬烟,会抽的点着,不会抽的接着,客客气气,彬彬有理,然后接过各自手里的装点(嫁妆),由领客的带着送装点的客人去客屋用茶,暂且不提。这就是旧时婚礼的第一道仪式——迎客。
接下来就是迎轿了。
旧时的这迎轿是很有讲头的,单说这迎轿女子的挑选就有很多规矩,比如女子要父母健在,姊妹齐全,相貌俊秀,落落大方,个头相当,年龄相仿,皆是闺中女子。最少由六人组成或八到十二人不等,当然越多越好,要双不要单。就说这些,快去看吧!这时只见主管(旧时专门帮人操持婚嫁行当的人,一般和厨子喇叭匠子是一拜的)挤进人群,从捎马子里掏出一叠红纸条,高声嚷道:父老乡亲,有属小龙(蛇)的,请来拿“避讳”(青龙贴,是八卦先生占课的新人八字的属相忌讳)了!有属小龙的就去取来一张别在胸前。与此同时,就听到那司仪高声宣道:吉日良辰已到,淑女迎——轿!话音未落,只听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欢声笑语,喇叭声咽。只见一群仙女般的女子一字排开从新房屋里缓缓飘出,煞是好看!仙女们头插绢花,耳坠金银,口抿胭脂,面搽官粉,上身穿大襟缎子花小褂,下身着百褶丝绸拖地裙,人人笑容可掬,个个神情自然,领头的女子手执拜盒(食盒或果盒,寓意为百合,百年好合),拜盒里装有红枣栗子(寓意为早立子)、花生(寓意为插花生子,有男有女)、冰糖(寓意为甜甜蜜蜜)在前缓行,其余女子玉手握帕紧随其后,真是动如春风,行若流水。这两班唢呐也较起劲来,你吹《百鸟朝凤》,我吹《喜气洋洋》,你吹《抬花轿》,我吹《拜花堂》,你吹《鸾交凤》,我吹《全家福》,你吹《挂红灯》,我吹《十洋景》,你吹《怀乡曲》,我吹《黄土情》,你吹《小开门》,我吹《将军令》……个个赤膊上阵,人人汗如瓢泼!老话说谁走得慢了,就说你怎么跟迎轿似的!可真是的,不到一节地竟让这些姑娘们足足挪(左脚向前移动二指,右脚跟上,立正三秒,复之)了个把时辰,直到唢呐班子累得精疲力尽,眼冒金花,看花轿的累得腿疼腰酸,脚跟发麻,领队的姑娘才将手中拜盒交给侍立花轿门旁的老伙计(旧时新媳妇娘家雇来照顾新人的老嬷嬷),这迎亲的队伍才挤出人群,卸装去了。按下不表。
嗵!嗵!嗵!又是三声炮响,司仪先生高声宣道:吉日良辰已到,新人下——轿!
早有传席的青年将两条红边芦席铺在地面,这时轿帘轻轻掀起,一位窈窕淑女走下轿来,这就是众人盼望已久的新媳妇冯翠花。只见新人冯翠花头戴金银凤冠(当然此时还被蒙头红子盖着)身着大红霞披,上身穿对襟绣莲小花褂,下身配鸳鸯戏水荷叶裙,亭亭玉立,楚楚动人。新媳妇冯翠花下得轿来,在红边芦席上站稳,由老伙计搀着,踏着芦席向前微微迈动金莲,当踩上第二条芦席时,早有青年将第一条芦席从新人头上传过重新铺在新人脚下,直到天桌前的大红芦席前为止,这就叫传席(寓意为传喜,子子孙孙传下去,无穷匮也)。不远处有一木炭火盆,新人冯翠花得从火盆上迈过,这就叫迈火盆(寓意为日子会红红火火),接着要跨马鞍(寓意为人生平平安安),还要踩松柏树枝(寓意为执子之手、白头到老)。天桌早已摆好,两边竖有红烛一对(祝福新人二位),中间放有圆斗一个(圆圆满满),斗上贴着一个大红福字(大有福分),斗中搁着一杆称(称心如意),旁边放着一面镜子(干干净净、冰清玉洁),桌腿上各栓着一只红公鸡和一只黄母鸡(大吉大利),如此这般,数不胜举!新女婿早已领着小陪客(未成年的小男孩)必恭必敬地站在了天桌旁的红席上,只见新女婿头戴缠有五彩丝线的新郎帽,上身穿对襟丝光蓝褂子,下身穿凡士林皂青裤子,脚穿灯芯绒布鞋,胸前别大红绢花一朵;小陪客头留长命百岁的羊角辫,穿花格子小褂,毛蓝筒裤,虎头布鞋,胸前也别大红绢花一朵。当新郎用斗里的称杆慢慢挑起新娘冯翠花的红盖头的时候,人们这才看到新媳妇冯翠花的庐山身面目。真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啊!这时司仪高声唱道: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人们族拥着新郎新娘向新房跑去!这时,早有顽皮小伙子把新房屋的门给堵住了,把个新娘冯翠花拦在门外,这叫闹房,也叫闹喜,闹喜闹喜,越闹越喜,无论闹喜的人多么顽皮,主家一般都不会生气的,只管拿烟拿糖就是了。这时管举赶快散烟散糖,这才让新娘进得屋来。早有儿女双全的长辈老公母俩将牙床铺好,被子里搁有枣栗子花生之类寓意吉利的果品,又把天桌腿上的那对雏鸡放到牙床底下,口中念念有词:公鸡母鸡,儿女双喜!小陪客赶忙来滚床,老伙计唱道:滚床滚床,儿女成双!这时老伙计就让新媳妇按八卦先生给的青红贴上的吉言面向那个方向坐帐,然后又高声唱道:坐帐坐帐,人财两旺!一把麸子一把糖,孝顺儿女挤满堂!于是就大把大把地向人群撒糖,大家就一窝风地抢着,笑声此起彼伏,热闹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新媳妇冯翠花坐帐去了,不管是接来的请来的还是自发而来的亲朋好友各路来宾纷纷到帐房随礼,你两块钱我三尺布他一对枕巾,上过帐礼,大家便说话拉呱准备坐席。这坐席也很有讲头,贵客稀客坐主屋,常客家人做偏房;长辈主宾做上首(对门为上),免辈(小辈)小孩做桌边。酒盅茶碗筷子摆好;香烟白酒上齐,就听嗵嗵嗵又是三声响炮——开席了!跑堂的伙计便鱼贯而入,个个手端托盘,上的是四个果盘,有三刀、有条酥、有羊角蜜、有芙蓉果子;(这叫点心,让客人先垫垫底),接着再上四个凉盘,有姜调花肝、青椒拌口条、醋炝三鲜莲藕、油炸脆皮花生米。酒过三巡,大菜八大碗方才上桌。好一个八大碗!人间美肴!现在的人是没有那个口福了!所谓的八大晚就是将做好的熟菜鸡鱼肉蛋丸子千子年糕等装满扣碗上笼蒸热后扣在海碗中用五香辣汤浇了即是。这边坐席热火朝天,那边陪客热热闹闹。陪的什么客?当然是送嫁妆的客人了!送轿的客人一般分大客和闲客两种,大客(发kei音)是指新媳妇的娘家舅舅叔伯长辈,其他客人皆为闲客。大客要单屋单桌招待,还要有专人陪侍。大客不好当,要能说会道,还要有相当的酒量,不然你就栽了——走不了还得架着走,那可就丢人现眼了!菜肴上齐后,大客忙给谢厨礼——红包,管举拿了谢厨礼忙施礼感谢,喜滋滋地去厨房交差去了。大客便提出要照房,陪侍便引着老少照房二人来到新房屋就退了出去,照房的老者便向新人交代了一些事宜,诸如不要想家几时接送(有跑三天的有接三还四的有接七还八的)等话并将嫁妆清单一并交给了新人,然后对新女婿说叫你二老过来说话,新女婿出去便回告之说父母有事脱不开身改天吧,照房老者便说那好吧我们回去了如此这般。
送走客人,厨子响手管举各路人马便收拾停当结算而去,家中筹办帮手杂员各色人等洗刷完毕分工送还,不在话下。
掌灯时分,新房屋前早已摆好酒席,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男女老幼都过来看送房了。送房是结婚礼仪的最后一个程序,听老年人说,那时的人封建,不开化,没见过世面,送房是交代新人的。那时有个说法叫三天不分大小,所以送房时也不避讳叔公老大伯,人人可参与之中,不会有人笑话谁。新女婿新媳妇上位落座,送房就开始了。主持人高声唱道:送房送房!众人和道:好!唱:喜气洋洋!和:好!唱:先拿果子后拿糖!和:好!这时主家就开始散糖果。主持人又唱道:你说新娘美不美?众人和道:好!唱:新郎新娘亲亲嘴!和:好!唱:你说新郎妙不妙?和:好!唱:新娘新郎抱一抱!和:好!有叫新郎给新娘端酒的,也有叫新娘给新郎点烟的,有叫新娘新郎换鞋子的,也有叫新郎新娘换裤腰带的等等等等不胜枚举!也就是说怎么热闹怎么着,怎么好玩怎么做。新人如果能做到提条件人的要求,提条件的人必须喝干杯中酒!直到送房人个个醉酒熏熏,语无伦次,众人才在说说笑笑嬉戏闹闹中渐渐离去。
新女婿领着新媳妇冯翠花见过爹娘,礼毕,回新房屋歇息去了,不在话下。
五十几年前,那时的我还在乡下读书。乡村的教学极其简陋,教室是一个旧庙改建的,里面黝黑黝黑的,陈旧的墙壁上描绘着五艳六色古里古怪的人,冲着我们神秘兮兮的冷笑。晚上晕黄的油灯下会有一两只老鼠窜来窜去。课桌是一条条陈旧的木板被黄泥台子所支撑着的。上学的便是一群拖着长鼻涕的“泥巴娃子”。
隐隐记得那是在一年级,班上有个叫宣的女娃,长得高高胖胖,在我们这群又黑又瘦的孩子中很有富贵相。只是她天生酷爱打扮,小小年纪就懂的挠首弄姿,把头上几根又少又黄的头发高高梳到头顶,用那种成年女性用的发夹,把头发夹起来。额前的几绺头发总也是光滑湿润,当然不是发油,也许是口水吧。可笑的是薄薄的嘴唇终日被包装糕点的红纸涂的艳艳的。总是昂着头冲那些狗屁不懂的男娃子贼兮兮的笑,如今想起许是早熟吧。学习自然是最差,其实一年级已经上了两年了。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她,我便是更厌恶她了——她曾经用穿着新鞋子的脚踩在我捡铅笔的手上。
在班上没人敢招惹她。否则肯定少不了被那个和她一样肥胖的妈妈寻衅上门来。结果是总也免不了大人的一顿臭骂。一天我的同桌小敏新买的文具盒不见了,放学后我们两个在黑洞洞的教室里找,无意间我拉了一下宣的书包,“啪”的一声,一个文具盒从宣的书包里掉到地上,我拾起一看正是小敏的文具盒,还没离开教室的宣立刻抢上一步夺起我手中的文具盒,生硬的说:是她的爸爸刚给她买的。然后对又急又气的小敏笑道:“嗤!穷鬼,买得起吗?让你的瘸子老爹拉着你捡破烂去吧”。小敏的爸爸曾经在砖瓦厂做工时被塌陷下来的窑顶砸折了一条腿,听了这句话,小敏愣了一下“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气愤的骂:“呸!不要脸,拿别人的东西还抵赖,走—找老师去”。同学们好多还没走,唧唧喳喳的围着宣指责她的不是,宣此时不羞不急,高昂着梳的光溜溜的脑袋,摆出一副死猪不怕热水烫的姿态,手里死死的攥着那个文具盒。突然人群中有一个男孩子把一个女同学的红纱巾蒙到宣的头上,并大声喊:闹洞房了---掏斑鸠哟---顿时平常受她欺侮恨透了她的同学们,一涌而上,在她身上头上乱抓,我愣了一下,也冲到人堆里在宣的头发里胡乱抓了一把,嘴里咕哝了一句:掏斑鸠。
何谓“掏斑鸠”?现在细想一下,心里暗自好笑,小孩子模仿大人闹洞房时,粗野的话,想想未必是好话,当晚小伙伴们回到家都接受了一场“暴风雨”。当然我也免不了母亲结结实实的几记巴掌。
许多年过去了,想起那无知而又愚昧的童年“趣事”便为自己的傻气忍俊不已。
那时候谁家娶媳妇,人们头半个月便巴望着闹洞房的时刻,那份期盼远比如今等待一场隆重的庆典更急切。洞房像块巨大的磁石,小村到处都弥漫着令人着魔的神秘气息,孩子、大人,年轻的、年长的,男的、女的都活跃起来,个个都心里装满喜事似的,没法安睡。小叔们早早地准备了好多闹剧,孩子们惦记着新娘发喜糖,姑娘们早结了伴儿想去看新娘的嫁妆,学点女红。其实,她们来看新娘的嫁妆只是借口,也没人在这个时候请教女红,她们着意看新娘的装束打扮,暗地里评判,也往深里想一下自己出阁时的样子,一闪念间,脸上已飞红一片了。她们来看闹洞房,瞧热闹在其次,学点“本领”是真。每个女人一生就经这么一场闹洞房,也只有闹洞房时以自己为主角,倘到时扮演不好,出尽洋相,岂不遗憾?再说,闹洞房也是对新娘性格、修养等诸多方面的检验,能在闹洞房时给老老少少留下好印象,日后与大家相处也比较容易。所以,她们的心情与新娘较接近,小伙子们荤的素的啥牙碜话都敢来,她们也同新娘一样脸红一阵白一阵,身上一阵阵发烧了。
闹洞房的晚上,不等天擦黑儿,我们就三三两两地堵到窗外了,弄得吃晚饭的客人抄巴火地扒拉饭,填饱了肚子好撤桌腾地方。小叔们不等闹洞房的酒菜上桌,便纷纷坐到新郎的炕上,享受那份即将闹洞房的荣光。新娘躲在柜角,越是羞羞答答,他们越逗得来劲。不一会,一帮一帮的孩子争先恐后地上炕,个小的往前站,个大的往后站,把炕当间儿留出个放饭桌的地方。站在地下往炕上一瞧,密密麻麻、参差错落的全是孩子们的眼睛、鼻子、嘴巴。姑娘们则围在新娘左右,在地下站着。爱凑热闹的婶子大娘也拖儿携女挤坐在炕沿边上。后生们说她们老有少心,她们一点也不在乎,自管围绕着闹洞房说古道今,大谈“我们那会儿……”。孩子们的注意力早被她们吸引了去。闹洞房的小叔们听一会儿觉着不对味儿,仿佛她们抢了自己的戏,忙喝令她们“刹闸”,揪出柜角的新娘操演正剧。
闹洞房的格局很不平等。新郎在上位坐定,方桌左右各坐四、五位小叔,新娘得在炕沿边站侍。不论闹得深浅,说得荤素,抑或动胳膊动腿都不许恼。闹洞房有严格的规矩:绝不许男性长辈和大伯哥参加。桌上的酒菜则没啥讲究,四碟即可,不过是白菜丝儿、凉粉条儿、土豆丝儿之类。酒呢,自酿的散白酒足矣。
闹洞房这夜,最不安分的当属那些光棍儿了。那时村里穷,过了二十五、六岁娶不上媳妇就自然进入光棍儿之列了,闹洞房成为他们没有希望的梦,他们禁不住这个梦的诱惑,只有偷看别人闹洞房浇一浇心头火。于是,雪白的窗纸便有被人舔破的小洞。屋里人只顾瞧热闹,谁还顾得窗外有没有人?他们也绝不敢长时间停留,瞅瞅没人注意赶紧溜之大吉,免得日后遭人奚落。也有正看得来劲,被出入的人撞上的,留下了笑柄。
且说闹洞房,按说其主角是新郎和新娘,可闹洞房的人都把“火力”集中到新娘身上。先从一头轮起,一人出一个节目。一般程序是先让新娘依次斟酒送上门,这一过程得受许多刁难,诸如掐壶的位置不对,执盅的姿势不对,酒斟得不满等等。然后是点烟,多半得半个钟头才能过关,因为小叔们从烟嘴往外吹气,烟哪容易点着?再接着便是新娘为新郎斟洒,非得郑重地递过去,小叔口授,教其说:“爱人接酒”。新娘的脸顿时腾地红了,在那个谈“爱”变色的年代里,“爱人”俩字难为得新娘鼻梁直冒汗,说不出口,最后只好免了这般俗套。另一位小叔说:“我提议,新郎新娘握手,咱把酒干了,我这就算了事。行不?”围观的孩子们“哈哈”笑起来,姑娘们挤在柜角不敢笑出声来。新娘把头埋在胸前,待一位小叔拎着小辫把头拔起来,脸已红布样了。双方僵持起来,婶娘便来劝说:“怕啥?都这么着嘛,过了这个村还没这个店儿了呢!”“可不是咋的,大婶现在有心思叫谁去闹,谁稀罕呢!”众人都笑起来,洞房里盛满了幸福和欢乐。新郎看样子很累了,蔫耷耷的。他朝新娘使个眼色,主动把手伸过去,新娘矜持一会儿,也把手伸过来,两只手隔着方桌握在一起,如一条桥梁横在菜盘上面。小叔们监视着手握得紧不紧,都把酒咽了。孩子们一片喝采……闹洞房曲终人散之前,新娘要给发喜糖,可这一次,我们谁也没吃着,那种遗憾居然刻骨铭心。据婶娘们讲,新娘家太穷,没有准备,难怪人们走时新娘难为得眼圈直转泪呢。
那些闹洞房的也有使啥法都不灵的时候——那便是遇上颇为泼辣的新娘。都说闹洞房不许恼,这位新娘可不听那一套。一位油嘴滑舌的小叔逗趣太荤,被她拎着耳朵从炕沿上揪下来,把小叔弄得非常尴尬,洞房里一片沸腾——这算得上是小村闹洞房史上的一次革命了。
娶堂婶时,让大家目睹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闹洞房。堂婶长得俊俏,身段美,能唱会跳,在公社文宣队里是台柱子。那时公社搞文艺演出是常事,她扮演的李铁梅远近闻名。闹洞房这夜小叔们就想方设法让她唱,费尽了唇舌,新娘一点兴致都没有。后来一位小叔想了一段“荤词”,让新郎说:“通红的柜,雪白的墙”,新娘接下句:“守着丈夫不想娘”,新郎接下句:“明年生个胖娃娃”。没少上过台面的新娘被这句“守着丈夫不想娘”难为得面红耳赤,小叔又不依不饶,她只好央求再换个别的。另一位小叔顺口来两句顺口溜儿,比这句还荤,这么僵持了半个多钟头,新娘终于鼓起勇气,晾开了嗓子。厨房、东屋里喝酒的客人都凝神倾听,当院还站了不少老邻少居。新娘本想唱一段了事,几位小叔都不想再让新郎新娘对说那些荤词了,都换成了唱一支歌。这样,新娘连唱了豫剧《红灯记》里李铁梅的几个唱段,那眉毛、那眼神、那身段、那唱腔活脱脱一个李铁梅!这一次的确让小村人饱了耳福,开了眼界,也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堂婶本是县文工团点名要的,却被公社革委会主任的女儿给顶了。
最长的一次闹洞房,是大队副支书的儿子娶媳妇时,人家面子大,又有钱,不吝惜闹洞房的几桌酒菜,竟换了三拨儿人,闹到午夜后两点。人们也真有精神,仿佛早就把觉睡足了,直到闹洞房曲终,新娘发喜糖,才乐滋滋地散去。
儿时留给我的闹洞房的笑声仍清晰如昨,只是不敢细细回味。细想起来,不免眼圈发涩。
新媳妇叫冯翠花,人长的俊俏不说,还心灵手巧,识文解字,村上人都夸她叫花木兰。新女婿叫郭绪仁,和新媳妇是姨子妹,从小定的娃娃亲。虽说后来郭绪仁在推磨时被驴踢了,眼上留下了个大疤,成了“疤瘌眼”,冯翠花也曾想退了婚,另嫁白马王子,可是那年头封建意识强,婚姻讲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何况郭绪仁家境宽绰,又是姨娘做亲,哪能依着小辈说了算?无奈,冯家为了涨脸,就托人给郭家说要在六月初六的喜日上给足新媳妇面子。郭家哪里敢怠慢,于是就倾囊而出,全按旧时婚礼操办,才有了这难得一次的看新媳妇。
“嗵!嗵!嗵!”三声炮响,花轿已到村头,喇叭号子此起彼伏。这时村里的丫头小子闺女媳妇老少爷们扔掉手里的玩意放下手头的针线搁下手中的家伙直奔村东头跑去!只见一顶五彩大花轿落座路中间,金黄色的轿顶,大红的帷幔,转圈绣的是百子闹春图,轿帘上绣的是鸳鸯戏水画,花边穗子随风舞动,四个武生打扮的轿夫端列两边,后边跟着一拉溜长长的送轿队伍,表情严肃地立在那里,每人手中各持一件嫁妆,什么八仙桌子太师椅,书条坐床和茶几,立柜箱子和盆架,脸盆罩灯和镜子……两班唢呐班子对吹起来,这边吹的是“百鸟朝凤”,那边吹的是“喜气洋洋”,个个面红耳赤,人人汗流浃背。与此同时,只见二十多个年轻小伙子穿戴整洁,一排溜儿从村里走来,到得花轿跟前便纷纷敬烟,会抽的点着,不会抽的接着,客客气气,彬彬有理,然后接过各自手里的装点(嫁妆),由领客的带着送装点的客人去客屋用茶,暂且不提。这就是旧时婚礼的第一道仪式——迎客。
接下来就是迎轿了。
旧时的这迎轿是很有讲头的,单说这迎轿女子的挑选就有很多规矩,比如女子要父母健在,姊妹齐全,相貌俊秀,落落大方,个头相当,年龄相仿,皆是闺中女子。最少由六人组成或八到十二人不等,当然越多越好,要双不要单。就说这些,快去看吧!这时只见主管(旧时专门帮人操持婚嫁行当的人,一般和厨子喇叭匠子是一拜的)挤进人群,从捎马子里掏出一叠红纸条,高声嚷道:父老乡亲,有属小龙(蛇)的,请来拿“避讳”(青龙贴,是八卦先生占课的新人八字的属相忌讳)了!有属小龙的就去取来一张别在胸前。与此同时,就听到那司仪高声宣道:吉日良辰已到,淑女迎——轿!话音未落,只听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欢声笑语,喇叭声咽。只见一群仙女般的女子一字排开从新房屋里缓缓飘出,煞是好看!仙女们头插绢花,耳坠金银,口抿胭脂,面搽官粉,上身穿大襟缎子花小褂,下身着百褶丝绸拖地裙,人人笑容可掬,个个神情自然,领头的女子手执拜盒(食盒或果盒,寓意为百合,百年好合),拜盒里装有红枣栗子(寓意为早立子)、花生(寓意为插花生子,有男有女)、冰糖(寓意为甜甜蜜蜜)在前缓行,其余女子玉手握帕紧随其后,真是动如春风,行若流水。这两班唢呐也较起劲来,你吹《百鸟朝凤》,我吹《喜气洋洋》,你吹《抬花轿》,我吹《拜花堂》,你吹《鸾交凤》,我吹《全家福》,你吹《挂红灯》,我吹《十洋景》,你吹《怀乡曲》,我吹《黄土情》,你吹《小开门》,我吹《将军令》……个个赤膊上阵,人人汗如瓢泼!老话说谁走得慢了,就说你怎么跟迎轿似的!可真是的,不到一节地竟让这些姑娘们足足挪(左脚向前移动二指,右脚跟上,立正三秒,复之)了个把时辰,直到唢呐班子累得精疲力尽,眼冒金花,看花轿的累得腿疼腰酸,脚跟发麻,领队的姑娘才将手中拜盒交给侍立花轿门旁的老伙计(旧时新媳妇娘家雇来照顾新人的老嬷嬷),这迎亲的队伍才挤出人群,卸装去了。按下不表。
嗵!嗵!嗵!又是三声炮响,司仪先生高声宣道:吉日良辰已到,新人下——轿!
早有传席的青年将两条红边芦席铺在地面,这时轿帘轻轻掀起,一位窈窕淑女走下轿来,这就是众人盼望已久的新媳妇冯翠花。只见新人冯翠花头戴金银凤冠(当然此时还被蒙头红子盖着)身着大红霞披,上身穿对襟绣莲小花褂,下身配鸳鸯戏水荷叶裙,亭亭玉立,楚楚动人。新媳妇冯翠花下得轿来,在红边芦席上站稳,由老伙计搀着,踏着芦席向前微微迈动金莲,当踩上第二条芦席时,早有青年将第一条芦席从新人头上传过重新铺在新人脚下,直到天桌前的大红芦席前为止,这就叫传席(寓意为传喜,子子孙孙传下去,无穷匮也)。不远处有一木炭火盆,新人冯翠花得从火盆上迈过,这就叫迈火盆(寓意为日子会红红火火),接着要跨马鞍(寓意为人生平平安安),还要踩松柏树枝(寓意为执子之手、白头到老)。天桌早已摆好,两边竖有红烛一对(祝福新人二位),中间放有圆斗一个(圆圆满满),斗上贴着一个大红福字(大有福分),斗中搁着一杆称(称心如意),旁边放着一面镜子(干干净净、冰清玉洁),桌腿上各栓着一只红公鸡和一只黄母鸡(大吉大利),如此这般,数不胜举!新女婿早已领着小陪客(未成年的小男孩)必恭必敬地站在了天桌旁的红席上,只见新女婿头戴缠有五彩丝线的新郎帽,上身穿对襟丝光蓝褂子,下身穿凡士林皂青裤子,脚穿灯芯绒布鞋,胸前别大红绢花一朵;小陪客头留长命百岁的羊角辫,穿花格子小褂,毛蓝筒裤,虎头布鞋,胸前也别大红绢花一朵。当新郎用斗里的称杆慢慢挑起新娘冯翠花的红盖头的时候,人们这才看到新媳妇冯翠花的庐山身面目。真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啊!这时司仪高声唱道: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人们族拥着新郎新娘向新房跑去!这时,早有顽皮小伙子把新房屋的门给堵住了,把个新娘冯翠花拦在门外,这叫闹房,也叫闹喜,闹喜闹喜,越闹越喜,无论闹喜的人多么顽皮,主家一般都不会生气的,只管拿烟拿糖就是了。这时管举赶快散烟散糖,这才让新娘进得屋来。早有儿女双全的长辈老公母俩将牙床铺好,被子里搁有枣栗子花生之类寓意吉利的果品,又把天桌腿上的那对雏鸡放到牙床底下,口中念念有词:公鸡母鸡,儿女双喜!小陪客赶忙来滚床,老伙计唱道:滚床滚床,儿女成双!这时老伙计就让新媳妇按八卦先生给的青红贴上的吉言面向那个方向坐帐,然后又高声唱道:坐帐坐帐,人财两旺!一把麸子一把糖,孝顺儿女挤满堂!于是就大把大把地向人群撒糖,大家就一窝风地抢着,笑声此起彼伏,热闹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新媳妇冯翠花坐帐去了,不管是接来的请来的还是自发而来的亲朋好友各路来宾纷纷到帐房随礼,你两块钱我三尺布他一对枕巾,上过帐礼,大家便说话拉呱准备坐席。这坐席也很有讲头,贵客稀客坐主屋,常客家人做偏房;长辈主宾做上首(对门为上),免辈(小辈)小孩做桌边。酒盅茶碗筷子摆好;香烟白酒上齐,就听嗵嗵嗵又是三声响炮——开席了!跑堂的伙计便鱼贯而入,个个手端托盘,上的是四个果盘,有三刀、有条酥、有羊角蜜、有芙蓉果子;(这叫点心,让客人先垫垫底),接着再上四个凉盘,有姜调花肝、青椒拌口条、醋炝三鲜莲藕、油炸脆皮花生米。酒过三巡,大菜八大碗方才上桌。好一个八大碗!人间美肴!现在的人是没有那个口福了!所谓的八大晚就是将做好的熟菜鸡鱼肉蛋丸子千子年糕等装满扣碗上笼蒸热后扣在海碗中用五香辣汤浇了即是。这边坐席热火朝天,那边陪客热热闹闹。陪的什么客?当然是送嫁妆的客人了!送轿的客人一般分大客和闲客两种,大客(发kei音)是指新媳妇的娘家舅舅叔伯长辈,其他客人皆为闲客。大客要单屋单桌招待,还要有专人陪侍。大客不好当,要能说会道,还要有相当的酒量,不然你就栽了——走不了还得架着走,那可就丢人现眼了!菜肴上齐后,大客忙给谢厨礼——红包,管举拿了谢厨礼忙施礼感谢,喜滋滋地去厨房交差去了。大客便提出要照房,陪侍便引着老少照房二人来到新房屋就退了出去,照房的老者便向新人交代了一些事宜,诸如不要想家几时接送(有跑三天的有接三还四的有接七还八的)等话并将嫁妆清单一并交给了新人,然后对新女婿说叫你二老过来说话,新女婿出去便回告之说父母有事脱不开身改天吧,照房老者便说那好吧我们回去了如此这般。
送走客人,厨子响手管举各路人马便收拾停当结算而去,家中筹办帮手杂员各色人等洗刷完毕分工送还,不在话下。
掌灯时分,新房屋前早已摆好酒席,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男女老幼都过来看送房了。送房是结婚礼仪的最后一个程序,听老年人说,那时的人封建,不开化,没见过世面,送房是交代新人的。那时有个说法叫三天不分大小,所以送房时也不避讳叔公老大伯,人人可参与之中,不会有人笑话谁。新女婿新媳妇上位落座,送房就开始了。主持人高声唱道:送房送房!众人和道:好!唱:喜气洋洋!和:好!唱:先拿果子后拿糖!和:好!这时主家就开始散糖果。主持人又唱道:你说新娘美不美?众人和道:好!唱:新郎新娘亲亲嘴!和:好!唱:你说新郎妙不妙?和:好!唱:新娘新郎抱一抱!和:好!有叫新郎给新娘端酒的,也有叫新娘给新郎点烟的,有叫新娘新郎换鞋子的,也有叫新郎新娘换裤腰带的等等等等不胜枚举!也就是说怎么热闹怎么着,怎么好玩怎么做。新人如果能做到提条件人的要求,提条件的人必须喝干杯中酒!直到送房人个个醉酒熏熏,语无伦次,众人才在说说笑笑嬉戏闹闹中渐渐离去。
新女婿领着新媳妇冯翠花见过爹娘,礼毕,回新房屋歇息去了,不在话下。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慈孝达人朱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