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黄,长江长【长篇连载之三十五】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284
时间: 2024-02-28 11:48:03
在我的故乡鳌头,童年有很多的敬畏。沟沟秧,也叫打碗花,我们一般是不敢触摸的,生怕它身上附着的咒语应验了。
其实如今想来,沟沟秧很美。
打碗花,又名沟沟秧、兔耳草,酷似牵牛花,粉色浅紫居多。蜿蜒在草丛中,或伸着小触须攀援上篱笆墙,边走边开。一路吹着喇叭,嘀嘀嗒,挺喜庆的。但不知为何,大人们说:摸了它会打碗的。
沟沟秧,却有一个诡异的名字,大人叫它鬼灯笼。常见的大多是心形的绿叶,紫色的叶梗,上着白花。白花落处,就挑出一盏绿盈盈的气灯,慢悠悠地充气变饱满。灯盏仿若绿纱糊就,有细细的皱纹,极像正月十五玩的纸纱灯,模样极可爱。但不知为何,大人说摸了,就会引鬼上身。
因此,我们小心翼翼,只远观近看,不敢伸手触摸,极为敬畏。但越是惧怕,在院落的僻静处,在田野、河沟里,它们无处不在。热烈奔放地生长,逍遥自在地开花。
时光挪移,岁月倥偬。站在21世纪20年代,隔空50年去反顾故乡,反思那些禁忌文化。与它们静心对话之后,答案也会轻轻浮出水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故乡鳌头,碗是珍贵的,也是有限的。一人一碗的人家居多,一人多碗就极罕见。碗不仅一天三顿要端,要喂养自己延续生活,而且也昭示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那时我们用的大多是粗瓷碗,笨重也沉稳。常见瘦小的孩子端个大碗,晃晃悠悠的,像耍杂技。没啥餐桌,最多就是门前大树下支一石板。大家或蹲或站地围着,边吃边有一搭没一搭地闲扯。鸡呀狗呀,在旁边乱游荡,脖颈伸得长长的,张着嘴,可怜巴巴地望,等着掉点饭粒,或扔点红薯皮之类的东西,打打牙祭,但它们大多的时候是失望的。我们的碗里能照个影儿,尚哄不饱肚皮,还哪有它们的份。
我们男孩子大多蹲不住,端着碗到处晃悠,小狗就摇头摆尾的围着我们打转转。一不留神,往往有孩子掉了碗。碗如果栽个跟头打个滾,成了豁嘴,仍能接着用。最怕的是啪嚓一声开了花,那就苦不堪言,受骂挨打就会接踵而至。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如今表达一种贪欲。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是一种可怜巴巴的模样,是一种真实的念想。那时还有一句话:剩饭根儿,长不高。我一直敬畏且遵守,但也没长到自己理想的高度。衣食欠缺年代,留下的心理印迹,烙在孩子们童年的天空。
我的故乡是一望无垠的山区,多种小麦、玉米、红薯、谷子等杂粮。每日两顿汤一顿面。说是面条,但面条却少得像点缀,标准的稠糊涂汤。我和弟弟总想盛点面条,站在锅边,把勺子斜伸着,像捞鱼似的绕来绕去,想缠住一些面条。谁如果盛饭的时间过长,就会喊他“吃嘴大公鸡”。而今,年过半百,衣食无忧,想起来那些年那些事儿,既好笑又含泪。
碗里最香的时候,是从大年二十三起始。生产队杀头大猪,孩子们拿个洋瓷盆或竹篮,排着长蛇阵,分到了几斤肉。回到家,大人先削下一小块,切碎了,放铁锅里滋滋啦啦一炒,满院溢香。幹点面条,放点白菜帮子,做成糊涂面。孩子们一碗又一碗,吃着碗里望着锅里,能吃个肚圆。
大年三十,挑家中最好的碗,或过年新添的碗,用心洗净。包了饺子,盛在大碗里,热气蒸腾。扑鼻的香气,钓着孩子们舌尖的馋虫,但必须先供祖宗,先端给长辈尝。给长辈端饺子的任务,往往落在孩子们肩上。我和弟弟走街串巷,小心翼翼地端着饺子,笑眯眯地应对着乡邻的招呼。这是给谁端的?给大爷的。这又是给谁送的?三奶的。长辈们则乐呵呵地等在家里,拿出自己的碗,我们把饺子倒进去,然后拿了空碗飞也似的回转家中,香喷喷的饺子,才可以开吃。
过年,是碗里最香浓的时光。孩子们幸福得像朵小雪花,扑扑楞楞,洒洒脱脱。但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仅限几日。春节一走,碗里又清汤寡水,漫长的煎熬就又启程了。
有打碗花(沟沟秧)记忆的一代,对碗、对碗里的苦辣酸甜,都有难以扑灭的记忆。
随着时光的推移,我们手边的碗,琳琅满目,万花筒般绽放。半个世纪,在碗里一晃而过。当我们从繁忙中抽身静坐,在古色古香的茶社一角,端起精致的小茶碗,就着低回萦耳的轻音乐,优雅地吮上一口,再吮上一口。当我们穿梭于华灯迷离的餐馆,一道菜一道菜品味着,觥筹交错。碗碟来来去去,精致而妖美,我们潜意识里的粗瓷碗,会不会偶尔漂浮上来,碰出我们埋伏在眼角的一群群泪水。
童年的禁忌记忆,终随一代人的老去而枯萎。如今的孩子们毫无禁忌可言,在他们面前提起,他们会感觉像狼外婆骗小红帽似的,可笑之极。但唯有经历,方知那些荒诞不经是有根源的,来自于穷困与无知。被误解的喇叭花,灯笼花本无喜无忧,在家乡静悄悄地生生灭灭。它们与我们的生存,并行不悖。它们和我们一样,是故乡的一部分。
不知何故,我昨夜居然梦见故乡的打碗花(沟沟秧)开了,一朵朵开得灿烂、还散发缕缕幽香。醒来后思绪回到了孩提时.代。
小时候的我,生活在故乡那幽静的小山村,每到夏天,山间地头便开满了打碗花,一大片一大片的,把小山村打扮得美丽极了。到收割季节,看着金黄的谷子一浪接一浪的,而紫色的打碗花点缀期间,那是一种别样的美!
我常常随着村里的小伙伴们去田间玩耍。我赤足悠闲地走在那弥漫花香气息的泥土上,看着那一簇簇开得正艳的打碗花,忍不住伸手摘下一束就往头上戴,小伙伴们惊呼:栓娃子快住手!这是打碗花,谁摘了谁就要受惩罚的,回去就会把碗打碎!我吓哭了,呆呆的不知所措,小伙伴安慰我说:没事的,你今天回家后,吃饭不要端碗就没事了!
晚上吃饭时,我很小心吃着饭,尽量不去端碗,也许是太过于紧张,在吃完饭的时候,居然把碗给打碎了。我心里想:真灵啊!从那以后,我看见打碗花就躲得远远的,不敢再触及那倒霉的花儿。而打碗花也成了我心里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
五十多年过去了,在岁月的冲刷下,打碗花也渐渐被我淡忘了。但有一天,我在平顶山新城区的公园里看见那一簇簇熟悉的花儿,我的记忆复苏了,才知道打碗花原来就是紫薇花。我跟妻子说起小时候的事儿,妻子笑了:你傻呀,那都是骗小孩子的,因为小孩子看见美丽的花儿就想摘回家,祖先们为了保护这些可爱的花儿,就编了个谎话骗骗孩子,就是想让那些花儿自由的开放,不受人蹂躏!我突然觉得心里满满的感动,我那善良的父老乡亲啊,用你们的爱心去维护世间的每一个生命。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故乡的打碗花会开得如此鲜艳,原来它是开放在爱的海洋中!
虽然打碗花没有兰花的高贵、百合的美丽、桃花的小巧可爱,但它们穿着紫色或者白色的纱裙,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无比美丽与端庄。在梦里,在打碗花的海洋中,我听到了它们在向我问好,问我在城里过的怎么样,叫我多回老家去看看它们,还诉说着对我的思念......它们一点也没变,紫色的白色的花儿,和我童年时见到的是一模一样的。顿时,一股甜蜜的感觉流入我的心田,那感觉,向我诉说着童年的快乐,还是故乡的思念,亲人的温暖,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感觉!
记忆里,我永远不会忘记家乡那片花海!在我记忆的花园里,有一株盛开的打碗花.它,就长在我童年的路边。
我的童年,是在深山里的鳌头村的。
打碗花是木本植物,初夏时节,一树墨绿的底子上,缀满了盏形白花、红花、紫花。花瓣重重叠叠,每一瓣都薄如蝉衣,打着纤柔的细褶,很像新娘穿的曳地纱裙。
每次,路见她时,我都极想伸手去摘一朵.可那株花树是侧向路外生长的,花树下面,是一条急流的山溪。
我蹲在路的边缘,努力伸长胳膊,还是够不着那花枝,倒是险些儿栽进溪流。
母亲挑着担子走在我前面,她没有看见刚才极险的一幕。
其实,母亲早已告诫过我:不许摘那花,那是"打碗花",摘了,手就捧不住饭碗了。
真有这么神奇吗?我将信将疑,又敬又畏。这树花儿在我眼中变得神秘起来----那深深的花芯里,是不是藏着一个会念咒语的小精灵?
这是一树开在我好奇心里最早的花儿。母亲的告诫怎么能阻止我呢?母亲的告诫,只是增加了我探险的欲望。
每次走在这条山路上,我都掂记着那树花儿,快走近花树时,我就故意放慢脚步,远远的落在母亲身后。
我不记得我是不是摘过打碗花。
也许摘过吧?那花儿,真是太有魅力了。有花儿本身的魅力,更有一种禁忌赋与她的魅力。
也许我没摘过.因为,后来,我并没有捧不住碗。
我所记得的是这条开满了沟沟秧花的山路。
其实,沟沟秧花就像我的父辈,多少年来,一直保持着不变的勤劳、淳朴、不偷懒、不懈工,不管时代怎么变,它就生长在山野里、沟壑边、田埂上,不皱眉,不抱怨,把一朵朵小小的粉色的美丽,留给早晨,留给人间!
其实如今想来,沟沟秧很美。
打碗花,又名沟沟秧、兔耳草,酷似牵牛花,粉色浅紫居多。蜿蜒在草丛中,或伸着小触须攀援上篱笆墙,边走边开。一路吹着喇叭,嘀嘀嗒,挺喜庆的。但不知为何,大人们说:摸了它会打碗的。
沟沟秧,却有一个诡异的名字,大人叫它鬼灯笼。常见的大多是心形的绿叶,紫色的叶梗,上着白花。白花落处,就挑出一盏绿盈盈的气灯,慢悠悠地充气变饱满。灯盏仿若绿纱糊就,有细细的皱纹,极像正月十五玩的纸纱灯,模样极可爱。但不知为何,大人说摸了,就会引鬼上身。
因此,我们小心翼翼,只远观近看,不敢伸手触摸,极为敬畏。但越是惧怕,在院落的僻静处,在田野、河沟里,它们无处不在。热烈奔放地生长,逍遥自在地开花。
时光挪移,岁月倥偬。站在21世纪20年代,隔空50年去反顾故乡,反思那些禁忌文化。与它们静心对话之后,答案也会轻轻浮出水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故乡鳌头,碗是珍贵的,也是有限的。一人一碗的人家居多,一人多碗就极罕见。碗不仅一天三顿要端,要喂养自己延续生活,而且也昭示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那时我们用的大多是粗瓷碗,笨重也沉稳。常见瘦小的孩子端个大碗,晃晃悠悠的,像耍杂技。没啥餐桌,最多就是门前大树下支一石板。大家或蹲或站地围着,边吃边有一搭没一搭地闲扯。鸡呀狗呀,在旁边乱游荡,脖颈伸得长长的,张着嘴,可怜巴巴地望,等着掉点饭粒,或扔点红薯皮之类的东西,打打牙祭,但它们大多的时候是失望的。我们的碗里能照个影儿,尚哄不饱肚皮,还哪有它们的份。
我们男孩子大多蹲不住,端着碗到处晃悠,小狗就摇头摆尾的围着我们打转转。一不留神,往往有孩子掉了碗。碗如果栽个跟头打个滾,成了豁嘴,仍能接着用。最怕的是啪嚓一声开了花,那就苦不堪言,受骂挨打就会接踵而至。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如今表达一种贪欲。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是一种可怜巴巴的模样,是一种真实的念想。那时还有一句话:剩饭根儿,长不高。我一直敬畏且遵守,但也没长到自己理想的高度。衣食欠缺年代,留下的心理印迹,烙在孩子们童年的天空。
我的故乡是一望无垠的山区,多种小麦、玉米、红薯、谷子等杂粮。每日两顿汤一顿面。说是面条,但面条却少得像点缀,标准的稠糊涂汤。我和弟弟总想盛点面条,站在锅边,把勺子斜伸着,像捞鱼似的绕来绕去,想缠住一些面条。谁如果盛饭的时间过长,就会喊他“吃嘴大公鸡”。而今,年过半百,衣食无忧,想起来那些年那些事儿,既好笑又含泪。
碗里最香的时候,是从大年二十三起始。生产队杀头大猪,孩子们拿个洋瓷盆或竹篮,排着长蛇阵,分到了几斤肉。回到家,大人先削下一小块,切碎了,放铁锅里滋滋啦啦一炒,满院溢香。幹点面条,放点白菜帮子,做成糊涂面。孩子们一碗又一碗,吃着碗里望着锅里,能吃个肚圆。
大年三十,挑家中最好的碗,或过年新添的碗,用心洗净。包了饺子,盛在大碗里,热气蒸腾。扑鼻的香气,钓着孩子们舌尖的馋虫,但必须先供祖宗,先端给长辈尝。给长辈端饺子的任务,往往落在孩子们肩上。我和弟弟走街串巷,小心翼翼地端着饺子,笑眯眯地应对着乡邻的招呼。这是给谁端的?给大爷的。这又是给谁送的?三奶的。长辈们则乐呵呵地等在家里,拿出自己的碗,我们把饺子倒进去,然后拿了空碗飞也似的回转家中,香喷喷的饺子,才可以开吃。
过年,是碗里最香浓的时光。孩子们幸福得像朵小雪花,扑扑楞楞,洒洒脱脱。但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仅限几日。春节一走,碗里又清汤寡水,漫长的煎熬就又启程了。
有打碗花(沟沟秧)记忆的一代,对碗、对碗里的苦辣酸甜,都有难以扑灭的记忆。
随着时光的推移,我们手边的碗,琳琅满目,万花筒般绽放。半个世纪,在碗里一晃而过。当我们从繁忙中抽身静坐,在古色古香的茶社一角,端起精致的小茶碗,就着低回萦耳的轻音乐,优雅地吮上一口,再吮上一口。当我们穿梭于华灯迷离的餐馆,一道菜一道菜品味着,觥筹交错。碗碟来来去去,精致而妖美,我们潜意识里的粗瓷碗,会不会偶尔漂浮上来,碰出我们埋伏在眼角的一群群泪水。
童年的禁忌记忆,终随一代人的老去而枯萎。如今的孩子们毫无禁忌可言,在他们面前提起,他们会感觉像狼外婆骗小红帽似的,可笑之极。但唯有经历,方知那些荒诞不经是有根源的,来自于穷困与无知。被误解的喇叭花,灯笼花本无喜无忧,在家乡静悄悄地生生灭灭。它们与我们的生存,并行不悖。它们和我们一样,是故乡的一部分。
不知何故,我昨夜居然梦见故乡的打碗花(沟沟秧)开了,一朵朵开得灿烂、还散发缕缕幽香。醒来后思绪回到了孩提时.代。
小时候的我,生活在故乡那幽静的小山村,每到夏天,山间地头便开满了打碗花,一大片一大片的,把小山村打扮得美丽极了。到收割季节,看着金黄的谷子一浪接一浪的,而紫色的打碗花点缀期间,那是一种别样的美!
我常常随着村里的小伙伴们去田间玩耍。我赤足悠闲地走在那弥漫花香气息的泥土上,看着那一簇簇开得正艳的打碗花,忍不住伸手摘下一束就往头上戴,小伙伴们惊呼:栓娃子快住手!这是打碗花,谁摘了谁就要受惩罚的,回去就会把碗打碎!我吓哭了,呆呆的不知所措,小伙伴安慰我说:没事的,你今天回家后,吃饭不要端碗就没事了!
晚上吃饭时,我很小心吃着饭,尽量不去端碗,也许是太过于紧张,在吃完饭的时候,居然把碗给打碎了。我心里想:真灵啊!从那以后,我看见打碗花就躲得远远的,不敢再触及那倒霉的花儿。而打碗花也成了我心里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
五十多年过去了,在岁月的冲刷下,打碗花也渐渐被我淡忘了。但有一天,我在平顶山新城区的公园里看见那一簇簇熟悉的花儿,我的记忆复苏了,才知道打碗花原来就是紫薇花。我跟妻子说起小时候的事儿,妻子笑了:你傻呀,那都是骗小孩子的,因为小孩子看见美丽的花儿就想摘回家,祖先们为了保护这些可爱的花儿,就编了个谎话骗骗孩子,就是想让那些花儿自由的开放,不受人蹂躏!我突然觉得心里满满的感动,我那善良的父老乡亲啊,用你们的爱心去维护世间的每一个生命。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故乡的打碗花会开得如此鲜艳,原来它是开放在爱的海洋中!
虽然打碗花没有兰花的高贵、百合的美丽、桃花的小巧可爱,但它们穿着紫色或者白色的纱裙,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无比美丽与端庄。在梦里,在打碗花的海洋中,我听到了它们在向我问好,问我在城里过的怎么样,叫我多回老家去看看它们,还诉说着对我的思念......它们一点也没变,紫色的白色的花儿,和我童年时见到的是一模一样的。顿时,一股甜蜜的感觉流入我的心田,那感觉,向我诉说着童年的快乐,还是故乡的思念,亲人的温暖,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感觉!
记忆里,我永远不会忘记家乡那片花海!在我记忆的花园里,有一株盛开的打碗花.它,就长在我童年的路边。
我的童年,是在深山里的鳌头村的。
打碗花是木本植物,初夏时节,一树墨绿的底子上,缀满了盏形白花、红花、紫花。花瓣重重叠叠,每一瓣都薄如蝉衣,打着纤柔的细褶,很像新娘穿的曳地纱裙。
每次,路见她时,我都极想伸手去摘一朵.可那株花树是侧向路外生长的,花树下面,是一条急流的山溪。
我蹲在路的边缘,努力伸长胳膊,还是够不着那花枝,倒是险些儿栽进溪流。
母亲挑着担子走在我前面,她没有看见刚才极险的一幕。
其实,母亲早已告诫过我:不许摘那花,那是"打碗花",摘了,手就捧不住饭碗了。
真有这么神奇吗?我将信将疑,又敬又畏。这树花儿在我眼中变得神秘起来----那深深的花芯里,是不是藏着一个会念咒语的小精灵?
这是一树开在我好奇心里最早的花儿。母亲的告诫怎么能阻止我呢?母亲的告诫,只是增加了我探险的欲望。
每次走在这条山路上,我都掂记着那树花儿,快走近花树时,我就故意放慢脚步,远远的落在母亲身后。
我不记得我是不是摘过打碗花。
也许摘过吧?那花儿,真是太有魅力了。有花儿本身的魅力,更有一种禁忌赋与她的魅力。
也许我没摘过.因为,后来,我并没有捧不住碗。
我所记得的是这条开满了沟沟秧花的山路。
其实,沟沟秧花就像我的父辈,多少年来,一直保持着不变的勤劳、淳朴、不偷懒、不懈工,不管时代怎么变,它就生长在山野里、沟壑边、田埂上,不皱眉,不抱怨,把一朵朵小小的粉色的美丽,留给早晨,留给人间!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下一篇:慈孝楷模朱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