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黄,长江长【长篇连载之五十四】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167
时间: 2024-03-15 09:05:28
入秋时节,在家乡的田野上,正是各类秋季农作物生长旺盛的时期,亭亭的玉米,摇曳的棉花,悠曼的谷子,绿油油的花生、大豆,还有连片的红薯,环绕着绿树映照的村庄,弥漫着殷殷的希望。
天气晴朗的午后,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远远的就能听到田野里,一种昆虫响亮的叫声,既有婉转悠扬的独奏,也有澎湃激昂的合唱,这些高歌的演唱者就是蚰子。
蚰子也叫蝈蝈,具有典型的昆虫特征,大多数通体碧绿(还有少数褐色的,称为铁皮蚰子,性情暴躁),体长约3公分,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近似椭圆形的脑袋,下部有一对咀嚼式的牙齿,被一片薄薄的上颚覆盖,上方的两侧,长着两只突出的眼睛,眼睛的旁边,有一对长长的触须。胸部的左右,对称分布着三对腿足,前面的两对较短,主要用于爬行和辅助跳跃,后边的一对较长且健壮,主要用于跳跃和辅助爬行。在雄性蚰子胸部的上面,有两片相对交叉的方瓦楞形薄膜,俗称鞍,它就是蚰子的发声器。雌性的蚰子也有这种鞍,不过要小,不能发声,雌性蚰子的体型较雄性的大,在腹部的后方有一个硬质长尾。
蚰子的歌声响起的季节,也是那个时代的少年快乐的时节,肩背筺头,手提短铲,到田野里割青草,是每天都要做的事。和三五个伙伴,走出家门,到田间地头,割草间隙的娱乐,就是去逮蚰子。逮蚰子以前,可以自己制作一个能发出类似蚰子叫声的引声器,简单点的,用一根竹筷,从中间截开,把有四个棱的上半截的一个棱开一些连续的凹槽,用下半截在凹槽上来回滑动,发出的声音可以引起蚰子的共鸣,另一种引声器h制作复杂些,准备些约五公分长的条形竹片,把竹片的中间用细绳绑成平行的一排,后面留一个细绳尾巴,使用的时候,用手捉住尾巴,让捆绑好的竹片在前面横躺着,左右摆动,也可以发出声音。蚰子笼儿是用高粱杆儿扎的,适合蚰子群居;蚰子葫芦是用高粱杆的蔑子编的,椭圆形,透气性好,两端各有一个小口,用柔软的细蔑子十字交叉封口,一个蚰子葫芦里只养一只蚰子。
逮蚰子是非常有趣的事。竹筷子上方下圆,从分界线处截断,选择上端最坚硬的棱,刻出一排牙子,用圆的那节筷子来回拉牙子,就发出急促的“嘀嘀嘀嘀”声,恰似蚰子叫,这工具叫“蚰子哨”。雄蚰子才回叫,它发声不是用嘴,而是振翅歌唱,是吸引异性的手段,好像叫得腔儿越大,就表明它传种接代的能力越强。一只蚰子一叫,情敌马上反击,都想用最嘹亮的情歌把雌蚰子搞到手。当然,站得越高,声音就传得越远,这些发情的蠢歌手往往高踞在作物顶端,忘乎所以地歌唱,这样刚好把自己出卖给逮蚰子的人。
逮蚰子一般去红薯地或豆地。拿出蚰子哨拉几下,蚰子声就会此起彼伏。选定一个目标,要蹑手蹑脚地过去,因为蚰子一旦听到动静,就会把爱情抛到第二位,噌地跳下去,连蹦带跳地逃个没影儿,保命是最本能的。
即使蚰子近在咫尺,也不容易被发现,它有保护色。保护色能躲过天敌,但躲不过人,人的眼睛非常厉害,透过现象看本质都可以,立在豆棵枝头上的蚰子还能瞧不见?发情期的蚰子非常愚蠢,明明看见人过来逮它,它却自以为是,仗着自己的保护色,和人玩瞒天过海的游戏,正是这小聪明决定了它今后的命运。
看见蚰子了,要用双手去捂,但出手的力度和速度要把握好。出手慢了,蚰子就会在你接近它的瞬间弹走;下手轻了,蚰子在手心里就有了回旋的余地,它那两颗尖利的大牙虽然没毒,但把手咬开个小口子是不成问题的;相反,如果下手过重,蚰子虽然跑不掉,可一松手,就会发现蚰子的腿一伸一伸地抽搐,逮个死蚰子回去是听不到声儿的。所以下手时的缓急轻重要好好斟酌。捂住了蚰子,要一点一点地放手,最好用左手中指和食指把它控制在手心里,右手解放出来,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它的脖颈,往蚰子笼儿里一放就大功告成。
刚逮回去的蚰子野性十足,绝食一两天很正常,如果把几只放在一个笼儿里,它们处于发情期,一个比一个脾气大,稍不如意,就拉开架势决斗,争驸马似的,欲把对方置于死地,大腿被咬掉最常见。
饿了两天之后,蚰子们终于明白被召集在一起不是选驸马,于是泄了气,该吃就吃,该叫就叫,虽招引不来雌蚰子,但唱着情歌回味一下从前的美好时光也挺有诗意。
养蚰子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蚰子不像狗,丢给它一块骨头就摇尾巴,踢它一脚就叫唤,非常配合。如果想在人前炫耀蚰子,丢人的机会比较多,拉蚰子哨引逗,它心烦得要命,根本不予以理睬。倒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它们似乎忘记了囚徒的痛苦,扯起嗓子给你唱情歌。每当到了豆子快要成熟的时节,蚰子也长大了,会叫了。俺哪儿豆地多,蚰子也多,到了中午地里到处“嘀嘀叫”,在老远老远的地方,就能听得一清二楚。
蚰子的叫声悦耳动听,宛转悠扬。因此,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蚰子,爱好蚰子,下地逮蚰子。
我也和其他孩子一样,对蚰子情有独钟,倍爱有加,可以说是我的贴身好伙伴儿。
清晨,一夜的露水,豆棵上缀满了晶莹透亮的玉珠,蚰子鞍子湿了,这时是不会发出叫声的。太阳升高了,蚰子鞍子逐渐干了,才慢慢地叫起来。尤其是到了午饭前后,那时天气最热,蚰子也因此叫得最很最凶,不知道歇鞍了,一个劲地叫个不停。
放学了,我和伙伴们一起蹦蹦跳跳地回家去。在回来的路上,听到蚰子在哪儿一叫,顿时迷神了,立马驻足洗耳静听,知道了蚰子的方位后,把书包一撂,弯下腰,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走过去,看准了蚰子在哪儿,用双手猛地去一捂,蚰子逮住了。
逮蚰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蚰子特别机灵敏感,只要你一旦碰到了豆棵,发出了响声,或者发现了你,在你距它老远的地方,它就一蹦钻进了豆棵里。这时,要想逮住蚰子,最好的唯一办法,就是在蚰子藏身的地方,把周围豆棵扒开,对蚰子形成包围圈,用手扒着一棵豆子一棵豆子的找,才能逮住它。否则,即使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是很难逮到蚰子的。
蚰子非常凶猛,咬人也厉害,胆小怕疼的不行。我记不清逮多少次蚰子了,也记不清被蚰子咬住了多少回儿。但是,我清楚地记得,一旦蚰子咬住了你的手,它就不撒开嘴了。那时逮蚰子,我的手动不动是被它咬得鲜血直流,疼得我招架不住时,只好用力甩掉蚰子,结果,蚰子身子不知被甩到了何处,可是,蚰子头还死死地咬在我的手上。
尽管如此,仍然阻挡不住我逮蚰子的心切和爱好。
逮了蚰子回来,我就把它装进了笼子里。那时,爸爸给我扣了好几个蚰子笼:有大型的,有小型的;有方型的,有长方型的;有单层的,有双层的;还有圆型的。圆型的蚰子笼特别小,有鸡蛋那么大,非常精美别致,是专供蚰子越冬用的。
蚰子的食性好,喂养也容易。天气热的时候,我把蚰子笼挂在屋外树上或绳上听它叫唤,有豆叶就喂它豆叶,没有豆叶喂它红薯叶、萝卜叶、白菜心也行。青瓜李枣的东西,投给它也吃。
天冷了,我就把蚰子装进小圆笼里去,里面放几片鲜嫩的白菜心,白天把它揣在怀里。中午时分,外边阳光灿烂,这时我再把蚰子放出来,让它趴在我的手臂上晒暖,喂它煮熟的红薯吃。晚上把它放到被窝里去,唯恐冻死喽。蚰子暖和了,在夜间照样会“嘀嘀嘀”地叫。我听着蚰子那娓娓动听的旋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
白天天气好的时候,伙伴们往往会聚在一起比蚰子,看谁的蚰子好,叫得时间长,好听。这个说:我的蚰子是铁皮蚰子。那个说:我的蚰子比你的蚰子好,是虎皮蚰子。那时,一般小伙伴大都喜欢虎皮蚰子。
蚰子跟人一样好争胜好强。不管在哪儿,只要有一个蚰子开始叫,其它蚰子也跟着一起叫起来,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仿佛在演奏一场优美的交响曲。尤其是虎皮蚰子,叫唤的更响亮,悦耳动听,让不少人驻足观看,赞叹不已。因此,对虎皮蚰子,我格外爱护它,珍惜它,喂养它。精心喂好了,蚰子是可以过冬的。
蚰子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逮蚰子要具备几种能力:一是敏锐的听力,在嘈杂的环境中能捕捉到蚰子的叫声,这是成功的前提。二是准确的定位能力,循声而去,八九不离十。三是超强的视力,你懂的,在绿色的植物中寻找绿色的蚰子,眼不尖是不行的。四是定力,越接近目标越要沉住气,高抬腿,轻落脚,冷静观察,仔细搜寻,否则就会打草惊蚰子,让它逃之夭夭,功亏一篑。五是出手要快、准、稳,既不失时机地捂住蚰子,又不能伤到它。有一回一个小伙伴先发现了蚰子,嘭的一声捂过去,我一听声音,坏了!果然,他手里的蚰子肚子都破了!
晚上逮蚰子则要容易一些。一来晚上清静,蚰子的叫声顺风可以传出半里地。二来蚰子晚上一般都会爬到植物的最高处,你只要在声源附近寻找最高的植物,放低身段,借助天幕,往往就会发现它们美丽的剪影。如果有月光相助,你甚至可以清晰地看见它鸣翅的振动。当然,最好能有一把手电筒,灯光一照,蚰子仿佛被孙猴子定住了一般,一动不动,任人捕捉。
逮蚰子还需要借助一些工具。第一个就是“蚰拉子”,用竹筷做成。找一根筷子,从中间截断,在方的那一段的棱子上用小刀刻一遛缺口,用圆的那一段在缺口上快速划动,就会发出括括括的类似蚰子叫的声音,以此引诱蚰子们叫起来。我家弟兄三个,每年都会因为毁坏不少筷子而受到责骂,后来就想出一个折衷的办法:筷子不用截断,直接做成拉子,既可以用来逮蚰子,也不耽误用来吃饭。这种筷子占到我家筷子的一小半儿,我大学毕业后还见过这种筷子。
另一种工具我不知道叫它什么名字,强为之名,可以叫做“蚰束子”,顾名思义,绑束蚰子用的。做法很简单:找一截高粱秸杆儿,擗下篾子,剪成长短合适的段儿,对折成环,把篾头穿透秸秆儿,把蚰子套进环中,拉紧篾头,蚰子就被束在秸秆上了。一根秸秆可以束好几只蚰子。硑到蚰子多的时候,我们可以逮到一大串儿。这样,我们一手㧟着装满青草的蓝子,一手举着蚰子,无比骄傲地班师回朝了。那感觉,比打了胜仗抓了一大串俘虏的将军神气多了!外地人有叫“蝈蝈”的)有翅,薄如蝉翼,能飞,样子像蚂蚱(蝗虫)但要肥大得多。浑身呈青绿色,常伏在绿色植物(主要是豆棵)上,浑然一色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昆虫特别善叫,“铃铃铃铃——”特别悦耳。小时候逮蚰子,就是养起来听它歌唱的。
我们那里,比起蚂蚱来,蚰子并不多见。物以稀为贵,能逮到一只蚰子养在家里,是儿时一种美好的愿望。为了实现这种愿望,每到暑期将尽的日子,独自一人,跑到田野里四处寻觅,冒着暑热,支起耳朵谛听。一旦听到蚰子“铃、铃”的叫声了,立即将鞋子褪掉,光着双脚(怕弄出响声惊动蚰子),一步一步地向响声靠近。这小东西忒机灵,听得动静,便立刻停止歌唱,人在茫茫绿海里就很难发现它的踪迹了。
逮蚰子要有耐性,一定要等它歌唱时悄悄靠近它,发现了,眼快手疾,一把将它捕住;但手要轻,不然会将它的肢体弄伤。
蚰子逮回家,小心地将它放好,防止它自己跑了或是被猫吃了,然后得给它编个笼子盛起来。
编蚰子笼是个精细活儿,不是人人都会的。农村不乏能工巧匠,农闲季节,许多勤快人都学着做编筐打篓之类的家庭副业。俗话说:“庄稼活儿,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说是这样说,只是说明这些活计学起来相对容易罢了。心眼儿灵巧的,一看就会。我的祖父,勤快,就掌握不少这样的技艺。他曾用高粱莛子给我编过雀儿笼子,也编过蚰子笼子,都十分精致。
编蚰子笼的材料,是高粱秸秆的硬皮破的篾丝——当然,南方产的竹篾子更佳。可是我们北方不产竹子,只能就地取材。
我们孩子,也跟着大人学着编织蚰子笼,虽然编得不够精致,却是自己亲手做的,敝帚自珍,有一种成就感。笼子编好了,把逮的蚰子装进去,养起来,挂在院子里,一天到晚,欣赏那“铃、铃……”的优美的歌唱,有说不出的惬意。蚰子习惯在枝叶较低的农作物,比如花生、大豆等地里生活,以便于发现危险时迅速的逃离、隐藏。逮蚰子的时候,需要先静静的听,如果听到叫声较远,可以循着声音发出的方向快步跑去,当蚰子的声音渐近的时候,慢慢的停下脚步,猫着腰悄悄的靠过去。此时,就可以看到这个田野歌唱家的风采,站在农作物顶部的枝叶上,低着头,并朝背着阳光的方向,让阳光照在发声器上,尽情的演绎着田野交响,全然不知“猎手”的降临。如果不小心被发现了,它就会迅速的跳下去,隐藏起来。所以,这时是逮住蚰子最关键的时候,缓步,猫腰,眼睛紧盯,双手掌成凹状前伸,瞅准时机,猛的相合,把蚰子捧住,左手下移,右手后撤,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蚰子的脑袋两侧,呵,逮住了。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的是,不要让蚰子的一对大牙咬着自己的手指。
逮住的蚰子多了,可以群养在笼子里,笼子用高粱杆的梢节做成,就是和高粱穗连接的部分,俗称高粱箭。做成的笼子呈方型,顶面和底面的四个边用内外两根高粱箭夹着竖着的四壁,还要用上下两层,夹住顶面和底面,其中的一个侧面靠近底边的地方留一个小门,可以开合,作为放进蚰子的入口。把笼子挂在向阳的地方,比如窗台附近,每天放进去一些新鲜的菜叶,作为蚰子的食物,这样,一个廉价的“合唱团”就算请到家了。还有一种单养的方式,做一个葫芦,放在上衣口袋里,可以随身携带,一个葫芦里面只能放进一只蚰子。做葫芦的材料,也是高粱杆,把较长的高粱杆中节,在节间截断,从一个头的断面上,把高粱杆剖开,一般一节可以分成八份,摁住一根的一头,平放在地上,光面在下,铲刃前低后高向前铲出,把高粱杆的硬质皮层和瓤从约1/3处分开,再倒头,把剩下的分开,做够二十根就行了。编葫芦的时候,选块平地,以铲子的宽度为直径,挖一个深度约一寸的圆柱型小坑,放进去一些松散的碎土,把做好的二十根高粱蔑,光滑的那个面向外,以次插入小坑的圆周上,再用铲把硞实,然后,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平捏住其中的一根,向里弯曲近九十度,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接住,右手松开,按顺时针顺序再依次拿六根(如果要编织成的葫芦的出入口小巧些,也可以拿七根),同样的弯曲,递到左手中,由下至上叠压成扇柄型,这样,左手共捏住了七根,右手再平捏住第八根,向左弯曲,插入到左手捏住的第一根和第二根之间的缝隙里,露出一截,再平捏住第九根,弯曲插入到左手捏住的第二根和第三根的缝隙里,依次类推,剩余的十三根全部插完后,再从左手捏着的第一根开始弯曲依次插下去,直到把二十根插完,用一截线绳,把各根插入时露出的部分和插入在土里直立的那部分之间的间隙绕一个圈,抽紧两个线头用活扣系住,用铲子把周围的土松开,把半成品葫芦拔出来翻转,让光滑面向下平放到地上,用左手摁住,右手捏着土里拔出来的那个头向外抽,直到另一个头靠近线绳,依次拔完之后,再按照刚才的编织方法,把抽出来的二十个头再弯曲、插入,完成后,葫芦的雏形就形成了。接下来,把线绳解开拿下来,把葫芦平放,左手捏住,右手把周围露出来的两层的各个头抽紧,抽的时候注意各个头剩余部分的长度尽量均匀。做完了这些后,还有最后的一道工序,收边,把抽紧剩余外露的那部分,逐根向对面反方向弯曲,比划好需要的长度,截断,插入缝隙中,做完一面,再做另一面,全部截取插入完毕,一个漂亮的蚰子葫芦就算做成了。把葫芦一面的开口,用截下来长度合适的两截高粱蔑,横向十字交叉别入对称的缝隙中,做为封口,把逮住的蚰子头朝里,从葫芦的另一面的开口放进去,再封住口,放入菜叶,装进上衣口袋里,每天换一次菜叶就行了。喂食一段时间后,可以把葫芦口打开,试着让蚰子爬出来,它出来后,并不逃走,有时候还会停在葫芦上叫起来。伙伴们这时候都会把葫芦拿出来,看看谁的蚰子叫的响亮。
秋收过后,随着天气逐渐转凉,田野里蚰子每年一次的生活周期也即将结束,如果把葫芦里的蚰子喂养的好,她会一直伴你进入到隆冬季节。冬季来临,万物沉寂,晚饭后,钻进被窝里,翻看着不知看了多少遍的小人书,听大人们讲述着奇谈逸事,或三国、隋唐演义的故事,还有枕边偶尔传出的蚰子的吟唱,慢慢进入甜甜的梦乡。
蚰子的歌声,伴随着成长的脚步,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天气晴朗的午后,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远远的就能听到田野里,一种昆虫响亮的叫声,既有婉转悠扬的独奏,也有澎湃激昂的合唱,这些高歌的演唱者就是蚰子。
蚰子也叫蝈蝈,具有典型的昆虫特征,大多数通体碧绿(还有少数褐色的,称为铁皮蚰子,性情暴躁),体长约3公分,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近似椭圆形的脑袋,下部有一对咀嚼式的牙齿,被一片薄薄的上颚覆盖,上方的两侧,长着两只突出的眼睛,眼睛的旁边,有一对长长的触须。胸部的左右,对称分布着三对腿足,前面的两对较短,主要用于爬行和辅助跳跃,后边的一对较长且健壮,主要用于跳跃和辅助爬行。在雄性蚰子胸部的上面,有两片相对交叉的方瓦楞形薄膜,俗称鞍,它就是蚰子的发声器。雌性的蚰子也有这种鞍,不过要小,不能发声,雌性蚰子的体型较雄性的大,在腹部的后方有一个硬质长尾。
蚰子的歌声响起的季节,也是那个时代的少年快乐的时节,肩背筺头,手提短铲,到田野里割青草,是每天都要做的事。和三五个伙伴,走出家门,到田间地头,割草间隙的娱乐,就是去逮蚰子。逮蚰子以前,可以自己制作一个能发出类似蚰子叫声的引声器,简单点的,用一根竹筷,从中间截开,把有四个棱的上半截的一个棱开一些连续的凹槽,用下半截在凹槽上来回滑动,发出的声音可以引起蚰子的共鸣,另一种引声器h制作复杂些,准备些约五公分长的条形竹片,把竹片的中间用细绳绑成平行的一排,后面留一个细绳尾巴,使用的时候,用手捉住尾巴,让捆绑好的竹片在前面横躺着,左右摆动,也可以发出声音。蚰子笼儿是用高粱杆儿扎的,适合蚰子群居;蚰子葫芦是用高粱杆的蔑子编的,椭圆形,透气性好,两端各有一个小口,用柔软的细蔑子十字交叉封口,一个蚰子葫芦里只养一只蚰子。
逮蚰子是非常有趣的事。竹筷子上方下圆,从分界线处截断,选择上端最坚硬的棱,刻出一排牙子,用圆的那节筷子来回拉牙子,就发出急促的“嘀嘀嘀嘀”声,恰似蚰子叫,这工具叫“蚰子哨”。雄蚰子才回叫,它发声不是用嘴,而是振翅歌唱,是吸引异性的手段,好像叫得腔儿越大,就表明它传种接代的能力越强。一只蚰子一叫,情敌马上反击,都想用最嘹亮的情歌把雌蚰子搞到手。当然,站得越高,声音就传得越远,这些发情的蠢歌手往往高踞在作物顶端,忘乎所以地歌唱,这样刚好把自己出卖给逮蚰子的人。
逮蚰子一般去红薯地或豆地。拿出蚰子哨拉几下,蚰子声就会此起彼伏。选定一个目标,要蹑手蹑脚地过去,因为蚰子一旦听到动静,就会把爱情抛到第二位,噌地跳下去,连蹦带跳地逃个没影儿,保命是最本能的。
即使蚰子近在咫尺,也不容易被发现,它有保护色。保护色能躲过天敌,但躲不过人,人的眼睛非常厉害,透过现象看本质都可以,立在豆棵枝头上的蚰子还能瞧不见?发情期的蚰子非常愚蠢,明明看见人过来逮它,它却自以为是,仗着自己的保护色,和人玩瞒天过海的游戏,正是这小聪明决定了它今后的命运。
看见蚰子了,要用双手去捂,但出手的力度和速度要把握好。出手慢了,蚰子就会在你接近它的瞬间弹走;下手轻了,蚰子在手心里就有了回旋的余地,它那两颗尖利的大牙虽然没毒,但把手咬开个小口子是不成问题的;相反,如果下手过重,蚰子虽然跑不掉,可一松手,就会发现蚰子的腿一伸一伸地抽搐,逮个死蚰子回去是听不到声儿的。所以下手时的缓急轻重要好好斟酌。捂住了蚰子,要一点一点地放手,最好用左手中指和食指把它控制在手心里,右手解放出来,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它的脖颈,往蚰子笼儿里一放就大功告成。
刚逮回去的蚰子野性十足,绝食一两天很正常,如果把几只放在一个笼儿里,它们处于发情期,一个比一个脾气大,稍不如意,就拉开架势决斗,争驸马似的,欲把对方置于死地,大腿被咬掉最常见。
饿了两天之后,蚰子们终于明白被召集在一起不是选驸马,于是泄了气,该吃就吃,该叫就叫,虽招引不来雌蚰子,但唱着情歌回味一下从前的美好时光也挺有诗意。
养蚰子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蚰子不像狗,丢给它一块骨头就摇尾巴,踢它一脚就叫唤,非常配合。如果想在人前炫耀蚰子,丢人的机会比较多,拉蚰子哨引逗,它心烦得要命,根本不予以理睬。倒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它们似乎忘记了囚徒的痛苦,扯起嗓子给你唱情歌。每当到了豆子快要成熟的时节,蚰子也长大了,会叫了。俺哪儿豆地多,蚰子也多,到了中午地里到处“嘀嘀叫”,在老远老远的地方,就能听得一清二楚。
蚰子的叫声悦耳动听,宛转悠扬。因此,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蚰子,爱好蚰子,下地逮蚰子。
我也和其他孩子一样,对蚰子情有独钟,倍爱有加,可以说是我的贴身好伙伴儿。
清晨,一夜的露水,豆棵上缀满了晶莹透亮的玉珠,蚰子鞍子湿了,这时是不会发出叫声的。太阳升高了,蚰子鞍子逐渐干了,才慢慢地叫起来。尤其是到了午饭前后,那时天气最热,蚰子也因此叫得最很最凶,不知道歇鞍了,一个劲地叫个不停。
放学了,我和伙伴们一起蹦蹦跳跳地回家去。在回来的路上,听到蚰子在哪儿一叫,顿时迷神了,立马驻足洗耳静听,知道了蚰子的方位后,把书包一撂,弯下腰,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走过去,看准了蚰子在哪儿,用双手猛地去一捂,蚰子逮住了。
逮蚰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蚰子特别机灵敏感,只要你一旦碰到了豆棵,发出了响声,或者发现了你,在你距它老远的地方,它就一蹦钻进了豆棵里。这时,要想逮住蚰子,最好的唯一办法,就是在蚰子藏身的地方,把周围豆棵扒开,对蚰子形成包围圈,用手扒着一棵豆子一棵豆子的找,才能逮住它。否则,即使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是很难逮到蚰子的。
蚰子非常凶猛,咬人也厉害,胆小怕疼的不行。我记不清逮多少次蚰子了,也记不清被蚰子咬住了多少回儿。但是,我清楚地记得,一旦蚰子咬住了你的手,它就不撒开嘴了。那时逮蚰子,我的手动不动是被它咬得鲜血直流,疼得我招架不住时,只好用力甩掉蚰子,结果,蚰子身子不知被甩到了何处,可是,蚰子头还死死地咬在我的手上。
尽管如此,仍然阻挡不住我逮蚰子的心切和爱好。
逮了蚰子回来,我就把它装进了笼子里。那时,爸爸给我扣了好几个蚰子笼:有大型的,有小型的;有方型的,有长方型的;有单层的,有双层的;还有圆型的。圆型的蚰子笼特别小,有鸡蛋那么大,非常精美别致,是专供蚰子越冬用的。
蚰子的食性好,喂养也容易。天气热的时候,我把蚰子笼挂在屋外树上或绳上听它叫唤,有豆叶就喂它豆叶,没有豆叶喂它红薯叶、萝卜叶、白菜心也行。青瓜李枣的东西,投给它也吃。
天冷了,我就把蚰子装进小圆笼里去,里面放几片鲜嫩的白菜心,白天把它揣在怀里。中午时分,外边阳光灿烂,这时我再把蚰子放出来,让它趴在我的手臂上晒暖,喂它煮熟的红薯吃。晚上把它放到被窝里去,唯恐冻死喽。蚰子暖和了,在夜间照样会“嘀嘀嘀”地叫。我听着蚰子那娓娓动听的旋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
白天天气好的时候,伙伴们往往会聚在一起比蚰子,看谁的蚰子好,叫得时间长,好听。这个说:我的蚰子是铁皮蚰子。那个说:我的蚰子比你的蚰子好,是虎皮蚰子。那时,一般小伙伴大都喜欢虎皮蚰子。
蚰子跟人一样好争胜好强。不管在哪儿,只要有一个蚰子开始叫,其它蚰子也跟着一起叫起来,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仿佛在演奏一场优美的交响曲。尤其是虎皮蚰子,叫唤的更响亮,悦耳动听,让不少人驻足观看,赞叹不已。因此,对虎皮蚰子,我格外爱护它,珍惜它,喂养它。精心喂好了,蚰子是可以过冬的。
蚰子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逮蚰子要具备几种能力:一是敏锐的听力,在嘈杂的环境中能捕捉到蚰子的叫声,这是成功的前提。二是准确的定位能力,循声而去,八九不离十。三是超强的视力,你懂的,在绿色的植物中寻找绿色的蚰子,眼不尖是不行的。四是定力,越接近目标越要沉住气,高抬腿,轻落脚,冷静观察,仔细搜寻,否则就会打草惊蚰子,让它逃之夭夭,功亏一篑。五是出手要快、准、稳,既不失时机地捂住蚰子,又不能伤到它。有一回一个小伙伴先发现了蚰子,嘭的一声捂过去,我一听声音,坏了!果然,他手里的蚰子肚子都破了!
晚上逮蚰子则要容易一些。一来晚上清静,蚰子的叫声顺风可以传出半里地。二来蚰子晚上一般都会爬到植物的最高处,你只要在声源附近寻找最高的植物,放低身段,借助天幕,往往就会发现它们美丽的剪影。如果有月光相助,你甚至可以清晰地看见它鸣翅的振动。当然,最好能有一把手电筒,灯光一照,蚰子仿佛被孙猴子定住了一般,一动不动,任人捕捉。
逮蚰子还需要借助一些工具。第一个就是“蚰拉子”,用竹筷做成。找一根筷子,从中间截断,在方的那一段的棱子上用小刀刻一遛缺口,用圆的那一段在缺口上快速划动,就会发出括括括的类似蚰子叫的声音,以此引诱蚰子们叫起来。我家弟兄三个,每年都会因为毁坏不少筷子而受到责骂,后来就想出一个折衷的办法:筷子不用截断,直接做成拉子,既可以用来逮蚰子,也不耽误用来吃饭。这种筷子占到我家筷子的一小半儿,我大学毕业后还见过这种筷子。
另一种工具我不知道叫它什么名字,强为之名,可以叫做“蚰束子”,顾名思义,绑束蚰子用的。做法很简单:找一截高粱秸杆儿,擗下篾子,剪成长短合适的段儿,对折成环,把篾头穿透秸秆儿,把蚰子套进环中,拉紧篾头,蚰子就被束在秸秆上了。一根秸秆可以束好几只蚰子。硑到蚰子多的时候,我们可以逮到一大串儿。这样,我们一手㧟着装满青草的蓝子,一手举着蚰子,无比骄傲地班师回朝了。那感觉,比打了胜仗抓了一大串俘虏的将军神气多了!外地人有叫“蝈蝈”的)有翅,薄如蝉翼,能飞,样子像蚂蚱(蝗虫)但要肥大得多。浑身呈青绿色,常伏在绿色植物(主要是豆棵)上,浑然一色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昆虫特别善叫,“铃铃铃铃——”特别悦耳。小时候逮蚰子,就是养起来听它歌唱的。
我们那里,比起蚂蚱来,蚰子并不多见。物以稀为贵,能逮到一只蚰子养在家里,是儿时一种美好的愿望。为了实现这种愿望,每到暑期将尽的日子,独自一人,跑到田野里四处寻觅,冒着暑热,支起耳朵谛听。一旦听到蚰子“铃、铃”的叫声了,立即将鞋子褪掉,光着双脚(怕弄出响声惊动蚰子),一步一步地向响声靠近。这小东西忒机灵,听得动静,便立刻停止歌唱,人在茫茫绿海里就很难发现它的踪迹了。
逮蚰子要有耐性,一定要等它歌唱时悄悄靠近它,发现了,眼快手疾,一把将它捕住;但手要轻,不然会将它的肢体弄伤。
蚰子逮回家,小心地将它放好,防止它自己跑了或是被猫吃了,然后得给它编个笼子盛起来。
编蚰子笼是个精细活儿,不是人人都会的。农村不乏能工巧匠,农闲季节,许多勤快人都学着做编筐打篓之类的家庭副业。俗话说:“庄稼活儿,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说是这样说,只是说明这些活计学起来相对容易罢了。心眼儿灵巧的,一看就会。我的祖父,勤快,就掌握不少这样的技艺。他曾用高粱莛子给我编过雀儿笼子,也编过蚰子笼子,都十分精致。
编蚰子笼的材料,是高粱秸秆的硬皮破的篾丝——当然,南方产的竹篾子更佳。可是我们北方不产竹子,只能就地取材。
我们孩子,也跟着大人学着编织蚰子笼,虽然编得不够精致,却是自己亲手做的,敝帚自珍,有一种成就感。笼子编好了,把逮的蚰子装进去,养起来,挂在院子里,一天到晚,欣赏那“铃、铃……”的优美的歌唱,有说不出的惬意。蚰子习惯在枝叶较低的农作物,比如花生、大豆等地里生活,以便于发现危险时迅速的逃离、隐藏。逮蚰子的时候,需要先静静的听,如果听到叫声较远,可以循着声音发出的方向快步跑去,当蚰子的声音渐近的时候,慢慢的停下脚步,猫着腰悄悄的靠过去。此时,就可以看到这个田野歌唱家的风采,站在农作物顶部的枝叶上,低着头,并朝背着阳光的方向,让阳光照在发声器上,尽情的演绎着田野交响,全然不知“猎手”的降临。如果不小心被发现了,它就会迅速的跳下去,隐藏起来。所以,这时是逮住蚰子最关键的时候,缓步,猫腰,眼睛紧盯,双手掌成凹状前伸,瞅准时机,猛的相合,把蚰子捧住,左手下移,右手后撤,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蚰子的脑袋两侧,呵,逮住了。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的是,不要让蚰子的一对大牙咬着自己的手指。
逮住的蚰子多了,可以群养在笼子里,笼子用高粱杆的梢节做成,就是和高粱穗连接的部分,俗称高粱箭。做成的笼子呈方型,顶面和底面的四个边用内外两根高粱箭夹着竖着的四壁,还要用上下两层,夹住顶面和底面,其中的一个侧面靠近底边的地方留一个小门,可以开合,作为放进蚰子的入口。把笼子挂在向阳的地方,比如窗台附近,每天放进去一些新鲜的菜叶,作为蚰子的食物,这样,一个廉价的“合唱团”就算请到家了。还有一种单养的方式,做一个葫芦,放在上衣口袋里,可以随身携带,一个葫芦里面只能放进一只蚰子。做葫芦的材料,也是高粱杆,把较长的高粱杆中节,在节间截断,从一个头的断面上,把高粱杆剖开,一般一节可以分成八份,摁住一根的一头,平放在地上,光面在下,铲刃前低后高向前铲出,把高粱杆的硬质皮层和瓤从约1/3处分开,再倒头,把剩下的分开,做够二十根就行了。编葫芦的时候,选块平地,以铲子的宽度为直径,挖一个深度约一寸的圆柱型小坑,放进去一些松散的碎土,把做好的二十根高粱蔑,光滑的那个面向外,以次插入小坑的圆周上,再用铲把硞实,然后,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平捏住其中的一根,向里弯曲近九十度,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接住,右手松开,按顺时针顺序再依次拿六根(如果要编织成的葫芦的出入口小巧些,也可以拿七根),同样的弯曲,递到左手中,由下至上叠压成扇柄型,这样,左手共捏住了七根,右手再平捏住第八根,向左弯曲,插入到左手捏住的第一根和第二根之间的缝隙里,露出一截,再平捏住第九根,弯曲插入到左手捏住的第二根和第三根的缝隙里,依次类推,剩余的十三根全部插完后,再从左手捏着的第一根开始弯曲依次插下去,直到把二十根插完,用一截线绳,把各根插入时露出的部分和插入在土里直立的那部分之间的间隙绕一个圈,抽紧两个线头用活扣系住,用铲子把周围的土松开,把半成品葫芦拔出来翻转,让光滑面向下平放到地上,用左手摁住,右手捏着土里拔出来的那个头向外抽,直到另一个头靠近线绳,依次拔完之后,再按照刚才的编织方法,把抽出来的二十个头再弯曲、插入,完成后,葫芦的雏形就形成了。接下来,把线绳解开拿下来,把葫芦平放,左手捏住,右手把周围露出来的两层的各个头抽紧,抽的时候注意各个头剩余部分的长度尽量均匀。做完了这些后,还有最后的一道工序,收边,把抽紧剩余外露的那部分,逐根向对面反方向弯曲,比划好需要的长度,截断,插入缝隙中,做完一面,再做另一面,全部截取插入完毕,一个漂亮的蚰子葫芦就算做成了。把葫芦一面的开口,用截下来长度合适的两截高粱蔑,横向十字交叉别入对称的缝隙中,做为封口,把逮住的蚰子头朝里,从葫芦的另一面的开口放进去,再封住口,放入菜叶,装进上衣口袋里,每天换一次菜叶就行了。喂食一段时间后,可以把葫芦口打开,试着让蚰子爬出来,它出来后,并不逃走,有时候还会停在葫芦上叫起来。伙伴们这时候都会把葫芦拿出来,看看谁的蚰子叫的响亮。
秋收过后,随着天气逐渐转凉,田野里蚰子每年一次的生活周期也即将结束,如果把葫芦里的蚰子喂养的好,她会一直伴你进入到隆冬季节。冬季来临,万物沉寂,晚饭后,钻进被窝里,翻看着不知看了多少遍的小人书,听大人们讲述着奇谈逸事,或三国、隋唐演义的故事,还有枕边偶尔传出的蚰子的吟唱,慢慢进入甜甜的梦乡。
蚰子的歌声,伴随着成长的脚步,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