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黄,长江长【长篇连载之七十一】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153
时间: 2024-03-25 13:50:20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传说正月十五是天官赐福的日子,这天接到财运福运一年顺!这么重要的日子,当然有很多不得不知的习俗与禁忌。常听家中的长辈说:正月十五,牢记“1不丢、2不说、3不留、4要做”,迎财纳福。这里说的就是正月十五的忌讳和讲究,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看一眼就知道!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布灯习俗可以追溯到隋炀帝时期,在汉明帝时期,每年正月十五,宫中都会“燃灯表佛”,这就是元宵节的雏形。到了汉文帝时期,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而到了隋唐时期,这种燃灯的习俗演变成了元宵赏灯。唐朝诗人苏味道的佳作《正月十五夜》中对当时元宵夜就有这样的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不难想象,那时的元宵之夜场面空前盛大,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一派欢乐祥和、普天同庆之景象。
正月十五是人们祈福天降祥瑞,添财添福的大日子,规矩和禁忌也特别多,稍有不慎就可能触了“霉头”,尤其是“1不丢、2不说、3不留、4要做”的忌讳您要多多了解。
1不丢:不能丢东西
俗话说:正月十五物不丢。老一辈认为,正月十五这天,外出尽量少带东西,避免不慎丢掉。倘若这天“不能照顾好自己的口袋”,丢了东西,就意味着财气会流失,所以为了新的一年财气旺盛,正月十五赏花灯、看舞狮、猜灯谜时,口袋的东西务必要看好了,千万不能弄丢。
2不说:不吵架、不说孩子
正月十五这天是天官赐福的日子。全家老少元宵节当天要和睦相处、彼此融洽。正所谓“祸从口出”,如果元宵节这天家中大人吵架,小孩哭泣,则是不祥之兆,这一年的运势都不会好。家中大人小孩子都开开心心的,则一年都有好运气!家和万事兴!
3不留:用过的灯笼不能留
“天上一圆月,地上万盏灯”。正月十五闹花灯,是中国农历新年的传统活动。正月十五后,就需要将其摘下,表示已经承接了所有的福气。此时需要把灯笼就地销毁,而不能留下第二年继续使用。古人的处理方法是把两个灯笼互相撞一下,里面的蜡烛就会点燃整个灯笼,这叫作“碰灯”。现在的灯笼大多是电灯,处理方法就是把灯泡取出,将灯笼放入塑料袋中扔掉即可。
4要做:吃元宵、赏花灯、送孩儿灯、走桥摸钉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民间的重要习俗,意为纳财接福。“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宵佳节,一碗香甜软糯的元宵必不可少。
元宵最早叫“浮元子”,有的地方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与圆谐音,有团团圆圆的好意头,无论北方的元宵还是南方的汤圆,都饱含了一家人团圆美满、阖家欢乐的美好寓意。
赏花灯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张灯结彩,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这些花灯又称为“祈福灯”或者“平安灯”,寄托了人们向上天祈福的美好意愿。
元宵佳节,除了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热闹之景,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之情。古时的年轻女子大多“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灯会,才得以结伴赏灯,这也就创造了“偶遇”意中人的机会。电视剧《大明宫词》里,十四岁的太平公主乔装打扮,溜出皇宫时,她做梦也没有想到,上元节的长安城,正在为她与薛绍安排了一场浪漫而传奇的相遇!
送孩儿灯
“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因此在元宵节这天,娘家要给新出嫁的女儿家灯笼,寓意“添丁”,以祈求新婚的小两口能吉星高照、早生贵子。送孩儿灯讲究送双不送单,如果女儿已经怀孕,娘家的父母要送一对小灯笼,寓意着“儿女双全、孕期平安”。
走桥摸钉
谚曰:“跑一跑,不见老”,“爬爬城,不腰疼。” 走百病是北方正月十五的传统活动之一,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元宵节或元宵节次日,妇女们相约出游,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习俗中走桥与摸钉相连,“钉”谐人丁之丁,摸钉相当于摸钉求子,有人丁兴旺的寓意。
正月十五,牢记:1不丢、2不说、3不留、4要做,纳财接福。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都有不同的春节风俗,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禁忌之外,有些地方有正月十五不能穿黑或白色的衣服、不能洗头、米缸不能见底,像这种说法还有很多,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说看还有哪些正月十五要注意的事情,让大家受益!正月十五纳财接福,愿大家虎年大吉,多财多福,好运连连!
元宵上灯的风俗起自汉朝,盛行于隋。古人非常重视灯节,夜必张灯。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惟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其中苏味道《正月十五》写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稼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此诗是写长安元宵的“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盛况。而李商隐生不逢时,未遑躬逢其盛,遂作《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诗云:
月色灯光满帝都,
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他不愿同乡下人一起参加迎接厕神紫姑,一心向往京城盛大的观灯场面。其实,他是婉转地表达了自己愿意为“中兴”出力的急迫心情。
元宵上灯,唐代三夜,北宋五夜,南宋六夜,到了明代,朱元璋变本加厉,下令天下富商上灯十夜。据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记载:“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贵贱相沓,贫富相易贸。”唐伯虎有《元宵》诗勾画了当年灯市盛况:
有灯无月不娱人,
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
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
花灯是多种工艺、多种装饰和多种材料制作的综合艺术。其种类繁多,人神仙怪、花鸟虫鱼、家禽野兽均可成其造型,以竹木作架,红色丝绸、布料、纸张等作灯衣。豪门厅堂、门首悬挂的宫灯和纱灯,有的镶金嵌玉,有的饰以彩穗,有的题写诗谜。纱灯因呈鼓球体,用三块乙楠或竹篾钉成三脚架,把它挂起来,三脚分开,便可离地三尺垂悬半空,三脚合拢,又可手举高悬。纱灯比宫灯的用途广泛,龙灯、狮灯、花灯等杂耍多用纱灯伴舞。随着制灯工艺的进步,灯的家庭成员日渐增多,品类不断丰富。检阅明诗词曲,发现不少描绘咏灯的佳作。著有传奇小说《剪灯新话》的文学家瞿佑曾对当时制作鞋灯吟诗一首:
弓样新裁瘦不禁,
分明一掬照花阴。
凌波未试弯弯玉,
踏月还生步步金。
红蕾先开传密意,
赤绳双系结同心。
少年前度相看处,
惟恨秋千别院深。
瞿佑还有一首《斗鸡灯》诗:
怒挟争机下绛台,
月明瞧见影毰毸。
彩鸾舞镜肠应断,
丹凤迎阳尾乍开。
五德有名终气合,
两雄相厄未心灰。
孟韩联句谁能续,
烧尽东风鱼烛煤。
据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记载:“嘉靖初,李梦阳就医京口,故自矜重,元夕饮杨文襄一清宅。(王)磐短衣下坐,梦阳傲不为礼。(王)磐分赋得《老人灯》。”
形骸憔悴不堪描,
还自心头火未消;
自分不知年老大,
也随儿女闹元宵。
王磐是江苏高邮人,自号西楼,清逸高洁,不应科举,不事权贵。这首《老人灯》讽刺了曾经“欺压同列,挟制上官”的李梦阳仍以“文坛领袖”自居,作威作福。李梦阳心知其嘲,哭笑不得,甚是尴尬。
元宵节也有放河灯的。所谓河灯,实是漂浮在水上燃烛的花形灯笼。李东阳有一首《河灯》,展现了一幅溢彩流光的画图:
火里莲花水上开,
乱红深绿共徘徊。
纷如列宿时时出,
宛似流觞曲曲来。
色界本知空有象,
恒河休叹劫成灰。
凭君莫话燃犀事,
水底鱼龙或见猜。
我国东北,尤其是黑龙江,腊后春前制作的冰灯别有情味。据《黑龙江外纪》记载:“上元,城中张灯五夜,村落妇女来观剧者,车声彻夜不绝。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人。”唐顺之曾作《元夕咏冰灯》诗:
正怜火树斗春妍,
忽见清辉映夜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
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
景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
来宵还得尽余欢。
关于冰灯的起源时间,曾有学者判断为清中叶,显然是不准确的。
历代诗人以灯市为题的诗作不少,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了灯市的风采。袁宏道有《灯市》诗:
一簇香飞紫珞尘,
六街花粉蔽蹄轮:
请看楼下呼号者,
即是当年楼上人。
范文光有《灯市》诗:
争说看灯市里忙,
行来片片锦珠光;
长安白昼迷人眼,
不见灯场见市场。
检阅明代吟咏灯市、灯节的诗作,我们发现刘侗、杨补、赵符庚等诗人以七绝形式写作“竹枝词”,词言通俗,音调轻快,内容大多为咏颂当地灯市风情和男女爱情。而王应遴五首《长安灯市》,则尽写了京城灯市的繁荣奢丽和游人看客的闲情逸致。比较而言,我更欣赏王稚登《十三日看灯市》:
瑞气与人烟,纷纷侠少年。
花过楼外看,灯出市中悬。
弦管筵难辨,呼号肆不怜。
可知爱惜月,趁未十分圆。
此诗所写即元宵第一夜灯市的情景,前半部分写看灯侠少和花灯高悬,调促弦急,读之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感;后半部分写看灯人心态,尾联切“十三日”,实乃“劝君惜取少年时”(杜秋娘《金缕衣》)之意。虽然不出传统春怨内容,但是由元宵灯市引入,就十三日趁早观灯兴象寄意,仍属巧思。
元宵灯市还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组灯景观——鳌山。鳌山是先用竹片和篾丝扎成山形,状若巨鳌,配上数以百计、千计的各种华灯。灯市鳌山是元宵节的压轴戏。著名文学家、“后七子”领袖王世贞写有《上元夜帝御龙舟观鳌山恭述》诗:
紫禁鳌山结翠游,
升平故事雅宜修。
春回九陌风仍暖,
月出千山雾乍收。
烟火楼台疑化国,
高明世界正宸游。
何人不傍宫墙听,
天乐泠泠在御舟。
此诗“恭述”了自己陪皇帝乘龙舟“宸游”,领略了京城风情,也观赏了鳌山灯火。
我们扬州自古盛灯火。据《唐阙史》记载:“扬州盛地也。每重城向夕,常有绛纱灯万数,辉耀罗列空中。”民间传说,开元十八年(730年)元宵节,唐玄宗下扬州看灯。我读过不少吟咏元宵的诗词,最欣赏张镠《看灯词》:
华灯一盏费千钱,
不照蓬门照绮筵。
惟有天心一轮月,
东西南北向人圆。
诚如吴文溥《南野堂笔记》所言:“自来作扬州灯词者,夸多争艳而已,不若老姜(张镠号老姜)二十八字隐讽有味也。”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下一篇:黄河黄,长江长【长篇连载之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