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一百七十三】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54
时间: 2024-11-19 10:30:58
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一百七十三】
产业+品牌扶贫项目成“知名品牌”
该县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推进形式,引进龙头企业,培育经营大户、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涌现出了食用菌、蓝莓、酥梨、蜂蜜、牛腿山羊、蒲公英茶等一批知名农业品牌。目前,已注册商标29个,“三品”认证28个,无公害基地21个,地理标志认证3个。该县酥梨、蓝莓等林果成为全省主产地;天健农业蔬菜专供广州、香港;香菇产销量居全省前三。
产业+文旅让“诗意和远方”融为一体
鲁山山川秀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A级景区10余个,单体旅游景观2378个。尧山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鲁山温泉绵延百里,《水经注》记载“可疗万疾”。春赏花木、夏玩山水、秋看红叶、冬浴温泉,已成为鲁山知名旅游品牌。
为此,鲁山把旅游业作为带动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进行深度开发和质量提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近年来,该县围绕全域旅游建设和创特色、塑亮点,建设了画眉谷、龙潭峡等一批特色精品景区和墨子古街、大峡谷漂流、尧山滑雪乐园等一批新兴旅游项目,旅游产品体系更加丰富,接待服务能力、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鲁山旅游淡季不淡,旺季更旺,一年四季游人如织。景区附近的群众,开起了农家宾馆,发展农家乐旅游,每到节假日,一房难求,一餐难订,农家宾馆达到2000多家,全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以上,旅游从业人员2万多名,近20万群众从事旅游相关产业。
产业+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鲁山是山区大县,“十三五”期间鲁山县易地搬迁人口3128户11028人。为使搬迁群众稳得住,鲁山县因地制宜建设了7个安置点光伏电站、3个扶贫车间、4座蔬菜大棚、3座农家乐宾馆,实施发展产业奖补等激励措施,实现了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全覆盖。开展种植、养殖、加工、转移就业等技能培训23期,培训5000余人次,签订带贫协议30余份,鼓励引导就近就业。开发护林、护路、护河、保安、保洁等公益岗位,带动弱劳动能力人员就业,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就业全覆盖。建设了32个集中安置点,目前已全部实现搬迁入住,全县有劳动能力搬迁户已全部实现至少1个劳动力稳定就业。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产业扶贫是鲁山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重要特征,也是从“输血扶贫”逐步转向“造血扶贫”的一大体现。从我国扶贫工作几十年的实践来看,没有产业带动,就难以彻底脱贫;缺乏产业支撑,更难以持续脱贫。一方面,搬迁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等举措,都需要通过产业的长足发展给予支撑,实现贫困人口长期稳定的就业与增收,产业扶贫的基础性地位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发展产业也是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和必由之路,《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不久前发布,旨在通过产业扶持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做好了产业扶贫的大文章,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有了可靠保障。
走产业扶贫这条路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总的来看,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作用,必须在精准上下功夫。一是产业精准,我国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千差万别,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也不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面向市场、科学定位,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让产业既适应地方发展的需要,也适应扶贫脱贫的现实;二是受益精准,让贫困户精准受益是扶贫产业发展的前提,应找准特色产业与脱贫增收的结合点,使贫困户实实在在地分享到产业发展的红利;三是保障精准,围绕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弱点,强化政策扶持,解决好贫困地区资源、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配套措施,破解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形成产业扶贫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体系,真正让特色产业自己立得住、扶贫见成效。
形势逼人,时不我待。面对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冲刺期的紧迫形势,鲁山县面对全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迫切需求,把产业扶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去研究谋划,让特色产业这个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为精准脱贫输送力量,千方百计让富民产业红火起来,让贫困群众的腰包充盈起来,彻底拔“穷根”、栽“富根”、开“富路”。
《鲁山脱贫大决战》,深度描写了产业扶贫的“鲁山模式”。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