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86岁的老作家这样助力家乡文化建设
- 作者: 佚名
- 编辑: 董方婷
- 来源: 中国作家网
- 点击: 1814
时间: 2022-04-29 08:54:31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浙江图书馆发文称,原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汪浙成先生设立了专项阅读基金, 用于开展一年一度的“汪浙成阅读之星”评选活动,奖励和宣传全省范围内爱书之人的典型事迹、阅读成果。据悉,该奖项每年度设立5个获奖名额,每个名额颁发5000元奖金。
据了解,该专项阅读基金是这位86岁的老作家卖掉杭州的房子所得的款项。此前,他曾把家中珍藏多年的一万册图书连带全部书房陈设一并捐献给家乡——宁波奉化图书馆,复刻了一间“汪浙成书房”。可以说,汪浙成的一生,都在助力家乡文化事业的建设。
“书是我的精神火炬”
汪浙成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江南》杂志主编,与爱人温小钰(1993年病逝)合著了《土壤》《苦夏》等,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女儿,爸爸要救你》、散文集《远影》《人生如瀑》等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艾青是我的偶像,《大堰河》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是我的‘精神火炬’。”谈起读书的意义,赞美之词从汪浙成口中一串串地蹦出来。然而最开始,汪浙成却不怎么爱读书。
转变发生在他15岁那年。那时,他帮忙奉化县文化馆画宣传画,馆长破例让他住在文化馆里。那个夏天,汪浙成白天背着颜料桶画画,晚上就随手铺两张报纸,躺在文化馆的红漆地板上,枕上两本书,随手从书架上取下几本书来读。在文化馆“打地铺”的那段时光,他读了不少书,为高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培养起浓厚的写作兴趣。从那时开始,汪浙成的人生被“照亮”了。
15岁的汪浙成还不知道,文化馆这座建筑,当年名为中正图书馆,是他的祖父与另外6位奉化乡贤一同策划筹建的。多年后,汪浙成才在中正图书馆的介绍中发现祖父的身影。
“用我最珍爱的书,报答乡情”
2007年,汪浙成的女儿生了一场重病,为女儿治病花光了他所有积蓄,在女儿生命垂危之际,仍面临巨大的医药费缺口。这时,是奉化的父老乡亲伸出了援手,合力治好了女儿的病。
为了反哺家乡,2021年4月底,汪浙成将自己视为珍宝的一万多册书捐赠给家乡,在奉化复刻了一间“汪浙成书房”,希望那些曾经照亮自己的书,能照亮家乡更多的人。藏书中有一套明崇祯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汪浙成拿出600元加一张珍贵购书券买下的,那时候的汪浙成一个月工资才72元,为了买这套书他下了很大的决心。如今,这套书成了奉化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祖父他们为奉化捐了一座图书馆,造福了家乡百姓,更让他的后代在这里找到了读书的意义。我就学习祖父,尽我所能捐一间书房,为家乡的文化事业添块砖、加片瓦。”
“为开展读书活动,我卖了房子”
汪浙成向祖父学习、继承家风、为家乡文化事业出力的这个念头,不仅仅止于捐赠一间书房。
“在奉化图书馆有了我的书房,不能一年到头关着门,要让书房活起来,发挥它的社会效益,要开展各种活动。”汪浙成希望能够结合每年的世界读书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读书活动,邀请学者专家作报告、作讲座,组织成立读书人志愿者小组研讨等。然而,开展文化活动,便需要大量的活动经费,工资和积蓄有限,汪浙成就想到把自己住的房子卖掉作为活动资金。
“把自己住了四十多年的房子卖掉,一开始还真有些不舍得,当初是有些思想斗争在里面的,但一想到开展读书活动必须要有资金才行,我也就一通百通了。”汪浙成回忆道。
如今,汪浙成住在杭州良渚文化村旁的养老社区,青山环抱的僻静之处,成为他安心写作的悠然书房。
(责任编辑:董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这位86岁的老作家这样助力家乡文化建设,作者:佚名,来源:中国作家网,来源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428/c403994-32410737.html)
上一篇:冯骥才:在绘画与写作间甜蜜往返
下一篇:讲述“时代楷模”黄文秀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