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柔软的触角”,再接触一次
- 编辑: 佚名
- 来源: hi艺术网
- 点击: 96651
时间: 2022-08-11 09:35:54
8月6日,松美术馆「轻/松计划」项目的第二期亮相,由李家兴、李启菁、徐若昕、肖婷婷、杨放五位女性艺术家组成的群展“柔软的触角”在东区2号馆正式开幕。
与「轻/松计划」的初衷——向公众而生、拓宽轻艺术收藏与公众艺术教育的理念相对应,这场轻盈、灵动而又饱含女性力量,歌唱着自由个体、同时反思现代社会的多种问题的群展,成为今夏不容错过的美妙体验!
“柔软的触角”展览现场 松美术馆 北京 2022
本次展览由新锐摄影艺术家、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后管银霖(b.1988)担任策展人。在展览标题中,他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相互交流的方式称为“柔软的触角”。他认为,艺术家用作品作为其“触角”与观众接触,尝试着表达她们对于“自我”、“世界”的感知与理解。观众也用自己的“触角”突破层层阻碍,去转译艺术家通过不同的媒介所表达的“自我”。
策展人管银霖在现场导览
通过“触角”走出“自我”,走向“非我”,再将“非我”变成“自我”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恰如黑格尔所说:“我就是我们,我们就是我。”以此为线索,管银霖串联起五位艺术家的最新创作,利用敞亮的展厅空间,将这些敏感、脆弱、柔软、浪漫的作品巧妙地并置。
策展人管银霖在现场导览
展出的作品囊括了架上绘画、装置、新媒体艺术和影像等不同媒介及材料,五位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艺术家,从各自微观的视角传递出自我意识与周遭事物的声音。尽管性别是她们的共性,但管银霖告诉我们,展览最初的计划并不是非要做一个女性艺术家的群展。这是个偶然事件,也像是美好的巧合,五位艺术家不仅年龄相仿、她们的作品也碰撞出一种无法复制的吻合气质。她们的“触角”在此共生,密谋一场久违的、盛大的共情,也向观者传输恒久的能量,提供了感官上的一种叠加的愉悦。
“柔软的触角”展览现场 松美术馆 北京 2022
李家兴(b.1996)运用综合材料装置呈现了人与病痛的关系,以及她在克服病痛困扰的过程中对于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之于群体关系的思考。在作品的两个部分中,“她的身体”与“其妹妹的身体”被放置在一个4米长的弹簧床上。
李家兴《蝉蜕-20052022》
两具身体表面上通过病痛彼此相连,却通过不同的手法表现出来。她将妹妹对她倾诉的关于疾病的痛苦、折磨、担忧通过3D打印笔,逐字写下来,塑成了妹妹的身体。而在自己的身体上,艺术家运用了夜光的综合材料,只有在黑暗中才能看到她的挣扎和忍耐。在身体四周散落着零零散散的材料,不仅代表患有此皮肤病的人群无时无刻都有可能脱落的皮屑,也代表着病情逐渐治愈,这个“壳”也在逐渐消失。
“柔软的触角”展览现场 松美术馆 北京 2022
肖婷婷(b.1991)以当代水墨为媒介,书画了她的“自我意识”以及如何达到“心流”的过程和感受。于艺术家而言,它是一种抛弃有意识地运用“技法”而进入到“知常而随心所欲”的创作状态。
肖婷婷《火》210×200cm 宣纸水墨综合材料 2022
这次展览,肖婷婷共展出10幅于近3年内创作的作品。在其作品中,她传达出人类情感的复杂与混乱;女性保护与暴力;城市化与自然的隔离以及人的属性的进化和脆弱性。而在作品陈列顺序的构思上,我们可以看出策展人有意将艺术家处于不同时期与心境的作品并置做对比,发生变化的绘画手法耐人寻味。
“柔软的触角”展览现场 松美术馆 北京 2022
杨放(b.1993)通过120件木板丙烯与10件综合材料作品表达了“自我情绪”的重要性,同时也通过对于肤色的细节变化来呈现情绪的共通性,分别展出“我‘方’了”、“啾小妞”和“我‘石化’了”三个系列。
杨放《我“方”了系列》 10×10×4.5cm×9 木板丙烯 2022
在“我‘方’了”系列中,艺术家着重于情绪的共同性,她认为情绪不会因为性别、人种、文化等背景的变化而变化,而”啾小妞”系列则着重于每个人都应该正视自我,我们皆不完美又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从作品名称也能看出,杨放的创作表达不仅自信、放松,还很幽默。
“柔软的触角”展览现场 松美术馆 北京 2022
在面对现代生活中存在的“容貌焦虑”与“相貌攻击”的问题,徐若昕(b.1999)利用柔软材质的装置《摸摸我的肚子》向我们呈现了她对这一现象的反思。管银霖解读道:当“样貌攻击”的对象是肥胖,不仅仅是身体本身,还有背后对于被攻击者的生活习惯以及道德品性的指摘与攻击。与“自我”和解是让“我”变成“我们”的第一步,停止批判或攻击他人是让“我们”变成“我”的过程。
徐若昕《摸摸我的肚子》 尺寸可变,综合材料,影像 2021
作品分为综合材料装置、动态影像以及静态影像等三个部分。艺术家用综合材料制成堆叠在一起的懒人沙发模拟出肚子的形状与褶皱。它们柔软、舒适且有支撑力。动态影像中,徐若昕在她的装置作品上不断地变换着姿势,与它们融为一体。
“柔软的触角”展览现场 松美术馆 北京 2022
李启菁(b.1995)在动态影像《三代人》中表达了三代女性的代际关系。李启菁将她的脸“挖”开后,发现了她母亲的脸,再将她母亲的脸“挖”开,发现了她祖母的脸,借此表达了在中国文化中关于“自我”的呈现与表达永远无法脱离代际关系与传承。
“柔软的触角”展览现场 松美术馆 北京 2022
她在另一件作品《一声叹息》中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无法分担与共享的孤独。其中,人工智能学习的模型由艺术家近十年来在中国收集的日记内容构成。它可以生成任何一个日期的日记,但由于它连接至一个只能输出热气的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最后生成的日记只能变成热气。热敏纸暴露在热气中,显示出模糊的文字形状。李启菁想表达的是:人们无法达到真正的理解彼此,我们都在自说自话。
李启菁《一声叹息》 120×100×60cm 人工智能、新媒体艺术装置、影像 2021
这场深情的展览,似乎在向所有人伸出怀抱:如果无法达到真正的理解,是否可以透过那一对“柔软的触角”再接触一次?
“柔软的触角”展览现场 松美术馆 北京 2022
本次展览持续至2022年9月5日。
(责任编辑:董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用“柔软的触角”,再接触一次,作者:佚名,来源:hi艺术网,来源地址:http://www.hiart.cn/news/detail/f1akttt.html)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上一页
下一页